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06 题号:210244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楚太子杀之而亡归。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昧。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于齐以求平。三十年,秦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为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壤界,故为婚姻,所从相亲久矣。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敢以闻下执事。楚怀王见秦王书,患之。欲往,恐欺;无往,恐秦怒。昭雎曰: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怀王子子兰劝王行,曰:奈何绝秦之欢心!于是往会秦昭王。昭王诈令一将军伏兵武关,号为秦王。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不与亢礼。楚怀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秦留楚王,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不复许秦。秦因留之。

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乃欲立怀王子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谓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或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东国必可得矣。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太子横至,立为王,是为顷襄王。乃告于秦曰:社稷神灵,国有王矣。

(节选自《史记·楚世家》)

【注】①昭雎:楚国的将领。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子陵杀寡人A之重B臣C不谢D而亡去E寡人F诚不胜G怒H使兵I侵君王之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见欺”中的“见”,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之不见保”的“见”用法相同。
B.“因”意为“趁机”,与《屈原列传》中“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的“因”含义相同。
C.“要”在此处意为“要挟、胁迫”,与《鸿门宴》中“要项伯”的“要”含义不同。
D.社稷,社为土地神,稷是五谷神。现在常用“社稷”来代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太子与一位秦国大夫争斗,杀死秦大夫后逃回楚国,秦发兵攻楚,楚怀王惊恐,就派太子到齐国做人质以求和解。
B.昭雎与子兰对楚怀王前去武关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楚怀王还是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会见秦昭王,结果被秦国扣留。
C.楚怀王被扣留在秦国时十分后悔没有听从昭雎的意见,想要通过割地的方式来与秦王求和结盟,最终仍然被扣留。
D.齐王听取了丞相的建议,送正在齐国做人质的太子横回到楚国,太子横回国后被立为君主,这就是楚顷襄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不与亢礼。
(2)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
5.鲁迅盛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史学性与文学性两个角度肯定了《史记》的价值。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梁孝王来朝,因病免,客游梁。居数岁,著子虚之赋。居久之,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武帝。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其卒章归结为节俭,因以讽谏。奏之天子,天子大悦,以为郎。时邛、筰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天子问相如,相如曰:邛、筰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邛、筰之君皆请为内臣。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沬、若水,南至牂柯为徼。还报天子,天子大说。相如使时,蜀长老多言通西南夷不为用,大臣亦以为然。相如欲谏业已建之乃著书籍以蜀父老为辞而己诘难之以风天子且因宣其使指令百姓知天子之意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间居,不慕官爵。相如病甚,为一卷书,言封禅事。相如既死,使者奏其书,天子异之。

太史公曰:春秋推见至隐,易本隐之以显,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讥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所以言虽外殊,其合德一也。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杨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不已亏乎?

(《史记∙列传第五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欲谏/业已建之/乃著书/籍以蜀父老为辞/而己诘难之以风/天子且因/宣其使指/令百姓知天子之意/
B.相如欲谏/业已建之/乃著书/籍以蜀父老为辞/而己诘难之/以风天子/且因宣其使指令百姓/知天子之意/
C.相如欲谏/业已建之/乃著书/籍以蜀父老为辞/而己诘难之/以风天子/且因宣其使指/令百姓知天子之意/
D.相如欲谏业已/建之/乃著书/籍以蜀父老为辞/而己诘难之/以风天子/且因宣其使指/令百姓知天子之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犬子,本来是司马相如乳名,后人谦称自家儿郎,也可指对别人儿子的鄙称。
B.建节,执持符节。臣子受命出征、节制方面、出使外国,建节以为凭信。
C.封禅,古代帝王到泰山祭祀天地的典礼。筑坛祭天叫封,辟基祭地叫禅。
D.大雅,与《小雅》构成《诗经·雅》的内容,《大雅》多反映庶民生活疾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相如文采斐然,受到皇帝赏识。他擅长汉赋,因其撰写《子虚赋》,受到武帝召见;他为天子撰写游猎赋,皇帝非常高兴。
B.司马相如心怀国事,多次进谏皇帝。为了劝勉皇帝节俭,他撰写了天子游猎赋;在病重期间还写下书卷,向皇帝言明封禅之事。
C.司马相如见识长远,抚定西南边境。在蜀郡长老和朝臣都不看好的情况下,他主张开通道路,恢复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郡县。
D.司马相如不喜政务,喜欢闲适生活。他担任官职,不愿意参与公卿大臣和国家的事务,借口有病在家闲居,不羡慕官职和爵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间居,不慕官爵。
(2)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2021-11-15更新 | 4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鞅变法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狭也,岂不悖哉!”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B.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C.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D.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百姓,与“土”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
B.“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类拔萃的人,旧时也用于尊称帝王。
C.“三代”是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D.“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                 奈……何:怎么办呢
B.人言曰                 屏:屏退
C.而谓左右                 左右:随侍(从)人员
D.学者于所闻             溺:水淹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少好刑名,才堪大用。他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辅佐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他的奇才贤能被公叔座看中,并且公叔座主动向魏惠王举荐他。
B.商鞅机智过人,终遇明主。商鞅一直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他深知魏惠王无识人之智,便在公叔座劝说下离开魏国,后来获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
C.商鞅举措果敢,信念坚定。当秦孝公担心变更法度会受到天下非议而犹豫不决时,他以高人之行、独知之虑的道理和圣人之举说服了秦孝公。
D.商鞅力排众议,主张变法。他认为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用史实劝谏秦孝公不能与因循守旧的人或拘泥于书本见闻的人共议变革。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2)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2018-11-27更新 | 21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襄公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亳以释宋公。子鱼曰:祸犹未也。

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节选自《史记·宋微子世家》)

(二)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泓之役,身败国衄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紾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齐桓、晋文得管仲、子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


【注释】①泓水之战出自《春秋》,此处运用春秋笔法,含有褒贬之意。②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③衄:损伤,伤害。④二毛:指老年人。⑤紾:弯转,扭曲。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人未                           济:渡河
B.不不成列                       鼓:击鼓攻击
C.待其已                           陈:列阵
D.不能襄公之虐                 损:损坏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弃商久矣                                        与向噌吰者相应
B.而孟子之以王                                     而能世推移
C.此忍为之                                           不仁,如礼何
D.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             夫我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B.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C.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D.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苏轼批判宋襄公的一组是(     
①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
②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
③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
④其抱孺子而泣
⑤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
⑥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
A.①②④B.②③⑥C.①③⑤D.④⑤⑥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秋》记载宋楚之战时,用字考究,“楚”“人”二字,隐含着对宋襄公的批评。
B.苏轼认为宋襄公为人狂妄,有众多能臣却不用,故而一开始就不具备称霸的德行。
C.苏轼通过对宋襄公的评论,表达出统治者只有行王道才能成就王业的仁政思想。
D.两文体裁不同,一为史传,一为史论,但司马迁和苏轼对于宋襄公的批判态度是相近的。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
(2)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
(3)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
7.司马迁是怎样表达自己对于宋襄公的态度的?苏轼在选文(二)第一自然段中如何论述自己的观点?
2022-05-27更新 | 2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