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7 题号:2047087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燕、赵、吴、楚)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群臣莫对。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带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

韩非知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对曰:有。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曰: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王曰: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使若卞随、务光、申屠狄,人主岂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汗,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秦王曰:然。乃可复使姚贾而诛韩非。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以下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贾不归A四国B尚焉之C使贾不忠于君D四国之王尚E焉用F贾之身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宾客,指费族的门客、策士,与《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相同。
B.诸侯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掌握辖区的军政大权,须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
C.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人常常将“社稷”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D.朝歌是商朝的国都。武丁大帝是朝歌城市的奠基者,商纣王执政时大修离宫别馆,称为朝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赵、吴、楚四国结成联盟,准备攻打秦国,形势危急,秦王召集大臣和宾客商讨对策,出身低微的姚贾自告奋勇,纾解国难。
B.姚贾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负秦王重托,出使四国,以其过人的谋略圆满完成了止兵促和的任务,受到秦王嘉奖,并委以重任。
C.韩非与姚贾相知,却以个人道德问题污蔑陷害姚贾,认为他并不厉害,试图让秦王改变对姚贾的信任和重用,最终被秦王诛杀。
D.秦王从姚贾列举姜太公、管仲、百里奚和晋文公的事例中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国君一定要有用人之长、容人之短的胆识和胸襟。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
(2)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面对韩非的诬陷和秦王的质疑,姚贾是如何应答的?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答题。

聂政刺韩傀

韩傀相韩,严遂重于君,二人相也。严遂政议直指,举韩傀之过。韩傀以之叱之于朝,严遂拔剑趋之,以救解。于是严遂惧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韩傀者。至齐,齐人或言:“轵深井里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遂交于聂政,以意厚之。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者,徒幸而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

久之,聂政母死,既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我虽不受,然是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可嘿然而止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亲不幸,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傀,傀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兵卫设,臣使人刺之,终莫能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车骑壮士以为羽翼。”政曰:“韩与卫中间不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则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也,岂不殆哉!”遂车骑人徒,辞,独行仗剑至韩。韩适有东孟之会,韩王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卫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韩取聂政尸暴于市,县购之千金,久之莫知谁子。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


【注】①韩傀:韩相国。《史记》作侠累。②严遂:濮阳人,字仲子,韩臣。③轵深井里:轵,地名,今河南济源南部。深井里,轵地的里名。④嘿:同“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人相                    害:忌恨
B.严遂交于聂政             阴:暗地里
C.终莫能                      就:成功
D.遂车骑人徒                谢:感激
2.文中加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B.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C.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D.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傀与严遂都是韩国的重臣,两人因性格不同产生矛盾,以致在朝廷上拔剑相见,最后严遂决定找到刺客报复韩傀。
B.聂政因为躲避仇人混迹在齐国的屠户中间,目的只是奉养老母,因此在母亲去世后,他才去找严遂并答应为他报仇。
C.严遂为了能够成功刺杀韩傀,多准备了些车马和壮士作为聂政的助手,聂政拒绝乘车,独自与助手徒步去了韩国。
D.在聂政死后,韩国用千金悬赏想知道他的名字,但过了很久都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者,徒幸而养老母。
②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车骑壮士以为羽翼。
2019-10-23更新 | 14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国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B.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C.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D.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辕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是国家王权至高无上的象征,与成语“一言九鼎”中“九鼎”意义相同。
B.“从事于易”中“易”指容易,与《愚公移山》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易”的意义不同。
C.“故拔一国”中“拔”指攻克、攻取,与《出师表》中“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拔”意义相同。
D.“韩自知亡三川”中“亡”指丢失、失去,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的“亡”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秦王扩充军事、推进王业的问题,张仪和司马错展开军事辩论,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最终秦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出兵平定蜀国。
B.张仪建议秦王可以先与魏、楚两国亲善,再让秦军借道两国来切断通路,进而逼迫周天子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这就能建立王业了。
C.司马错认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以戎狄为首领,而且有像夏桀、商纣一样的祸乱,现在让秦军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容易。
D.张仪与司马错的观点迥异,从两人的辩论中能够看出,张仪的主张多主观唯心的空想,司马错则是从实际出发,知己知彼,提出积极稳妥的办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②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2023-03-25更新 | 5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使人因平原君请从于赵。三言之,赵王不听。出遇虞卿曰:为入必语从。虞卿入,王曰:今者平原君为魏请从,寡人不听。其于子何如?虞卿曰:魏过矣。王曰:然,故寡人不听。虞卿曰王亦过矣。王曰:何也?曰:凡强弱之举事,强受其利,弱受其害。今魏求从,而王不听,是魏求害,而王辞利也。臣故曰,魏过,王亦过矣。平原君请冯忌曰:吾欲北伐上党,出兵攻燕,何如?冯忌对曰:不可。夫以秦将武安君公孙起乘七胜之威,而与马服之子战于长平之下,大败赵师,因以其余兵围邯郸之城。赵以七败之余众收破军之敝守而秦罢于邯郸之下赵守而不可拔者以攻难而守者易也今赵非有七克之威也,而燕非有长平之祸也。今七败之祸未复,而欲以罢赵攻强燕,是使弱赵为强秦之所以攻,而使强燕为弱赵之所以守。而强秦以休兵承赵之敝,此乃强吴之所以亡,而弱越之所以霸。故臣未见燕之可攻也。平原君曰:善哉!平原君谓平阳君曰:公子牟游于秦,且东,而辞应。应侯曰:‘公子将行矣,独无以教之乎?’曰:‘且微君之命命之也,臣固且有效于君。夫贵不与富期,而富至;富不与梁肉期,而粱肉至;梁肉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累世以前,坐此者多矣。’应侯曰:‘公子之所以教之者厚矣。’得闻此,不忘于心。愿君之亦勿忘也。平阳君曰:敬诺。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以七败之余/众收破军之敝/守而秦罢于邯郸之下/赵守而不可拔者/以攻难而守者易也/
B.赵以七败之余众/收破军之敝守/而秦罢于邯郸之下/赵守而不可拔者/以攻难而守者易也/
C.赵以七败之余/众收破军之敝守/而秦罢于邯郸之下/赵守而不可拔者/以攻难而守者易也/
D.赵以七败之余众/收破军之敝/守而秦罢于邯郸之下/赵守而不可拔者/以攻难而守者易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原君,赵国人,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春申君、楚国的信陵君并称“战国四公子”。
B.侯,中国古代爵位之一。古代爵位共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
C.粱肉,指精美的膳食;其中的“粱”与“膏粱”的“粱”意思相同。
D.仆,谦称,称自己。古人称自己的词还有“余”“予”“愚”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国想通过平原君请赵国参加合纵,但平原君跟赵王谈了多次,赵王都没有同意。
B.虞卿认为在合纵这件事上魏王和赵王都错了,他不赞成魏国参加合纵。
C.冯忌从军事实力和战场形势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赵国不具备进攻燕国的条件。
D.公子牟向应侯辞行时,已准备好了劝谏的话,内容是劝应侯戒奢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强秦以休兵承赵之敝,此乃强吴之所以亡,而弱越之所以霸。
②公子将行矣,独无以教之乎?
5.虞卿、冯忌、公子牟的劝谏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3-01-30更新 | 1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