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84 题号:2033806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不能为滂母邪?

,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符号列出来。
率其徒A持畚锸B以出C筑东南D长堤E首起F戏马台G尾属于H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难道,与《陈太丘与友期行》“元方入门不顾”的“顾”词义并不相同。
B.冠,指的是加冠。在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C.会,恰巧、适逢,与《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的“会”词义相同。
D.庐,泛指简陋的房屋,与诸葛亮《诫子书》“悲守穷庐”的“庐”用法相同。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诤臣之志。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他既喜欢贾谊等人的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干好事的父母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5.概括选文中苏轼所表现出的精神品格。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碟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未几,。五年,调福昌主簿。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无何,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史分堵以守,卒全其城。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徙知黄州,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夫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碟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碟(zhé):分裂。②手实法:宋神宗时所建立的令民自报田地财产的办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B.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C.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徒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D.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中国古代官署,长官为礼部尚书,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B.“擢”,在古代官职变动中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陟”、“左迁”、“徙”与之意义相同。
C.“丁忧”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居丧守制,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就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一段时间。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认为是虚夸,并不相信。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轼勇于担当。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担任徐州知州时,他向提举官指出了手实法的不当之处,让提举官大为吃惊,不久,朝廷得知法令有害于百姓,就废除了它。
D.苏轼心胸坦荡。苏轼被小人排挤,离开朝廷到黄州任职时,与田夫野老相伴于乡间,并且在所居东坡之处修建一座房子,自号“东坡居士”。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021-02-02更新 | 5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薛颜,字彦回,河中万泉人。举三礼中第,为嘉州司户参军。代还引见,太宗顾问之,对称旨,改将作监丞、监华州酒税。以秘书省著作佐郎使夔、峡,疏决刑狱。还,改太子左赞善大夫、知云安军,徙渝、阆二州,擢三司盐铁判官,河北计置粮草。初,丁谓招抚溪蛮,有威惠,部人爱之。留五年,诏谓自举代,谓荐颜为峡路转运使,累迁尚书虞部员外郎。始,孟氏据蜀,徙夔州于东山,据峡以拒王师,而民居不便也,颜为复其故城。宜州陈进反,命勾当广南东、西路转运司事。贼平,迁金部员外郎,改河东转运使。祀汾阴,徙陕西。河中浮桥岁为水所败,颜即北岸酾上流为支渠,以杀水怒,因取渠水溉其旁田,民颇利之。坊州募人炼矾,岁久课益重,至有破产被系不能偿者。颜奏曰:“罢坊矾,则晋矾当大售。”后如其策。徙河北。历知河阳、杭徐二州,累迁光禄少卿,以少府监知江宁府。逻者昼劫人,反执平人以告。颜视其色动,曰:“若真盗也。”械之,果引伏。转右谏议大夫、知河南府。仁宗即位,迁给事中。丁谓分司西京,以颜雅与善,徙知应天府,又徙耀州。部有豪姓李甲结客数十人号没命社少不如意则推一人以死斗之积数年为乡人患莫敢发颜至大索其党会赦当免,特杖甲海上,余悉籍于军。以光禄卿分司西京,卒于家。

