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2 题号:2061032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讳光,字君实。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未上,丁太夫人忧。未除,丁天章公忧。执丧累年,毁瘠礼。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始禁田河西者,虏乃得稍食其地,俯窥麟州,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之画五策。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不战备,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前,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进读①,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其意以讽朝廷。”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

公又以书喻安石,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由是天下咸服公先知

(选自苏轼《司马温公行状②》,有删改)


【注】①迩英进读:指臣子定期在迩英阁向皇帝讲读诗文。②司马温公:指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去世后被追赠为温国公。文本第一段中“天章公”指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太夫人”是尊称司马光的母亲。行状:也称“行述”或“事略”,为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进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撰写墓志或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B.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C.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D.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毁瘠如礼”中的“如”指依从、按照,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的“如”词义不同。
B.“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中的“蚕”与《登泰山记》“明烛天南”中的“烛”的用法不同。
C.“不为战备”中的“为”与《烛之武退秦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为”词义不同。
D.“前日光言非是”中的“是”与《赤壁赋》“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父亲在杭州任职,为了就近侍奉,司马光辞去所任的官职,请求调任苏州,终因双亲先后离世,他连续守孝服丧而未能成行。
B.司马光的才干,得到宰相庞籍的赏识和举荐。面对河东的忧患,庞籍请司马光前往巡视查看,司马光积极为其出谋划策。
C.庞籍在麟州任职时,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进行防卫,但因手下军官狂妄,夜晚遇敌战死,庞籍受到牵连,被朝廷降职调离麟州。
D.王安石利用臣子定期在迩英阁为皇帝讲读的机会,向朝廷提出变法主张,之后又在天下具体推行了新法。他的变革遭到司马光的反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守阙前,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2)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由是天下咸服公先知。
5.司马光为何会反对王安石变法?请根据第三段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三条理由。
【知识点】 苏轼(1037-1101)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C.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D.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全部循环一次为60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纪日,每月初一为晦,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都是星宿名,即“斗宿”和“牛宿”,均为二十八星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D.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合称,泛指首尾衔接的船只。槊,中国古代的一种兵器,即长矛。匏樽,用葫芦做的酒器。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这段文字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B.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一曲洞箫,凄切婉转,隐喻了客人怅惘、失意的胸怀,也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C.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从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面。
D.在第四段中,作者为客人指出了一条通向快乐的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这段文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以苏轼的豁达衬托客人的悲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023-08-08更新 | 14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胪千里, 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战?”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材料二:

     东坡云:“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败归由华容路,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葭苇,若使纵火,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来,因以小舟载酒饮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

   《江夏辨疑》云:“周瑜败曹公于赤壁,三尺之童子,能道其事,然汉之间,指赤壁者三焉: 一在汉水之侧,竟陵之东;竟陵今复州。 一在齐安郡之步下;齐安今黄州在江夏西南二百里许今属汉阳县予以谓郡之西南者正曹公所败之地也。按《三国志》,建安十三年七月,曹公南征刘表,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既而琮降,备走夏口②,冬,公自江陵征备,至赤壁,战不利。又《周瑜传》曰:‘备进住夏口,孙权遣瑜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夫操自江陵而下,备与瑜由夏口往而逆战,则赤壁明非竟陵之东与齐安之步下者也。故郦道元《水经注》云:‘江水又东,左径百丈山南,右径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处也。江水又东径大军山南。’由是观之,以大军山而考,合其出所,可以无疑矣。”

