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韩非子(前280-前233)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5 题号:2106015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盾、犀橹,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枹曰:“乌乎!吾之士数弊也。”行人烛过免胄而对曰:“臣闻之:亦有君之不能士耳,士无者。昔者吾先君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献公没,惠公即位,淫衍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惠公没、文公授之,围卫,取邺,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士耳,士无弊也。”简子乃去盾橹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烛过之一言也。”或曰:行人未有以说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用人也。简子未可以速去盾、橹也。严亲在围、轻犯矢石,孝子之所爱亲也。孝子爱亲,百数之一也。今以为身处危而人尚可战,是以百族之子于上皆若孝子之爱亲也,是行人之诬也。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失人不比矣。长行徇上,数百不一矣;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将众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数,而道乎百无一人之行,行人未知众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孔子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文子曰:“以御言之,左手执辔,右手运策,不亦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

(节选自《孔丛子·刑论》)

【注】①献公:即晋献公。②诬:谎言。③长行徇上: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对应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简子乃去A盾B橹C立矢D石E之所及F鼓之而士G乘之H战大胜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人,掌管礼仪的官职,跟辛弃疾《菩萨蛮》中的“中间多少行人泪”的“行人”意思不同。
B.弊,意为困乏、疲敝,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弊”意思不同。
C.速,意为快速、迅速,与《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速”意思不同。
D.何惧,意为惧怕什么,与《归去来兮辞》中“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奚疑”句式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简子包围魏国国都的城郭,敲响战鼓但士兵却不进攻,烛过认为这不是战士的问题,而是赵简子不会使用战士。
B.晋献公和晋惠公善于用人,都使国家的领土增加;晋文公也善于用人,因而夺取邺地,打败楚军,得到霸主之名。
C.赵简子觉得烛过的话很有道理,但韩非子却不认同烛过的观点,他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烛过其实不懂统兵之道。
D.卫将军文子听人说公父氏不能“听狱”,他向孔子求证,孔子通过对“有罪者惧,无罪者耻”的分析反驳了这一说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用人也。
(2)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
5.文中韩非子和孔子对于“刑”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闻三代之亡,非法亡也,法者,非其人矣。故知法也者,先王之陈迹,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尹文子》曰:仁、义、礼、乐、名、法、刑、赏,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

太公曰:明罚则人畏慑,人畏慑则变故出。明察则人扰,人扰则人徙,人徙则不安其处,易以成变。明赏则不足,不足则怨长。明王理人,不知所好,而知所恶;不知所归,而知所去。使人各安其所生,而天下静矣。

(节选自《反经》)

材料二: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此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明君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愿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

【注】①山东:七国除秦外,韩、魏等六国地皆在华山以至殽塞诸山之东,故曰山东。②小国:此指魏国。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乱弱者A亡B人之C性也D治E强者F王G古之H道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管理、统治的意思,与《过秦论》中“振长策而御宇内”的“御”意思相同。
B.劝,文中是勉励的意思,与成语“断织劝学”中的“劝”意思不同。
C.法律,古代的刑法及律令,与现在的国家或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有所不同。
D.民望,文中指民众埋怨,在其他语境中有时也可译为人民的希望或榜样等。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经》中认为夏、商、周三代消亡,是因为没有合适的人选来执行前代圣君的规章制度,强调了合适的执法者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B.秦国彰明法度,严格刑罚,最终使国土得到拓展、君主尊贵;而韩、魏等六国群臣不行正确的治国法术,谋私营利而使国土削弱、君主卑下。
C.越王勾践先前轻信龟甲占卜来与吴交战,战败被俘;后来回国后他抛弃龟卜,彰明法度,最后活捉吴王,显然想通过鬼神保佑是其亡国被俘的主要原因。
D.君主一旦错误地奖赏臣子,就会令臣子抱有侥幸心理,使得功劳不被看重,也会令国家财力逐渐匮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察则人扰,人扰则人徙,人徙则不安其处,易以成变。
(2)此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5.两则材料提到的统治者刑罚失当会带来什么弊端?请简要说明。
2023-10-14更新 | 16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②尧王天下也,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为民先;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⑤,非下也,权重也。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之政。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⑥,称俗行也。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选自《韩非子·五蠹》)


【注】:①作:出现。②粝粢:泛指粗糙的粮食。藜藿:泛指野菜。藜:野菜。藿:豆叶。③监门:看门的人,指看门的奴仆。④臿:锹,掘土的工具。⑤士橐:指做官和依附权势。橐:通“托”,依托,投靠。⑥戾:暴虐。
1.以下加点虚词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号曰有巢氏                       王天下也
B.必汤、武笑矣                    论薄厚之政
C.构木为巢避群害                 身执耒臿为民先
D.腥臊恶臭伤害腹胃             称俗行也
2.以下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因此圣人不期望效法古代,也不效法固定不变的老规矩。
B.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虽然看门奴仆服侍供养着,也不会在这方面吃亏了。
C.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这不是疏远亲骨肉,而喜欢过路人,而是因为多和少实际上是不同的。
D.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大家争相做官或投靠有权有势的人,不做地位低下的人,因为做官的权势重。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段的观点。
4.以下内容放在文章第一段末是否合适?请阐述理由。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2021-11-16更新 | 6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触株折颈而死因其耒而守株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宋国笑。

1.下列给文中划线句划分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B.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C.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D.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2.下列各项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走:跑B.释:解释C.冀:希望D.为:被
2021-10-18更新 | 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