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 《宋史》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 题号:2060556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仕衡,字天均,秦州成纪人,进士及第。田重进守京兆,命仕衡鞫死囚五人,活者四人。重进即其家谓曰:子有阴施,此门当高大之。再迁秘书丞,徙知剑州。王均反,仕衡度州兵不足守,即弃城焚刍粟,东守剑门。仕衡招贼众,得千余人,待之不疑。贼将至,与钤辖裴臻迎击之,斩首数千级。召还,判三司盐铁勾院。度支使梁鼎言:"商人入粟于边,率高其直,而售以解盐。商利益博,国用日耗。请调丁夫转粟,而盐诸州,官自鬻之,岁可得缗钱三十万。仕衡曰: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剑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不听,遂行鼎议,而关中大扰,乃罢鼎度支使。

累迁司封郎中,为河北转运使。建言:河北岁给诸军帛七十万,而民艰于得钱,悉预千里豪,出倍偿之息,以是工机之利愈薄。方春民不足,请户给钱,至夏输帛,则民获利而官用足矣。诏优其直,仍推其法于天下。顷之,河北军储,议者以谓仕衡前过助封祀费,真宗闻之,以为河北都转运使。后集粟塞下,至钜万斛。或言粟腐不可食,朝廷遗使取视之,而粟不腐也。南郊,复进钱帛八十万。先是,每有大礼,仕衡必以所部供军物为贡,言者以为不实。仕衡乃条析进,六十万皆上供者,二十万即其羡余。帝不之罪,谓王旦曰:“仕衡应猝有材,人欲以此中之。

明年旱蝗,发积粟赈民,又移五万斛济京西。民有盗瓜伤主者,法当死,仕衡以岁饥,奏贷之。盗起淄、青间,迁刑部侍郎,知青州。前守捕群盗妻子置棘围中,仕衡至,悉纵罢之使去。未几,其徒有枭贼首至者。

(选自《宋史·列传卷五十八》,有删改)


【注】①鞫:审问犯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仕衡招贼众       预:准备
B.而盐诸州,官自鬻之       辇:载运
C.悉预于里豪        假:借贷
D.顷之,河北军储       阙:缺少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己而调剑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
B.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剑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
C.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剑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
D.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剑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仕衡为人宽容,诚心对待降人。他受命审讯五名死囚,将其中四人免除死罪;主管剑门时,他招降了贼徒一千余人,对他们毫不怀疑。
B.李仕衡通晓经济,反对与民夺利。他反对梁鼎提出的官府卖盐获利的建议;任河北都转运使时,他建议民用不足时,要春季给钱夏季给帛。
C.李仕衡屡遗怀疑,但能经受查验。有人说他储积的粮食已经腐烂,但朝廷派人检视,并非如此;进贡受到谏官质疑时,他详尽地说明了情况。
D.李仕衡关注民生,并且善于攻心。旱蝗灾害时,他赈济灾民,运送粮食救济京西;主管青州时,他释放了盗贼的妻儿后,有人杀了贼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不之罪,谓王旦曰:“仕衡应猝有材,人欲以此中之。”
②民有盗瓜伤主者,法当死,仕衡以岁饥,奏贷之。
【知识点】 《宋史》解读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② 镪:成串的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
B.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
C.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
D.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姿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宗初”中的“孝宗”是庙号,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它起源于商代。
B.“除左司谏”中的“除”是“授予官职”的意思,“拜”“授”“领”“署”“辟”也是表示“任命、授职”
C.持节是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持符节以为凭证,也可指官名,还可指保持节操,在文中可理解为奉命在外做官。
D.身丁钱指人口税,封建时代政府向成年男子征收的一种赋税,此制自汉始,历代相沿,称名各异,赋额不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燧为人正直,不怕得罪权贵。秦桧把持朝政时,要萧燧去漕司当主考官,照顾自己参加考试的儿子,萧燧严词拒绝,招致秦松怨恨。
B.萧燧敢于进言,受到皇上赏识。他劝皇上端正法律制度,接纳正直言论,亲近正人君子,疏远奸邪小人,这些意见皇上都欣然接受。
C.萧燧一心为公,治政颇有成绩。他在婺州做知州时,萧燧节省开支,用积蓄的富余的钱补上拖欠的,使得各县的经济都宽裕了。
D.萧燧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在严州遭遇早灾时,他打破常规,向朝廷请求,打开太仓的米赈济曾治理过的严州地区的百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松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
(2)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
5.萧燧为什么建议皇上卧薪尝胆来求取国内大治?
2020-11-16更新 | 3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

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

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激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动孝祥奸不在卢杞下,孝祥遂罢。

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在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荆湖北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

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

(节选自《宋史·张孝祥传》有删节)

【注】①埙(xūn):秦桧的孙子秦埙。②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B.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C.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D.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试又称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乡试中选者才能参与,一般由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主持。
B.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押犯人的监狱,一般二千石以上的高官有罪,需要皇帝下诏书才能拘捕人诏狱。
C.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划名称,宋代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此处“路”与“烽火扬州路”的“路”同义。
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致仕的一般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也可自请退职,如“乞骸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孝祥才思敏捷,颇受赏识。他读书过目不忘,十六岁时,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高宗曾称赞他的诗词必将名世。
B.张孝祥治洪有方,造福百姓。他在担任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组织修筑了寸金堤,去除荆州水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漕运的粮食。
C.张孝祥仕途坎坷,屡遭罢官。金兵入侵时,他认为金国是想缔结盟约,被宣谕使弹劾而丢官;担任静江府知府时,又因谏官的意见被罢。
D.张孝祥年轻有为,能力出众。他担任抚州知府时,处理事情精明、准确;任平江府知府,不怕事务繁重艰巨,没有留下积压的案件。
4.下列对加点字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先王之政   ②杀人如不能   ③冀君实或恕也   ④今君实所以教者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和成语中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永保无疆之戚相关)B.君安与项伯有(平白无故)
C.者效其忠(口开河)D.有始者实繁(明眸善睐)
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心血之作。
B.《鸿门宴》展示了古人的座次安排。在古代,室内座位的尊贵程度是西向为尊,南向次之,北向再次之,东向为最末。项羽将刘邦安排在坐南朝北的位置上,流露出对刘邦的轻视和无礼。
C.《谏逐客书》和《答司马谏议书》是同为议论性的文章,表达了对当下具体政治措施的鲜明立场。
D.古人常使用典故表达强烈情感,如近人林觉民《与妻书》“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忘情也”,就是借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来表达自己革命临别之际内心极度悲伤的心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8.汪澈担任御史中丞时,他为什么首先弹劾张孝祥,使其被罢职?请简要说明。
2023-07-20更新 | 10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未几,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②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无何,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徙知黄州,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夫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手实法:宋神宗时所建立的令民自报田地财产的办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B.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C.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D.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中国古代官署,长官为礼部尚书,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B.“擢”,在古代官职变动中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陟”、“左迁”、“徙”与之同义。
C.“吾侪”是指我们这些人。“侪”表示一类人,类似的词语有:属、辈、类、曹、族、等。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轼勇于担当。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就手实法直接向提举官指出这部法令的不当之处,让提举官大为吃惊,不久,朝廷得知法令有害于百姓,就废除了它。
D.苏轼心胸坦荡。苏轼被小人排挤,离开朝廷到黄州任职时,与田夫野老相伴于乡间,并且在所居东坡之处修建一座房子,自号“东坡居士”。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②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2020-02-15更新 | 8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