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 《说苑》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5 题号:2143678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

文本二: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注】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B.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C.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D.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于鲁也传之”与“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卒”字含义相同。
B.明年,文中是第二年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今年的下一年,二者的意思不同。
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与“顾野有麦场”(《狼》)两句中的“顾”字含义相同。
D.“恐已暮矣”与“恐托付不效”(《出师表》两句中的“恐”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和尚认为,穷和尚仅凭一个水瓶和饭钵不能到达南海,结果穷和尚成功到了南海,这说明运气是成功的一个条件。
B.蜀国距离南海有几千里路,富和尚没有到达而穷和尚到达了。作者采用对比手法,目的是告诉我们“为学”的道理。
C.文本一先指出在学习中“难”与“易”是相对的,又从昏庸和聪敏及其与成败的关系立论,说理明白,使读者信服。
D.文本二告诉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想学习,时间永远不晚,正如《劝学》中所说,“学不可以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5.彭端淑的《为学》告诉我们什么学习的道理?
【知识点】 《说苑》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昭王问于郭隗曰:“寡人地狭人寡,齐人取剑八城,匈奴驱驰楼烦之下,以孤之不肖,得承宗庙,恐危社稷,存之有道乎?”郭隗曰:“有,然恐王之不能用也。”昭王避席曰:“愿,请闻之。”郭隗曰:“帝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师也;王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友也;霸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宾也;危国之臣,其名,臣也,其实,虏也。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则师傅之材至矣。如此则上可以王,下可以霸,唯王择焉。”燕王曰:“寡人愿学而无师。”郭隗曰:“王诚欲兴道,隗请为天下之士开路。”于是燕王常置郭隗上坐,南面。居三年,苏子闻之,从周归燕;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燕。四子毕至,果以弱燕并强齐。夫燕、齐非均权敌战之国也,所以然者,四子之力也。》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此之谓也。

宋大水,鲁人吊之曰:“天降淫雨,溪谷满盈,延及君地,以忧执政,使臣敬吊。”宋人应之曰:“寡人不佞,斋戒不谨,邑封不修,使人不时,天加以殃,又君忧,拜命之辱。”君子闻之曰:“宋国其庶几乎!”问曰:“何谓也?”曰:“夫过而改之,是犹不过也。故曰其庶几乎!”宋人闻之,夙兴夜寐,早朝墨退,吊死问疾,戮力宇内。三年,岁丰政平。向使宋人不闻君子之语,则年谷未丰而国未宁。《诗》曰:“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此之谓也。

(选自《说苑·君道》,有删改)

【注释】①楼烦:国名,以游牧为生,东与燕国、赵国为邻。②君子:这里指孔子。③戮力:尽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则师傅之材至矣
B.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则师傅之材至矣
C.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则师傅之材至矣
D.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则师傅之材至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神庙,这里指继承祖先的事业。
B.东面,位在西而面向东。古代宾主相见以西为尊,主在东而宾在西。
C.《诗》,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先秦时期也称为“诗三百”。
D.遗,给予,使,与“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秦论》)中的“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燕国遭受过齐国的侵略,又面临匈奴的威胁,燕昭王担心会危及国家,自己不能继承祖先的事业,于是向郭隗询问保存国家的办法。
B.郭隗分析了不同的君王会有不同的臣子,帝王的臣子是帝王的老师,亡国之君的臣子像俘虏一样,指出燕昭王应招揽有才之士。
C.燕昭王表示他愿意学习,然而没有老师。于是郭隗答应帮助燕昭王寻找名师,过了三年,邹衍等贤士听闻后,前来投奔燕国,使燕国与齐国一样强大。
D.宋国发生水灾,宋君认为这是因为他做得不好而招致上天的惩罚。宋君在听到孔子的一番话后,勇于改错,勤修政事。过了三年,年成丰收,政治清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燕、齐非均权敌战之国也,所以然者,四子之力也。
(2)宋人闻之,夙兴夜寐,早朝晏退,吊死问疾,戮力宇内。
5.结合选文与链接材料,说说郭隗向燕昭王提建议时,为增强说服力采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概括。

