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东汉 > 班固(32-92)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7 题号:2122052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少著名节,好学明经。为郡吏,三举孝廉,以王国人不得宿卫补吏。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引见,胜荐龚舍及亢父宁寿、济阴侯嘉,有诏皆征。胜曰:窃见国家征医巫,常为驾,征贤者宜驾。上曰:大夫乘私车来耶?胜曰:唯唯。有诏为驾。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泰奢,刑罚泰深,赋敛泰重,宜以俭约先下。为大夫二岁余,迁丞相司直,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数月,上知胜非拨烦吏,乃复还胜光禄大夫、诸吏给事中。胜言董贤乱制度,由是逆上指。后岁余,丞相王嘉上书荐故廷尉梁相等,尚书劾奏嘉言事恣意,迷国罔上,不道。下将军中朝者议,左将军公孙禄,司隶鲍宣、光禄大夫孔光等十四人皆以为嘉应迷国不道法。胜独书议曰: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日暮议者罢。明旦复会,左将军禄问胜:君议亡所据,今奏当上,宜何从?胜曰:将军以胜议不可者,通劾之。博士夏侯常见胜应禄不和,起至胜前谓曰:宜如奏所言。胜以手推常曰:去!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胜疾言曰:去!是时之变。先是,常又为胜道高陵有子杀母者,胜白之,尚书问:谁受?对曰:受夏侯常。尚书使胜问常,常连恨胜,即应曰: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奏事不详,妄作触罪。胜穷,无以对尚书,即自劾奏与常争言,洿辱朝廷。制曰:贬秩一等。胜谢罪,乞骸骨

(节选自《汉书·两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
B.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
C.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
D.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文中指通晓经术;古时又指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的选举官员的科目。
B.茂才,和秀才同义,汉以后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C.右扶风,政区名,汉时将京郊地区划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部分,称为“三辅”。
D.乞骸骨,旧指古代官吏死后,其子女请求将父亲的骸骨葬于家乡,也称“乞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龚胜敢于直言。他担任谏大夫时,多次上书痛陈国事堪忧,希望哀帝节俭,甚至不惜违逆哀帝旨意,指责董贤惑乱朝纲制度。
B.龚胜是非分明。他认为丞相王嘉本性邪恶,所荐者多贪婪残暴,但举荐梁相等人,没有大错,拒绝附合左将军公孙禄等人之议。
C.龚胜重视礼制。他提醒哀帝尊重贤才,征召贤德之人应当为他们准备车马;他坚持是否恢复汉惠帝、汉景帝庙应当遵循礼制行事。
D.龚胜亦非完人。他好学明经有节操,但为官不善于处理繁冗政务;因末作调查就奏报哀帝高陵子杀母事件,受到夏侯常的算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引见,胜荐龚舍及亢父宁寿、济阴侯嘉,有诏皆征。
(2)胜穷,无以对尚书,即自劾奏与常争言,洿辱朝廷。
5.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龚胜升迁为丞相司直之前被荐举、任用的情况。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诚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瞬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

(《史记·项羽本纪》,有删减)

文本二: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字季。及壮,试吏,为泗上亭长。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于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给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

(《汉书·高帝纪》,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B.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C.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D.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善沛令”指与沛令交好,“善”与《鸿门宴》“(项伯)素善留侯张良”的“善”字含义相同。
C.“素易”意思是平时轻视,“易”与《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的“易”字含义不同。
D.“固多”意思是本来就多,“固”与《师说》“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籍家世代都是楚国的大将,他的父亲被秦国将领王翦杀害。项羽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吴中当地的年轻人都惧怕他。
B.项籍观秦始皇出游时曾自信地说,秦始皇可以取而代之;高祖观秦始皇出行时曾羡慕地说,大丈夫就该像秦始皇这个样子。
C.《史记》和《汉书》都长于“记人叙事”,文本一和文本二运用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手法,凸显了传主鲜明的形象特点。
D.高祖押送民夫到骊山服役,不少民夫半路逃跑,他估计等到达骊山时民夫将全都跑光,于是他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2023-03-23更新 | 4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虞、夏以来,人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民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所验邪?