(节选自《宋史·薛颜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部有豪姓李甲结客/数十人号没命社/少不如意/则推一人以死斗之/积数年/为乡人患/莫敢发/颜至/大索其党/
B.部有豪姓李甲/结客数十人/号没命/社少不如意/则推一人以死斗之/积数年/为乡人患/莫敢发/颜至/大索其党/
C.部有豪姓李甲/结客数十人/号没命社/少不如意/则推一人以死斗之/积数年/为乡人患/莫敢发/颜至/大索其党/
D.部有豪姓李甲/结客数十人/号没命社/少不如意/则推一人以死/斗之积数年/为乡人患/莫敢发/颜至/大索其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三礼”是参加三礼科考试。宋代科举除了有进士科,还有三史、三礼、三传、明法、明经等等多个专科,以选拔专业人才。
B.“代还”是指古代朝臣出京城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有时也指军队被调回原地驻防。本文中的“代还”是指前者。
C.“祀汾阴”是由皇帝亲自祭祀大地之神。土为万物之母,资生资育,汉武帝诏令创建汾阴后土祠以祭拜,以后沿袭成例。
D.“流”是封建社会的五刑(笞、杖、徒、流、死)之一,按罪行轻重流放的里程不一,李甲罪重,所以抛进海中,任其漂流多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颜深得信任,仕途顺畅。太宗有所问询,他回答符合皇上心意,获得官职提升;他与丁渭交好,屡次得到丁渭的举荐、提拔。
B.薛颜文武全才,建有军功。他曾经统领过云安军,蜀地孟氏叛乱,他率军收复夔州,还参与平定宜州陈进的叛乱,因功升任为金部员外郎。
C.薛颜善于筹划,勤政爱民。任职陕西时,河中浮桥每年都被水冲毁,薛颜在北岸开支渠疏导河水,以消水势,同时还能引水灌溉,百姓获利。
D.薛颜明察秋毫,勇于惩恶。他仅凭察言观色,就看出了巡逻的守卫诬良为盗的事实;任职耀州时,坚决铲除了当地为恶多年的恶势力团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徙渝、阆二州,擢三司盐铁判官,河北计置粮草。
(2)颜奏曰:“罢坊矾,则晋矾当大售。”后如其策。
2018-06-03更新 | 9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光祖,字华父,婺州金华人。宝庆二年进士,调新喻主簿,已有能名。移浙西提点刑狱,时暂兼权浙西提举常平。拜户部尚书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加宝章阁直学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始至官,即以常例公用器皿钱二十万缗支犒军民,减租税,养鳏寡孤疾无告之人,招兵置砦,给钱助诸军昏嫁。兴学校,礼贤才,辟召僚属,皆极一时之选。拜端明殿学士、知江陵府,去而建康之民思之不已。帝闻,命以资政殿学士再知建康,士女相庆。光祖益思宽养民力,兴废起坏,知无不为,蠲除前政逋负钱百馀万缗,鱼利税课悉罢减予民,修建明道、南轩书院及上元县学。撙节费用,建平籴仓,贮米十五万石,发籴常减于市价,以利小民。修饬武备,防拓要害,边赖以安。其为政宽猛适宜,事存大体。公田法行,光祖移书贾似道言公田法非便,乞不以及江东,必欲行之,罢光祖乃可。召赴行在,迁提领户部财用兼知临安府。 会岁饥,荣王府积粟不发廩,光祖谒王,辞以故。明日往,亦如之,又明日又往,卧客次,王不得已见焉。光祖厉声曰:“天下孰不知大王子为储君,大王不于此时收人心乎?”王以无粟辞;光祖探怀中文书曰:“某庄某仓若干。”王无以辞,得粟活民甚多。再以江东安抚使知建康,郡民为建祠六所。乞致仕,不许。咸淳五年,拜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以监察御史曾渊子言罢。给事中卢钺复缴奏新命,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谥庄敏。

(节选自《宋史·马光祖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
B.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
C.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
D.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军需赋税、财政俸禄,长官为尚书、副职为郎中。
B.鳏寡,泛指老弱孤苦的人。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
C.建祠,文中指为表达对造福当地的官员的感激之情而在其生前所立的祠堂,即建生祠。
D.参知政事,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兴祖兴办教育,重视贤才。他修建明道、南轩书院及上元县学,此外他对贤才也以礼相待,所征召的下属官员,都是当时最出色的人选。
B.马兴祖加强边防,以固境安。他在建康任上曾招兵设寨,甚至提供钱财帮助众位士兵娶亲,还曾修整军事装备,防守重要关口,边境得以安定。
C.马光祖广施仁政,深受爱戴。他担任建康知府时,兴修废坏,免除前任拖欠钱款,减免鱼利赋税,以至于离任后建康百姓对他思念不止。
D.马光祖为民请命,不畏权贵。他请求不要在江东实行公田法,但贾似道坚持执行,并要罢免马光祖才肯罢休;任临安知府时,他厉声指责荣王,获得粮食,存活百姓。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撙节费用,建平籴仓,贮米十五万石,发籴常减于市价,以利小民。
(2)明日往,亦如之,又明日又往,卧客次,王不得已见焉。
2020-06-17更新 | 2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