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吕不韦(前292-前235)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1 题号:2087137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管子束缚在鲁,桓公欲相鲍叔。鲍叔曰:“吾君欲霸王,则管夷吾在彼。臣弗若也。”桓公曰:“夷吾,寡人之贼也,射我者也,不可。”鲍叔曰:“夷吾,为其君射人者也,君若得而臣之,则彼亦将为君射人。”桓公强相鲍叔。固辞让,而桓公果听之。于是乎使人告鲁曰:“管夷吾,寡人之僻也,愿得之而亲加手焉。”鲁君许诺。至齐境,桓公使人以朝车迎之,命有司除庙筵几,而荐之曰:“自孤闻夷吾之言也,目益明,耳益聪。孤弗敢专,敢以告于先君。”因而命管子曰:“夷吾佐予!”管仲还走,再拜稽首。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桓公必先赏鲍叔,曰:“使齐国得管子者,鲍叔也。”桓公可谓知行赏矣。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曰:“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教,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此沈尹茎之力也。功无大乎进贤

(节选自《吕氏春秋·赞能》)

材料二

孙吴奄有江左,固本于策、权之雄略,然一时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者,真所谓社稷心替,与国为存亡之臣也。自古将帅未尝不能自贤,疾胜己者,此诸贤则不然。孙权初掌事,肃欲北还,瑜止之,而荐之于权,曰:“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后瑜临终与权笺曰:“鲁肃忠烈,临事不,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肃遂代瑜典兵。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蒙遂亦代肃。蒙在陆口,称疾还,权问:“谁可代者?”蒙曰:“陆逊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逊遂代蒙。四人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虽更相汲引,而孙权委心听之,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期思之鄙A人B有孙叔敖者C圣人D也E王必F用之G臣H不若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回头看。与《出师表》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意思不同。
B.辞,告辞。与《桃花源记》中“停数日,辞去”的“辞”意思相同。
C.矜,夸耀。与《卖油翁》中“公亦以此自矜”的“矜”意思相同。
D.苟,马虎。与《陈涉世家》中“苟富贵,无相忘”的“苟”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是因为一旦得到伯乐,可能得到的好马将超过十匹。文段以此进行类比,指出了得到圣人、贤人的重要性。
B.管仲虽然是齐桓公的仇人,但齐桓公在鲍叔的坚持推荐之下,最终任命管仲为相;成就了霸业。齐桓公非常感激鲍叔,多次对其奖赏。
C.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没有嫉贤妒能、相互倾轧,而是诚心诚意为国选才,所以洪迈在文中对他们进行了高度赞美,称他们是“社稷心簪”。
D.孙权能够占领江左地区,使吴国赫然立于大国之列,乃是由于他能够诚心信任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四个杰出的人才,得到了他们的辅助。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桓公强相鲍叔。固辞让,而桓公果听之。
(2)陆逊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
5.两则材料有怎样相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秦穆公使公子絷吊公子重耳于狄,曰:寡君使絷吊公子之忧,又重之以丧。寡人闻之,得国常于丧,失国常于丧。时不可失,丧不可久,公子其图之!重耳告舅犯。舅犯曰:不可。亡人无亲,信仁以为亲。父死在堂而求利,人孰仁我?公子重耳出见使者曰:吊亡臣,又重有命。重耳身亡,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位,又何敢有他志以辱君义?再拜不稽首,起而哭,退而不私。

公子絷退,吊公子夷吾于梁,如吊公子重耳之命。夷吾告冀芮曰:秦人勤我矣!冀芮曰:公子勉之。亡人无狷洁,狷洁不行。重赂配德,无爱财!公子夷吾出见使者,再拜稽首,起而不哭,退而私于公子絷曰:中大夫里克我矣,吾命之以汾阳之田百万。丕郑与我矣,吾命之以负蔡之田七十万。亡人苟入扫宗庙定社稷,且入河外列城五,黄金四十镒白玉之珩六双,不敢当公子,请之左右。

公子絷返,致命穆公。穆公曰:吾与公子重耳,重耳仁。公子絷曰:君之言过矣。君若求置晋君而载之,置仁不亦可乎?君若求置晋君以成名于天下,则不如置不仁以猾其中,且可以进退。是故先置公子夷吾,是为惠公。

(节选自《国语·晋语》,有删减)