【链接材料】千金市马骨,筑台自隗始,典出《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求贤不得,谋士郭隗借一则古人耗费千金只买来一副马骨,后引来很多人送千里马的典故,向燕王进言。言谈间,郭隗谦虚地将自己比喻为马骨,燕王听后,遂尊隗为师,筑黄金台招贤,不久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

2023-07-21更新 | 6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甄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注①醯壶酱甄:醋瓶子或酱罐子。②漓然:流动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
B.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
C.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
D.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存危国”的“危”指危险,和《蜀道难》中“危乎高哉”的“危”取不同义。
B.“使陈臣思”的“使”指让,和《将进酒》的“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使”取相同义。
C.“相保也”的“相”指相互,和《孔雀东南飞》中“好自相扶将”的“相”取相同义。
D.“疾定”的“疾”指快,和《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取不同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率为了让齐国发兵救援东周,承诺将九鼎送给齐国,齐王非常高兴,马上同意了派遣五万大军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
B.当齐王准备向周君索要九鼎,让东周兑现诺言时,周君忧心忡,颜率再次请求出使齐国,并为周君解除了忧患。
C.颜率再次出使齐国,面对齐王,他首先主动表达对齐国相助之恩的谢意,接着表示东周愿意献九鼎给齐王。
D.颜率强调齐王提出的搬运九鼎路线的不可取及搬运艰辛等客观因素,致使齐王心悦诚服,自动放弃了谋取九鼎的念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甄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
(2)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5.凭借一人之力,化解国家危难,本文中颜率的说辨艺术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的说辨艺术有何相似之处。
2023-08-03更新 | 13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简公有臣曰诸御鞅,简公曰:田常与宰予,此二人者甚相憎也,臣恐其相攻。相攻虽叛而危之,不可,愿君去一人。简公曰:非细人之所敢议也。居无几何,田常果攻宰予于庭,贼简公于朝。简公喟焉太息曰:余不用鞅之言,以至此患也。故忠臣之言,不可不察也。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九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财然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王曰:善哉!乃罢其兵。吴王欲从民饮酒,伍子胥谏曰:不可。昔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龙上诉天帝,天帝曰:‘当是之时,安置而形?'白龙对曰:‘我下清泠之渊,化为鱼。’天帝曰:‘鱼固人之所射也,是,豫且何罪?’夫白龙,天帝贵畜也;豫且,宋国贱臣也;白龙不化,豫且不射。今君弃万乘之位,而从布衣之士饮酒,臣恐其有豫且之患矣。王乃止。孔子曰:良药苦于口利于病;忠言逆于耳利于行。故武王谔谔而昌,纣嘿嘿而亡。君无谔谔之臣,父无谔谔之子,兄无谔谔之弟,夫无谔谔之妇,士无谔谔之友,其亡可立而待。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夫失之,妇得之;士失之,友得之。故无亡国破家、悖父乱子、放兄弃弟、狂夫淫妇、绝交败友。

(节选自《说苑·正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B.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C.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D.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简公曰”中的“谏”是劝谏的意思,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谏”含义相同。
B.“简公喟焉太息”与“长太息以掩涕兮”(屈原《离骚》)中的“太息”含义相同。
C.“若安置而形”和“若是,豫且何罪”两句中的“若”含义相同,都解释为像……这样。
D.布衣,指平民百姓。古代对平民百姓的称呼还有黔首、黎民、黎庶、黎元、庶民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御鞅认为,齐简公应除去田常与宰予二人中的一人,否则会招致祸患,后来田常果然伤害了齐简公。
B.吴王想攻打楚国且不允许人劝谏,少孺子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委婉劝谏吴王,获得成功。
C.天帝豢养的白龙,被宋国贱臣豫且射中眼睛后向天帝告状,但天帝未对豫且是否有罪做出明确的判定。
D.武王听信忠言,国家昌盛;商纣王使人闭口,则国家灭亡。可见,君王对待忠言的态度,影响着国家的兴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简公曰:“非细人之所敢议也。”居无几何,田常果攻宰予于庭。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2023-07-10更新 | 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