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83 题号:2169516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轴胪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美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材料二: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尔。”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确,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

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觜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循山以归。明日记。

(节选自吴敏树《君山月夜泛舟记》)

【注】①费甥、坡孙;吴敏树的外甥名费,孙子名坡。②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开”与下文“超上人”中的“超”均是僧人之名。③吴敏树;湖南岳阳人,清道光十二年举人,后辞官专治古文,中国样湖文派的创始人。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云起A船侧B水上C滃滃然D平视之E已做F横长G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意为断绝。与《劝学》中“而绝江河”的“绝”字义不同。
B.横,意为横执。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的“横”字义相同。
C.材料中画横线句子“正襟危坐”和“开上人指危崖一树”中的“危”字义不同。
D.次第,意为一个接着一个,表示迅速和众多。而《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次第”是光景,状况的意思。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
B.材料一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
C.材料二以泛舟的线路为顺序来进行记叙的,看去似乎是信笔所至,而实际上却讲究剪裁的功夫。
D.两个材料题材颇为相近,但在风格和章法上有所不同。材料一行文豪健,侧重于议论;材料二则沉郁顿挫,侧重于表达一种静穆幽深的境界与情趣。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
5.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中“水”“月”所寄托的作者情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B.举匏樽以相属                 举:全,都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D.托遗响于悲风遗响:       余音,指箫声
2.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3.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本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018-12-29更新 | 6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窈窕之章          歌:名词用作动词,歌吟。
B.幽壑之潜蛟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C.鱼虾而友麋鹿   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伴侣。
D.寄蜉蝣于天地       蜉蝣:名词作状语,像蜉蝣那样。
2.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东也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和之
C.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友麋鹿
D.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长终
3.《赤壁赋》中对于水和月作了反复的描写,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因为文章写的是一次夜游赤壁的经历,作为记游写景的文章,必须要写当时当地之景,水和月就是赤壁这个地方的特有景物,所以反复描写。
B.以景抒情,融情入景。开篇写水的澄澈和月的皎洁与多情,以及全景的迷离浩瀚,是为了表现作者此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的游江之乐。
C.第二段击空明兮溯流光的诗句,是就《月出》之诗生发而来的,由月而美人,由美人而政治理想。表现了作者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
D.第三段客借夜游赤壁所见的长江、明月的无穷,与英雄人物与英雄业绩的易逝,生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与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幻想。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020-06-05更新 | 2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梅直讲书

苏轼

轼每读《》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节选自《苏轼散文集》)


【注】①梅直讲: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时任国子监直讲。文中“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兕:犀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
B.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
C.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
D.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即《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社会面貌。
B.“其为人如古孟轲”与“大弦嘈嘈如急雨”(《琵琶行》)中的“如”字含义相同,都可译为“像……一样”。
C.“人不可以苟富贵”与“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中的“苟”字含义相同,都可译为“如果”。
D.闾巷,中国古时一般称二十五家为一闾,后来称居民的区域为闾里、闾巷,泛指乡里民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用周公和过着贫贱生活的孔子对比,表明周公虽然能享受富贵,但不能享受到孔子师徒间相知的快乐。
B.孔子将自己比喻为奔逃于荒野的犀牛和老虎,对自己推行的政治主张产生了怀疑,诸位弟子中唯有颜渊的回答令孔子满意。
C.苏轼认为在礼部科考中能够高中,全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受到欧阳修和梅公的喜爱,他们认为苏轼所写文章不流于世俗,具有孟轲的文风。
D.能成为梅公这样的大贤的门生,作者认为人生就找到了依靠,足以引以为豪,胜过做大官而被侍从跟随和百姓围观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
(2)其容色温然而不怒,文章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
5.苏轼在文中回顾了对梅尧臣从耳闻到相识的过程,请简要概括。
2022-11-15更新 | 10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