(节选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注]①《江夏辨疑》作者王得臣,北宋学者,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②夏口,即夏口城,在三国时期为孙权所筑,南北朝时夏口为江夏郡的治所。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一在江夏西南A二百里BCD属汉阳县E予以谓郡之西F南者GH国曹公所败之地也。
2.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丹,是指朱砂,古时常用作红色颜料,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日上,正赤如丹”的“丹”意义和用法一致。
B.于,在,与“赤壁下”构成介词结构后置,与材料一“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于”意义和用法相同。
C.江,在文中特指长江,与《荀子·劝学》中“无以成江海”的“江”,两者意义不同,后者是江河的通称。
D.建安,汉献帝年号,文中用作纪年,《赤壁赋》中“壬戌之秋”是干支纪年法,两种纪年法有时会兼用。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客”认定泛舟的地方就是三国赤壁,但从材料二来看,苏轼对此地究竟是否是三国赤壁其实并不确定。
B.材料二中,苏轼描述了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情形,当时道路泥泞难行,并且遭遇了刘备暗中纵火突袭,军士伤亡惨重。
C.曹操率军南征,刘琮投降,刘备逃往夏口,后来孙刘结成联盟。之后曹操从江陵出兵攻打刘备,在赤壁遭受挫败。
D.江汉一带,被认为是赤壁的地方共有三处,《江夏辨疑》的作者王得臣认为,汉阳县的那一处才是真正的三国赤壁。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备进住夏口,孙权遣瑜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
5.《江夏辨疑》是根据什么判断真“赤壁”的确切位置的?
2024-01-23更新 | 11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赵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胡亥为帝》)

文本二:

公子犟请杀桓公,以求太宰之位。隐公曰:为桓公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犟惧,反谮公于桓公而弑之。苏子曰:盗以兵拟人,人必杀之,夫岂独其所拟,涂之人皆捕击之。涂之人与盗非仇也,以为不击则盗且并杀已也。隐公之智,曾不若是涂人也,哀哉!隐公,惠公继室之子也,其为非嫡,与桓均耳,而长于桓。隐公追先君之志而授国焉,可不谓仁人乎?惜乎其不敏于智也。使隐公诛犟而桓,虽伯夷、叔齐何以尚兹?骊姬欲杀申生而难里克,则施优来之;二世欲杀扶苏而难李斯,则赵高来之。此二人所行相同,而其受祸亦不少异:里克不免于惠公之诛,李斯不免于二世之戮,皆无足哀者。君子之为仁义也,非有计于利害,然君子之所为,义利常兼,而小人反是。郑小同尝司马师,师有密疏未屏也,如厕还,问小同:见吾疏乎?曰:不见。师曰:宁我负卿,无卿负我。遂鸩之。王允之从王敦夜饮,辞醉先寝。敦与钱凤谋逆,允之已醒,悉闻其言虑敦疑己遂大吐衣面皆污敦果照视之,见允之卧吐中,乃已。哀哉小同,哉岌岌乎允之也!孔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有由也夫!

(节选自《东坡志林·隐公不幸》)


【注】①君侯:文中指李斯。②长子:指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③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扶持自己的儿子即位,要谋害太子申生,又怕晋献公的重臣里克出面干涉。施优劝说里克保持中立,以保地位,里克同意。结果,骊姬之子晋惠公上台后,就把里克杀了。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悉闻A其B言C虑敦D疑E己F遂G大吐H衣I面J皆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侯,是秦二十等爵制的最高一级,原名“彻侯”,后因避汉武帝刘彻名讳而改。
B.让,文中指责备,与《苏武传》“如惠语以让单于”中的“让”字意思相同。
C.诣,文中指拜访,与《桃花源记》“诣太守,说如此”中的“诣”字意思相同。
D.殆,文中指危险,与《项脊轩志》“殆有神护”中的“殆”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高以扶苏必将重用蒙恬来游说李斯辅助胡亥即位,并威胁他若不同意则难以保全性命全身而退,李斯无奈只能同意。
B.隐公面对野心勃勃的公子犟,拒绝了公子犟杀害桓公的要求,因缺少政治敏感,使得公子犟构陷自己,最终丧命。
C.郑小同与王允之都是无意之中惹来祸端,结果郑小同惨被杀害,而王允之借酒装醉,打消对方疑心,逃过一劫。
D.作者认为隐公“不敏于智”,里克和李斯利令智昏,郑小同不够机敏,王允之随机应变,引导人们思考危机面前如何智慧地保全自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
(2)盗以兵拟人,人必杀之,夫岂独其所拟,涂之人皆捕击之。
5.依照文本二苏轼的观点,李斯未能保全自身最终被二世所戮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3-08-25更新 | 2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