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孔子(前551-前47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4 题号:2054697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可谓好学也已。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斯语矣。

(选自《论语》,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之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虽百世A可知也B以一文C一质D周监E二代F郁郁G乎H文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正焉”与“焉能治之”(《兼爱》)两句的“焉”含义不同。
B.“请事斯语矣”与“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的“事”含义相同。
C.“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与“去其重”两句的“去”含义不同。
D.“以备王道”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大学之道》)两句的“以”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颜回问的怎样才能践行仁的问题,孔子明确表示,要用礼的要求约束自己并提出了四条具体措施,对此,颜回态度也很明确,即按先生说的话去做。
B.面对王室衰微、礼乐不存的现状,孔子追溯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并依照时间的先后,编辑从唐尧、虞舜到秦穆公这一段时间的历史事件。
C.孔子认为,乐律是可以知晓的,音乐演奏的几个步骤连成一体,就构成一支完美的曲子,而后整理订正了音乐,使《雅》《颂》得到原来应有的曲调。
D.孔子为《易经》中的许多卦辞写了序文,研读《易经》也异常勤奋,常常翻断编穿竹简的绳子,足见他对《易经》的喜爱以及已经全部掌握了文辞和义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5.材料一第一段与材料二第五段都提到了孔子与《诗经》,各自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节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

【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应断之处的对应字母。

且尔言A过矣B虎兕出C于柙D龟玉毁于E椟F中G是谁H之过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蒙主,指的是在蒙山主持祭祀的人。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这里代指国家。
C.各诸侯封地称之为“国”,卿、士大夫的封地称之为“家”。
D.萧墙,古代宫门内的屏风,这里借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第一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第三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5.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孔子的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2023-12-25更新 | 37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子“推己及人”的“恕”,从爱自己推广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广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入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

的基本主张。
2.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文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的理解。
2020-02-13更新 | 11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及孝公死,国人怨商君,至于车裂之,其患流渐至始皇赤衣塞路群盗满山卒以乱亡,削刻无恩之所致也。三代积德而王,齐桓继绝而霸,秦项严暴而亡,汉王垂仁而帝,故仁恩,谋之也。

郦生说汉王曰:“方今燕、赵已,唯齐未下。今田横据千里之齐,田间据二十万之军于历城,诸田宗强,负海,阻河、济,南近楚,民多变诈,陛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下也。臣请奉明诏说齐王,令称东藩。”于是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曰:“王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所归,则齐国未可保也。”齐王曰:“天下何归?”曰:“归汉。”王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与项王勠力西面击秦,约先入咸阳者王之。汉王先入咸阳,项王倍约不与,而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与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杰贤才,皆乐为其用。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而下。王疾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横为然,即听郦生,罢历下兵战守之备,与郦生日纵酒,此郦生之谋也。及齐人蒯通说韩信曰:“足下受诏击齐,何故止?将三军之众,不如一竖儒之功。可齐无备击之。”韩信从之,郦生为田横所害。后信、通亦不得其所,由不仁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善谋下》)

材料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请事斯语矣。”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患流A渐B至始皇C赤衣D塞路E群盗F满山G卒以H乱亡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中是根本的意思,与《屈原列传》“人穷则返本”中的“本”词义相同。
B.复,文中是平定的意思,与《〈老子〉四章》“复众人之所过”中的“复”词义不同。
C.因,文中是通过的意思,与《苏武传》“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的“因”词义相同。
D.敏,文中指聪慧、聪敏,与《〈论语〉十二章》“敏于事而慎于言”中的“敏”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商周、齐桓公和汉王都是积累仁德而称王天下的典型,秦项由于不积累仁德而导致灭亡。
B.郦生认为齐国幅员辽阔、兵力强大、地势优越,齐人狡诈善变,汉王短时间内很难攻下齐国。
C.郦生向田横阐述了天下归汉的趋势,劝其赶快投降,田横听从他的建议进而保全了齐国。
D.颜渊向孔子请教“仁”,孔子说要做到“克己复礼”,并强调要达到“仁”必须靠自己。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先入咸阳,项王倍约不与,而王汉中。
(2)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与其士,与天下同其利。
5.两则材料都在谈论“仁”,但其论述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4-04-07更新 | 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