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3 题号:2037211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怀天覆之心,挟仁圣之德,悯时俗之污泥,伤纪纲之废坏,服重历远,周流应聘,乃俟幸施道,以子百姓,而当世诸侯,莫能任用。故孔子行说,非欲身运德于一城,将欲之于天下,而建之于群生者耳。

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寡君出走,使下臣告急。”哀公曰:“诺!将图之。”申包胥不罢朝,立于秦庭,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声。哀公曰:“有臣如此,可不救乎?”兴师救楚。吴人闻之,引兵而还。昭王反复,欲封申包胥。申包胥辞曰:“救亡,非为名也。”辞不受,遂退隐。

令尹虞丘子,复于庄王曰:“臣为令尹十年矣,国不加治,狱讼不息,处士不升,淫祸不讨。臣窃选国俊下里之士曰孙叔敖,秀羸多能。君举而授之政,则国可使治,而士民可使附。”庄王从之,以孙叔敖为令尹。少焉,虞丘子家干法,孙叔敖执而戮之。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党,施刑戮而不骫,可谓公平。”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已。”

楚庄王有茅门者,法曰:“群臣大夫、诸公子入朝,马蹄蹂霤【注】者,斩其辀而戮其御。”太子入朝,马蹄蹂霤,廷理斩其辀而戮其御。太子大怒入为王泣曰为我诛廷理王曰能立法从令尊敬社稷者社稷之臣也安可以加诛社稷不守吾何以遗子太子乃走避舍,再拜请死。

吴王阖闾为伍子胥兴师,复仇于楚。子胥谏曰:“诸侯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于是止。如子胥可谓不以公事趋私矣。

(节选自《说苑•至公》,有删改)


【注】霤(liù):屋檐滴水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大怒/入为王泣曰/为我诛廷理/王曰/能立法从令/尊敬社稷者/社稷之臣也/安可以加诛/社稷不守吾/何以遗子/
B.太子大怒入/为王泣曰/为我诛廷理/王曰/能立法从令/尊敬社稷者/社稷之臣也/安可以加诛/社稷不守/吾何以遗子/
C.太子大怒/入为王泣曰/为我诛廷理/王曰/能立法从令/尊敬社稷者/社稷之臣也/安可以加诛/社稷不守/吾何以遗子/
D.太子大怒入/为王泣曰/为我诛廷理/王曰/能立法从令/尊敬社稷者/社稷之臣也/安可以加诛/社稷不守吾/何以遗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欲舒之于天下”与“登东皋以舒啸”(《归去来兮辞》)中的“舒”字含义不同。
B.“固将图之”中的“固”意为本来,与“固前圣之所厚”(《离骚》)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C.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职。
D.“太子乃还走避舍”与“入于太庙,还矢先王”(《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还”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周游列国,在乱世中宣扬自己的学说,想让诸侯施行,把恩泽施加到百姓身上,孔子的经历凸显了他的为民情怀和仁义之心。
B.申包胥为求秦国出兵,在秦廷连哭七天七夜,秦哀公被他感动后出兵,助楚国大败吴军,之后楚昭王封赏他,他坚辞不受,并退身隐居。
C.虞丘子的家人违犯法令,刚上任的令尹孙叔敖依律判其死罪,虞丘子对此毫无怨言,还对楚庄工称赞孙叔敖堪当主持国政的大任。
D.吴王阖闾为给伍子胥报杀父之仇,准备起兵伐楚,伍子胥得知后进谏阻止,其不因私仇举兵、不以公事趋私之举值得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俟幸施道,以子百姓,而当世诸侯,莫能任用。
(2)君举而授之政,则国可使治,而士民可使附。
5.文中关于茅门法令的故事体现了怎样的思想理念?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默不悦。左右皆曰:“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郡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则再拜而辞去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
B.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
C.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
D.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古时四马拉一辆兵车叫一乘,千乘为天子所拥战车数量,这里指大国。
B.闾里,即里巷,古代也常以一定数量人家为一闾,这里指地位较低的平民百姓。
C.不谷,不善,古代君主自谦之称。
D.太牢,古代帝王祭祀时所用牲畜,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这里指上等食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斶不畏权势。他在齐王让自己上前时回应让齐王上前,并认为如果自己上前是趋炎附势,而齐王上前是礼贤下士。
B.颜斶不慕荣利。他没有接受齐王丰厚爵禄的笼络,因为他认为自己已尽到尽忠直言的责任,不想失去身体和精神的独立完整。
C.颜斶论辩才高。他以柳下季垄和齐王头做对比,引用老子观点,并举侯王自我称谓的例子,来说明士贵君轻的道理。
D.颜斶主张归真。他认为璞玉一旦做成美玉就失去了宝贵的价值,生于荒野僻静之地就应回归原处,以保持本真的自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
(2)是其贱之本与?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
5.在和齐宣王的争论中,颜斶所持的观点是什么?表现出颜斶怎样的性格特点?
2022-12-08更新 | 14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①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一》)

