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荀子(前313-前238) > 《荀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4 题号:2029397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悬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选自《荀子·修身》

文本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注】①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通“灾”。②当:恰当。③折(zhé)阅:低价销售,亏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悬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B.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悬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C.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悬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D.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悬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肖,字面意是不像,常用来表达子不如父,引申为不贤、不才。有时用于表自谦。
B.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有时指书传、文字记载,不特指某书,文中的“传”与《苏武传》的“传”均为此意。
C.荀子,名况,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主张性恶论。
D.《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成书于汉代,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所持的态度,与《论语》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是一致的。
B.一个人喜欢善的事物,从不厌烦,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诫他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天天取得进步。
C.品德修养高的人不会太在意富贵,不会被外物主宰自己的心灵,而一般人就不同,他们可能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
D.《礼记》阐述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之间的关系时,用了顶真的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乐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两则材料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其侧重点又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知识点】 《荀子》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天下归之之谓,天下去之之谓亡。汤武者,修其道,行其义,兴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天下归之。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赏贤使能以次之,爵服赏庆以申重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潢然兼覆之,养长之,如保赤子。生民则致宽,使民则綦理,辩政令制度,所以接天下之人百姓;有非理者如豪末,则虽孤独鳏寡必不加焉。是故百姓贵之如帝,亲之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不愉者,无它故焉,道德明,利泽诚厚也。乱世则不然。污漫突盗以先之,权谋倾覆以示之,俳优、侏儒、妇女之请谒以悖之,使愚诏知,使不肖临贤,生民则致贫隘,使民则极劳苦。是故,百姓贱之如起,恶之如鬼,日欲司间而相与投藉之,去逐之。卒有寇难之事,又望百姓之为己死,不可得也。说无以取之焉。孔子曰:审吾所以适人,适人之所以来我也。此之谓也。

(节选自《荀子·王霸》)

材料二:

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尽其民力。无以畜之,则往而不可止也;无以牧之,则处而不可使也。远人至而不去则有以畜之也民众而可一则有以牧之也。见其可也,喜之有征;见其不可也,恶之有刑。赏罚信于其所见,虽其所不见,其敢为之乎?见其可也,喜之无征;见其不可也,恶之无刑。赏罚不信于其所见,而求其所不见之为之化,不可得也。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上身服以先之,审度量以闲之,乡置师以说道之。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故百姓皆说为善,则暴乱之行无由至矣。

(节选自《管子·权修》)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远人至A而不去B则有C以畜之也D民众E而可F一G则有H以牧之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指称王,与“沛公军霸上”中“军”字的用法一样,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B.诚,指的确、确实,与《谏太宗十思疏》“必竭诚以待下”中的“诚”意思相同。
C.不肖,与文中“贤”的意思相对,指不成材、不正派的人,也可用来称不孝之子。
D.度量,指用以计量长短和容积的标准,引申为规章制度,也可指能宽容人的限度。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国的关键在于顺民意、得民心,如果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赞誉甚至为国家拼死效力,那就证明治国者真正获得了民心。
B.荀子认为,为君者应该以德为先,明礼忠信,选贤任能,爱护百姓,永葆赤子之心,才能使百姓亲之如父母、敬之如上帝。
C.在混乱的社会中,君主品行污秽卑劣,玩弄权术阴谋,重用无德无才之辈,使百姓生活贫穷困苦,会招致百姓的鄙视和厌恶。
D.管子认为治理百姓要做到赏罚分明,对做好事者要有奖赏,以期望激励更多人去做好事,对做坏事者要有惩罚,以儆效尤。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有寇难之事,又望百姓之为己死,不可得也。
(2)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
5.材料一中引用孔子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4-16更新 | 12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生非异也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对下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而望矣            跂:踮起脚后跟
B.而闻者               彰:清楚
C.金石可               镂:雕刻
D.而江河               绝:断绝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023-09-19更新 | 11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媵蛇①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②。《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兮!”③故君子结于一也。

[]①(téng)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飞的神蛇。(shí)鼠:原作梧鼠,据《大戴礼记·劝学》改。鼯鼠能飞但不能飞上屋面,能爬树但不能爬到树梢,能游泳但不能渡过山谷,能挖洞但不能藏身,能奔跑但不能追过人,所以说它五技而穷③“尸鸠在桑六句:引诗见《诗经·曹风·鸬鸠》。仪,通

1.下列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B.而闻者彰:显现。
C.假舟楫者,非能也 水:游泳。
D.心如兮 结:结聚不散开。
2.下列例句中的“而”字与哪个选项中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例句:青于蓝
A.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B.则知明行无过矣
C.神明白得D.目不能两视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B.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C.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D.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4.下列对甲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B.文章启示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C.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时也需要后天的努力。
D.本文的论点是“学不可以已”,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等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2019-03-29更新 | 2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