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7 题号:2129678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①荆:即指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翦言不用,因病                            谢:推辞
B.李信果秦军                                             辱:使……受辱
C.故大王之乡臣                                   及:趁着
D.乃国中兵以拒秦                                      悉:挑选
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B.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C.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D.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派李信出征打楚国,是因为李信要求的军队人数比王翦要求的少,秦王认为李信勇敢而王翦年老胆怯。
B.王翦不被信任重用,于是负气回老家养老,后来李信兵败,秦王亲自去请王翦统率军队,王翦欣然接受,但要求带六十万大军出征。
C.王翦是一个聪明的人,出征前他向秦王请求奖赏,出征后又多次派人请赏,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秦王的疑心。
D.王翦带兵抵达战场后,不理会楚军的屡次挑战,坚守不出,让士兵充分休整,最终趁楚军撤退时击败了他们,接着乘胜追击,最终灭了楚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
(2)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诚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离蕃息。鲁乱,孔子适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其后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遣。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於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魑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孔子在陈蔡之间,陈蔡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孔子之时,周室徽而礼乐废,《诗》《书》缺。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已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B.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C.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D.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摄同义复合,摄即“摄政王”之“摄”,有代理政事、暂任官职的意思。
B.三代,尧、舜、禹三代的统称,礼乐制度比较完备,故孔子据以考订礼乐。
C.六艺,古代贵族教育的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也指儒家教育的六经。
D.孔里,即孔林,为孔子及其后代子孙之墓地,与孔庙、孔府统称曲阜三孔。
3.下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喜礼好学,深受爱戴。他从小爱玩模仿祭祀的游戏,成年后学一曲古乐沉迷多月,生前众弟子随他颠沛流离,死后有弟子为他结庐守丧。
B.孔子善于治理,政绩突出。他做小吏管理仓库则准确公平、管理牲畜则牲畜繁殖,他主政地方很快就成各地榜样,治理国家很快就民风改善。
C.孔子到处碰壁仍从容乐观。他在鲁国政治失意,周游列国亦不受待见,他被困断粮仍弦歌不辍,身心俱疲仍开怀自嘲,险遭不测仍自信有度。
D.孔子传承文化,贡献巨大。他仕途失意后整理《诗》《书》,写作《春秋》,虽自称是为了显名后世,但众多经典因其完善整秩,自其流传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
(2)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
2020-05-15更新 | 16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目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B.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C.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D.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袒伏斧质,指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负荆请罪指背着荆条表示愿意接受责罚。两种都是古代向对方请罪的方式。肉袒伏斧质比负荆请罪所犯的罪更严重。
B.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沸水在一个大锅里烹煮。我们知道的历史人物受过的酷刑有司马迁宫刑,商鞅车裂,孙膑膑刑(被剜去膝盖骨,变成瘫痪),戚夫人人彘。
C.“位在廉颇之右”,古代的时候,官职是以左为尊,但是有的朝代不是如此,如汉朝的时候,是以右为尊的。右尊于左,次于贵左。汉代时官位设置右卿大于左卿。
D.刎颈之交,指割脖子的交情和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古代表示友谊的还有贫贱之交、金兰之交、患难之交、八拜之交、莫逆之交等。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上卿          拜:任命,授官B.吾念之                    顾:考虑,想到
C.且相如贱人   素:向来,本来D.而蔺相如以口舌为劳       徒:只,不过
4.下列对文章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渑池之会”中,蔺相如以非凡的胆识和忠勇的行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回国后被赵王重用,官位居于廉颇之上。
B.蔺相如对廉颇的谦让之举,引起了门客的不满,而他善于做比,委婉劝解门客,他的话传至廉颇耳中,深深地打动了廉颇。
C.蔺相如原本是宦官头目的舍人,心生嫉妒的廉颇就以此来挖苦攻击蔺相如,称之为“贱人”,表现出廉颇心理的不平衡。
D.廉颇认为自己作为将军,有攻城略地的赫赫战功,蔺相如凭借个人的口才获得赵王的提拔,根本没有立什么功劳。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020-06-16更新 | 5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上即位,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余年不。或言古者太平,万民和喜,瑞应辨至,乃采风俗,定制作。上闻之,制诏御史曰:盖受命而王,各有所由兴,殊路而同归,谓因民而作,追俗为制也。议者咸称太古,百姓何望?汉亦一家之事,典法不传,谓子孙何?化隆者闺博,治浅者褊狭,可不勉与!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垂之后云。

(取材于《史记·礼书》)

材料二

道者,所繇②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乐之时,乃用先王之乐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故王者功成作乐,乐其也。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臧于骨髓。故王道虽徽缺,而管弦之声未衰也。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然而乐颂遗风犹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齐而闻《韶》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恶危亡,然而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政日以仆灭也。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诗人美之而作,上天佑之,为生贤佐,后世称诵,至今不绝。此夙夜不解行善之所致也。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故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谬失其统也。

(取材于《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

周监于二代,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故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于是教化浃洽,民用和睦,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囹圄空虚,四十余年。孔子美之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取材于《汉书·礼乐志》)

注释:①辨,音遍, 以“遍”释“辨”亦通。②繇: 由, 从。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余年不                           就:完成
B.其德也                              乐:认为……快乐
C.此夙夜不行善之所致也   解:懈怠
D.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             禀:赋予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盖受命王,各有所由兴                 夫人君莫不欲安存恶危亡
B.以为典常,垂之后云               安上治民,莫善
C.道者,所繇适于治路也                 思昔先王
D.是政日以仆灭也                                      行之,刑以防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瑞应辨至,乃采风俗,定制作
上天普遍降下各种祥瑞,才能采择社会风俗,制定礼乐制度
B.化隆者闳博,治浅者褊狭
教化隆盛的治理天下时宏伟博大,治化浅薄的治理天下时气量狭隘
C.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
得不到教化的实效,雅、颂之乐也就做不成
D.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
礼仪和文采都具体了,事情为它制定,乐曲也为它而防范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仲舒认为仁义礼乐皆为治理天下的工具,推行礼乐教化,可让天下安宁。
B.礼乐教化可以深入人心,长久流传,甚至可以不受时代变迁的影响而流传。
C.推行礼乐教化可以调节人们的思想,但是政令与刑罚的推行与之并不冲突。
D.孔子认为周礼借鉴夏商礼乐的优长而内容完备,故使民风和睦,天下大治。
5.根据三则选文,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礼乐之法”制定的原则与作用。
2024-05-18更新 | 8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