农工商虞,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上则富国,下则富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昔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皂隶各有差品故上下序而民志定。于是教民种树畜养,所以养生送终之具,靡不皆育。《管子》云:“古之四民不杂处。”士相与言仁义于闲宴,工相与议技巧于官府,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农相与谋稼稻于田野,各安其居而乐其业,其食而美其服,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且敬,贵义而贱利。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严而治之大略也。

及周室衰,礼法堕,其流至乎士庶人,莫不离制而弃本,稼穑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至桓文后,礼义大坏,上下相冒,嗜欲不制,借差亡极。于是商通难得之货,工作亡用之器,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上争王者之利,下佃齐民之业,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货殖传》)

【注】①指牛羊猪狗等牲畜。②风俗习惯。③古代掌管山泽鸟兽的官吏。④破坏等级秩序的行为没有止境。⑤通“无”,没有。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须断句,请将对应的字母填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昔先王【A】之制【B】自天子【C】至于皂隶【D】各有【E】差品【F】故上【G】下序而【H】民志定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意为穷尽、尽享,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中的“穷”意思不同。
B.仓廪,指贮藏米谷的仓库。其中仓指贮存谷的粮仓,廪指贮存米的粮仓。
C.四民,是古代中国政府对平民职业的基本分工,指士、农、工、商。
D.甘,是“认为……甜美”的意思,其用法与《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中“云”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物质享受与财富追求是人的本性,因而统治者治理百姓最好的办法是教诲整顿他们。
B.班固认为天下百姓各安其所,乐于从事自身的行业,国家才能发展。
C.在司马迁看来,各行各业之人凭本事努力工作以满足欲望,这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合乎规律。
D.在班固看来,士农工商追求世俗所好而获取社会财富,对上是同王者争利,对下是独占平民产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2)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严而治之大略也。
5.统治者如何治理百姓,司马迁和班固的看法不同。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05更新 | 1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项伯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乙)

明日,沛公从百余骑至鸿门谢羽。自陈:“封秦府库,还军霸上以待大王,闭关以备他盗,不敢背德。”羽意既解,范增欲害沛公,赖张良、樊哙得免。

后数日羽乃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其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宝货略妇女而东。秦民失望。于是韩生说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肥饶,可都以伯。”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又怀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韩生曰:“人谓楚人沐猴而冠,果然。”羽闻之,斩韩生。

出自《汉书·项籍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A.后∕数日羽乃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其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宝货∕略妇女而东
B.后数日∕羽乃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其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宝货∕略妇女而东
C.后数日∕羽乃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其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宝货∕略妇女而东
D.后∕数日羽乃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其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宝货∕略妇女而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父,指叔父;中国古代兄弟排行次序常用“伯仲叔季”表示,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
B.《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左传》、《汉书》、《后汉书》与之体例相同。
C.距关,“距”同“拒”,为“据守”之意;“关”指函谷关, 楚怀王曾经“与诸将约,先入关者王之”。
D.婚姻,在文中指亲家,“约为婚姻”指结为有婚姻关系的亲戚,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伯因先前与张良有交情,特别是张良曾经对他有救命之恩,因此为了救张良,将消息泄露了出去,从其主观上看与曹无伤的告密是不完全相同的。
B.刘邦对项伯以兄长之礼相待,敬酒祝寿,还与项伯约为婚姻,主要是从政治角度和自身解困的需要考虑。
C.从选文(乙)中看,鸿门宴上,刘邦得以脱身的原因很多,其中谋臣张良和武将樊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D.因为进入咸阳后屠城、烧宫室、抢掠财宝与妇女,使得受暴秦统治的秦民对项羽很失望,所以项羽不顾韩生的劝阻,选择东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2)明日,沛公从百余骑至鸿门谢羽。
2022-06-17更新 | 10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