材料二:

秦伐宜阳。楚王谓陈轸曰:“寡人闻韩侈巧士也,习诸侯事,殆能自免也。为其必免,吾欲先据之以加德焉。”陈轸对曰:“舍之,王勿据也。以韩侈之知,于此困矣。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今诸侯明知此多诈,伪举罔而进者必众矣。舍之,王勿据也。韩侈之知,于此困矣。”楚王听之,宜阳果拔,陈轸先知之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三》)

材料三:

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公仲:韩国相国,又称公仲侈、韩公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B.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C.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D.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旦,即姬旦,周文王之子,“三王”之一,留下“周公吐哺”的佳话。
B.圭,古代贵族在举行朝聘、祭祀等典礼时拿的玉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
C.三鼓,文中“三鼓之”与《曹刿论战》中“齐人三鼓”都是“击三次鼓”之意。
D.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即外城。后来城郭多指城邑和城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东周国君认为宜阳内有英勇的士兵、充足的粮草,外有依山扎寨相机援救的楚军,秦国一定会无功而返。
B.秦韩宜阳之战,楚王意欲先为韩据守宜阳以施恩于韩,陈轸却劝说楚王放弃这一打算,事实证明了陈轸的先知。
C.赵累劝说楚国大将景翠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恰当时机出兵宜阳,既令秦国害怕,又得韩国感激,最终从两国获利。
D.甘茂作为宜阳之役的秦军主帅,面对困境,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拿出自己的钱财加在公家的赏金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闻韩侈巧士也,习诸侯事,殆能自免也。
(2)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
5.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秦国最终攻下宜阳的原因。
2023-02-08更新 | 14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攻韩,围陉。范睢谓秦昭王曰:有攻人者,有攻地者。穰侯十攻魏而不得伤者,非秦而魏强也,其所攻者,地也。地者,人主所甚也。人主者,人臣之所乐为死也。攻人主之所爱,与乐死者斗,故十攻而弗能胜也。今王将攻韩围陉,臣愿王之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也,则王之所以求于韩者,可得也。

齐、韩、魏三国攻秦,入函谷。秦昭王谓楼缓曰:三国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东而讲。对曰:割河东,大费也;免于国患,大利也。此父兄之任也,王何不召公子池而问焉?王召公子池而问焉,对曰:讲亦悔,不讲亦悔。王曰:何也?对曰:王割河东而讲,三国虽,王必曰:‘惜矣!三国且去,吾特以三城从之。’此讲之悔也。王不讲,三国入函谷,咸阳必危,王又曰:‘惜矣!吾爱三城而不讲。’此又不讲之悔也。王曰:均吾悔也,宁亡三城而悔,无危咸阳而悔也。寡人决讲矣。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讲于三国,兵乃退。

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谓甘茂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侈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於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

宜阳之役,楚畔秦而合於韩,秦王惧。甘茂曰:楚虽合韩,不为韩氏先战;韩亦恐战而楚有变其后。韩、楚必相御也。楚言与韩,而不余怨于秦,臣是以知其御也。


【注】①公孙衍:时任秦国大良造。②公仲侈:韩国大臣。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侈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
B.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侈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
C.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侈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
D.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侈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秦弱而魏强”与“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两句中的“弱”字含义相同。
B.“人主所甚爱也”与“爱其子”(《师说》)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C.“三国虽去”与“相去四十里”(《鸿门宴》)两句中的“去”字含义不同。
D.“宜阳拔”与“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拔”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认为战争有攻人心和占土地两种方式,并举穰侯以占领土地为目的多次攻打魏国未能取胜之例,劝秦王采取攻心策略攻打韩国。
B.三国攻打秦国,秦王想割地求和,楼缓认为割让河东之地损失太大,免除国家大患又是极大的利益,建议秦昭王与公子池商议对策。
C.公子池对秦昭王说,讲和与否昭王都会后悔,只是后悔的内容会不同,经过分析,秦昭王决定讲和,派公子池前去讲和,三国退兵。
D.宜阳战役时,楚国背叛秦与韩国联合,秦王害怕,甘茂认为楚国不会为韩国先出兵与秦作战,楚国会在韩国与秦作战时在后方发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攻人主之所爱,与乐死者斗,故十攻而弗能胜也。
(2)均吾悔也,宁亡三城而悔,无危咸阳而悔也。
2022-12-26更新 | 8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