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墨子(约前468-前37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9 题号:208645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君子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务无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愿之言,无入之耳;批扦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

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反之身者也。

(节选自《墨子·修身》)

材料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节选自《礼记·大学》)

注释 ①〔丰末〕枝叶繁茂。②〔举物而暗,无务博闻〕连一件事物都不能弄明白,就不要追求博闻广见了。③〔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每天勤勉做事,志向日益坚定,事业日益兴盛。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畅之A四B支C接之D肌肤E华发F隳颠G而H犹弗I舍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察迩来远”与《论语》十二章中的“迩之事父”中的“迩”意思不同。
B.“其唯圣人乎”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都表示反问语气。
C.“不足与游”与《鸿门宴》“秦时与臣游”中的“游”意思相同。
D.齐其家,指的是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这是治国的前提。
3.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墨子先指出“战、丧、士”的根本是“勇、哀、行”;接着以此得出推论,对人们作出告诫:根本的事做不好,就不要好高骛远。
B.第二段墨子认为君子可以使身边的人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既不听他人的毁谤之言,也不存伤害他人的想法。
C.第三段墨子认为君子之道即廉洁、仁义、关爱、哀伤,这是不能伪装的,必须自身具备,才能做到内心慈爱、行为谦恭、言辞温和。
D.第四段墨子先从正反两面论证不修身的后果——“不达、不果、必几、必惰”等,最后总结:功成名就不会凭空实现,要能反省修身。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修身,它们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23-24高二上·海南·期中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竟劝而尚意

(节选自《墨子·尚贤上》)

材料二: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显学》)

【注】①罝(jū)罔,渔猎之网。②意:通“惠”,即“德”。③臧获:古称奴婢。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德A就列B以官C服事D以劳E殿赏F量功G而H分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贵,尊贵;与《〈老子〉四章》中“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不同。
B.九州,古代中国的代称,又称“汉地九州”,在不同典籍中说法不尽相同。
C.涂,通“途”,指道路,与成语“生灵涂炭”中的“涂”含义相同。
D.课,指考核;与常见的词语“劝课农桑”中的“课”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提出了“兼爱”“尚贤”“非攻”“节葬”“节用”等观点,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
B.君王不授予人才高官厚禄和决断政务的权力,就不会得到百姓的尊敬和信任。君王要想事业成功,就要崇尚有品德有贤能的人。
C.澹台子羽有君子仪容,宰予言辞高雅有文采,孔子与其相处后发现他们的行为和智慧比不上仪容和言辞,可见圣人也会有失误。
D.孟卯夸夸其谈,赵括纸上谈兵,最终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祸患,韩非子认为,这是君王只看重口舌之辩的过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2)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选拔人才,墨子和韩非子的观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3-09-21更新 | 16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古之圣王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御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寡,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仅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正,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

当今之主,其为宫室则与此异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为宫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之,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赈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也。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也,当为宫室不可不节。

古之圣人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腹而已矣。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

今则不然,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鳌,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列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古之民未知为舟车时,重任不移,远道不至,故圣王为舟车,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其为用财少,而为利多,是以民乐而利之。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之。

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人君为舟车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邪。奸邪多则刑罚深,刑罚深则国乱。君实欲天下之治而其乱,当为舟车不可不节。

(取材于《墨子·辞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则民费而不                                             病:困苦
B.强体腹而已矣                                   适:使……安适
C.故民                                                    归:归附
D.君实欲天下之治而其乱                            恶:罪恶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
B.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
C.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
D.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圣王建造宫室时,只求方便于生活,而不是为了美观和享乐。
B.当今之主讲究宫室曲折多姿和装饰华美,左右的人也都纷纷效法。
C.当今之主以为刍豢、鱼鳖才是真正的美食,实际上吃不到。
D.墨子反对当今之主追求舟车的华美艳丽,提倡俭朴节用的风尚。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
(2)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
2020-09-21更新 | 11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凡为衣裳之道,冬加温、夏加凊者,芊䱉不加者去之。其为宫室何?以为冬以圉风寒,夏以圉暑雨。有盗贼加固者,芊䱉不加者去之。其为甲盾五兵何?以为以圉寇乱盗贼,若有寇乱盗贼,有甲盾五兵者胜,无者不胜。是故圣人作为甲盾五兵。凡为甲盾五兵,加轻以利、坚而难折者,芊䱉不加者去之。其为舟车何?以为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凡为舟车之道,加轻以利者,芊䱉不加者去之。凡其为此物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得不劳,其兴利多矣。又去大人之好聚珠玉、鸟兽、犬马,以益衣裳、宫室、甲盾、五兵、舟车之数,于数倍乎!

若则不难。故孰为难倍?唯人为难倍;然人有可倍也。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圣王之法也。圣王既没,于民次也,其欲处家者,有所二十年处家;其欲晚处家者,有所四十年处家。以其蚤与其晚相践,后圣王之法十年。若纯三年而字,子生可以二三年矣。此不惟使民蚤处家,而可以倍与?且不然已。

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且大人惟毋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与居处不安,饮食不时,作疾病死者,有与侵就援橐,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此不令为政者,所以寡人之道数术而起与?圣人为政特无此,不圣人为政,其所以众人之道亦数术而起与?故子墨子曰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

(节选自《墨子·节用》)


【注】①芋䱉不加:徒为华美而无益于实用。②于民次:“次”同“恣”,听任。“于民次”印听任百姓所欲之意(指嫁娶之事)。③践:比较。④字:生育,生子。⑤侵就援橐:因侵略被俘虏。⑥令:当为“今”。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子墨子B曰C去无用D之费E圣王之道F天下G之大H利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兵,五种兵器,具体所指不一。可泛指各种兵器;后可用于指军队或战争。
B.处家,居家,文中指男子娶妻成家;事人,侍奉服侍人,文中指女子出嫁。
C.“其欲蚤处家者”与《鸿门宴》“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意思相同。
D.“其所以众人之道”与《师说》“今之众人”中的“众人”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从“衣裘”“宫室”“甲盾五兵”“舟车”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构成排比,既强调了重实用弃华美的观点,又增强了气势。
B.在指出“无不加用而为者”是“节用”的正确做法之后,墨子又提出应去除贵族“聚珠玉、鸟兽、犬马”的爱好,来节省费用。
C.墨子指出,节用不难,使人口倍增才难,然而也有办法,减少赋税,少发动战争,比效仿古代圣王制定法则让男女按时结婚效果更好。
D.最后一段,墨子具体列举当今为政者坑害百姓的种种措施,并将其做法与圣人为政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当今执政者的批判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用财不费,民得不劳,其兴利多矣。
(2)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
5.墨子提出“节用”的观点是有其社会背景的,请根据最后一段概括当时统治者对待百姓有哪些不足。
2023-10-15更新 | 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