文本二: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因招雍季而问之,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义赏》,有删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诈[A]伪[B]之[C]道[D]虽[E]今[F]偷[G]可[H]后[I]将[J]无[K]复[L]非[M]长[N]术[O]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是敬辞,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仁者播其惠”的“惠”含义不同。
B.稽首,中国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
C.“与”意为“支持”,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的“与”含义相同。
D.“纳”意为赠送,与《伶官传序》中“及凯旋而纳之”的“纳”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絷奉命到狄国吊问重耳,并劝他抓住晋国办丧事的机会回国继承君位,重耳在与舅舅子犯商量之后,拒绝了公子絷的建议。
B.公子夷吾私下会见公子絷,表示里克、丕郑支持自己,如果没有人主持祭祀安定国家,他愿意割让河外五座城池来换取秦国的支持。
C.公子絷回国复命,秦穆公欣赏公子重耳的品质,公子絷认为,立一个不仁的君主来扰乱晋国有利秦国,于是立公子夷吾为晋君。
D.晋文公与楚人作战前先后咨询咎犯与雍季,最终采纳了咎犯的建议,在城濮击败楚人。战后晋文公给雍季的赏赐却超过咎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不可失,丧不可久,公子其图之!
(2)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
5.晋文公重耳历经艰辛,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结合选文概括他成功的原因。
2023-05-20更新 | 23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贤主愈大愈惧,愈强愈恐。凡大者,小邻国也;强者,胜其敌也。胜其敌则多怨,小邻国则多患。多患多怨,国虽强大,恶得不惧?恶得不恐?故贤主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周书》曰:“若临深渊,若履薄冰。”以言慎事也。

武王胜殷,入殷,未下舆,命封黄帝之后于铸,封帝尧之后于黎,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舆,命封夏后之后于杞,立成汤之后于宋,以奉桑林。武王乃恐惧,太息流涕,命周公旦进殷之遗老,而问殷之亡故,又问众之所说,民之所欲。殷之遗老对曰:“欲复盘庚之政。”武王于是复盘庚之政,发巨桥之粟,赋鹿台之钱,以示民无私。出拘救罪,分财弃责,以振穷困。封比干之墓,旌箕子之宫,表商容之闾,士过者趋,车过者下。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弛政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乃税马于华山,税牛于桃林,马弗复乘,牛弗复服。衅鼓旗甲兵,藏之府库,终身不复用。此武王之德也。故周明堂外户不闭,示天下不藏也。唯不藏也,可以守至藏。

赵襄子攻翟,胜佐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襄子曰:“江河之涨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

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荆吴越,皆尝胜矣,而卒取亡,不达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弛政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
B.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弛政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
C.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弛政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
D.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弛政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书》,在文中指由唐代令狐德棻主编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北周宇文氏所建周朝的史实,隶属中国正史《二十四史》。
B.黄帝,号轩辕氏,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与炎帝一起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C.桑林,是一种大型的、国家级的祭祀活动,后来祭祀所用的乐舞,也称为桑林。《庄子·养生主》曾描写过庖丁解牛时的动作、节奏,“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
D.明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重要建筑物,用以朝会诸侯,发布政令,配祀祖宗。现在北京的天坛祈年殿就是古代明堂式建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贤明的君主在实力越强大时就越恐惧,就算在国家安定、顺利的时候,也会像靠近深渊、脚踩薄冰一样心惊胆战。
B.武王虽然打败了商朝,但依然害怕,不敢进入殷都,所以才会封赏尧舜等贤君的后人,紧接着又采取一系列政治措施。
C.武王夺取天下后,给鼓旗甲兵都涂上牲血,收藏到府库里,再也不使用,还在华山、桃林等处繁殖牛马,致力于发展农业。
D.文章结尾处引用孔子举起门闩和墨子折服公输般的例子都是为了证明国家要想取得胜利进而维持胜利,武力并不是最重要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2020-10-10更新 | 5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凡先王之法,有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

材料二;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来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圣人不期A修古B不法C常可D论E世之事F因G为之备。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文中意为适应要求,与《鸿门宴》中“张良出,要项伯”的“要”意思不同。
B.择,文中意为选择,与李斯《谏逐客书》中“河海不择细流”的“择”意思相同。
C.胜,文中意为承受,与《陈情表》中“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的“胜”意思相同。
D.伐,文中意为攻打,与《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自伐者无功”的“伐”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认为治国必须有法,但法的制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应该根据时代进步和社会变化,改变先王的法令。
B.材料二中,作者指出历代圣人受百姓拥戴,是因为他们能针对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的做法,给百姓以幸福。
C.两则材料均借寓言说理,“循表夜涉”讽刺墨守成规的人,“守株待兔”讽刺懒惰被动的人,生动形象而深入浅出。
D.两则材料都针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论证,观点鲜明,论据有力,层次清晰,善用类比手法,在今天仍具有启发意义。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2)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5.两则材料中阐述的对待“先王之法”“先王之政”的正确做法,在今天的改革创新中仍具有启示意义,请简要概述。
2024-03-20更新 | 1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