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毛泽东(1893-1976)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1 题号:2155122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还是对于社会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属于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这只要看一看认识的发展过程就会明了的。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作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也就是延安这些个别的事物作用于考察团先生们的感官,引起了他们的感觉,在他们的脑子中生起了许多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间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们普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功夫。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外来的考察团先生们在他们集合了各种材料,加上他们想了一想之后,他们就能够作出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的这样一个判断了。在他们作出这个判断之后,如果他们对于团结救国也是真实的话,那么他们就能够进一步作出这样的结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能够成功的。这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重复地说,论理的认识之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摘编自毛泽东《实践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社会的人参加的社会实际生活。
B.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不论是人类的生产活动,还是人们对自然界方面和社会方面的认识,都是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C.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能离开实践,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理论都是错的。
D.概念来自人们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它体现的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间的联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与人的思想密切相关,因此它们对人的认识发展产生的影响比其他方面更为深刻。
B.人们对社会历史了解片面既有剥削阶级的原因,也有生产规模的狭小对人们眼界的限制的原因。
C.不能依据主观上的判断来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属于真理,而应根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来判定。
D.理性认识阶段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相较于感性认识阶段,其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更重要。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引用谚语“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论证了人们失败的原因。
B.第四段承上启下,由上文论述实践的重要性,转入论述认识在实践中的发展过程。
C.第五段运用举例论证,论证人们将实践中的感觉和印象形成认识,并生成概念。
D.第六段通过对比,论证了理性认识阶段比感性认识阶段更高级,很有逻辑性。
4.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考察团得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能够成功的”这一结论的推理过程。
5.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本文谈一谈学生犯了什么错误?伽利略的实验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6世纪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把古代思想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真理。只有一位数学老师伽利略不这么认为。一天上课时,伽利略对学生们说:站在楼顶上,左手拿着一个一磅重的铁球,右手拿着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同时扔下去,哪个先着地?学生们想了想,回答说:亚里士多德说过,重的物体下降速度要比轻的快,所以十磅重的铁球先着地。伽利略摇摇头,说道:不对,亚里士多德错了,应该是两个铁球一起着地。学生们惊呆了,居然有人敢公开指出亚里士多德说得不对。大家议论纷纷,怀疑地看着伽利略。于是,他拿着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来到比萨斜塔的顶上,很快,人们看见铁球像伽利略说的那样,同时落到了地上。自从伽利略第一个站出来挑战亚里士多德以后,更多的人认识到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毛泽东说项羽“沽名”。请根据《鸿门宴》说明项羽“沽”的是什么“名”,项羽“沽名”的结果如何。
2.毛泽东说“不可沽名学霸王”有什么深刻意义?
2020-09-17更新 | 8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本词写于1935年2月。红军2月25日凌晨与敌军为争夺娄山关展开激战,最终取得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
1.对这首词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
B.作者通过西风、长空、鸣雁、霜花、晨月、马蹄声、喇叭声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暗示了战斗的惨烈。
C.“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句作者以海喻山,以血形容夕阳,说明革命要经历无数的艰难险阻和流血牺牲。
D.这首词生动地描写了当年红军指战员从拂晓出发到傍晚结束战斗的动人情景。
2.谈谈你对“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句的理解并分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020-11-06更新 | 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①写作此词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两句,通过对比泛论人生天道,富有哲理,由此引出重阳入题。
B.“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调动视觉与嗅觉描写菊花,作者在菊花中蕴含的情感心志与陶渊明相同。
C.“一年一度秋风劲”一句中“劲”字极具表现力,写出了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
D.“胜似春光”,表现作者的独特情怀;“寥廓江天万里霜”,以景作结,写出天阔水长的寒秋景象。
2.本词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2023-11-05更新 | 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