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 《孟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2 题号:2194546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①,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高子②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犹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材料二: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先是,安石见上论天下事。上曰:“此非卿不能为朕推行。朕须以政事烦卿,料卿学问如此,亦欲施设,必不固辞也。”安石对曰:“臣所以来事陛下,固愿助陛下有所为。然天下风俗法度一切颓坏,在廷少善人,君子庸人则安常习故,而无所知;奸人则直丑正,而有所忌。有所忌者唱之于前,而无所知者和之于后,虽有昭然独见,恐未及效功而为异论所胜。陛下诚欲用臣,恐不宜遽,谓宜先讲学,使于臣所学本末不疑,然后用之,庶几能粗有所成。”上曰:“朕知卿久,非适今日也。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可以经世务。”安石对曰:“经术者,所以经世务也。果不足以经世务,则经术何赖焉?”上曰:“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礼义廉耻之俗成,而中人以下变为君子者多矣。礼义廉耻之俗坏,则中人以下变为小人者亦多矣。”上以为然。

(节选自《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王安石事迹》)

【注】①昼:齐国地名。②高子:孟子的学生。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犹足用A为善B王C如用D予E则岂徒齐民F安G天下H之民举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指哪里、怎么,与《逍遥游》中“彼且恶乎待哉”的“恶”用法和意思都不同。
B.不予追,指没有追回我,与《离骚》中“不吾知其亦已兮”的“不吾知”结构相同。
C.固辞,文中指坚决推辞,其中的“固”与成语“根深蒂固”中的“固”意思不相同。
D.中人,文中指普通人,与贾谊《过秦论》中“才能不及中人”的“中人”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离开齐国,尹士对此很不以为然,他认为孟子要么就是没有识人之明,要么就是贪图功名利禄,尤其不满他离开齐国时恋恋不舍的迟缓。
B.孟子认为自己在昼地住了三晚才离开非但不迟缓,反而可说走得太快,他一直希望齐王能够改变主意任用自己行仁政,尹士听说后十分惭愧。
C.皇上质疑王安石只懂得经术而不懂施政,王安石表示经术正是施政的基础和凭借,并指出施政的当务之急是变风俗,立法度,改变朝中风气。
D.对于齐王的不遇,孟子不愿意轻易放弃;对于皇上的重用,王安石不愿意轻易上位:两人的选择看似不同,实则都是想施展抱负,造福苍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2)虽有昭然独见,恐未及效功而为异论所胜。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孟子•公孙丑上》(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有不慊于心,则矣        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
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之者   揠:拔起
C.今日矣                     病:生病
D.敢问夫子恶乎                长:擅长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直养而无害                 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B.芒芒                                        后君子
C.则塞天地之间                                                勿施
D.其子趋注视之                            不亡者寿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B.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揠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
C.“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要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
D.孟子的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以上特点。
2022-09-09更新 | 8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凡物之然也,必有故。而不知其故,其卒必。先王、名士、达师之所以过俗者,以其知也。水出于山而走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

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以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鲁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路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岑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能说矣。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

齐湣王亡居于卫,昼日步足,谓公玉丹曰:我已矣,而不知其故。吾所以亡者,果何故哉?我当已。公玉丹答曰:臣以王为已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邪?王之所以亡也者,以贤也。天下之王皆不肖而恶王之贤也因相与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湣王慨焉太息曰:若是其苦邪?此亦不知其所以也。此公玉丹之所以过也。

越王授有子四人。越王之弟曰豫,欲尽杀之,而为之后。恶其三人而杀之矣。国人不说,大非上。又恶其一人而欲杀之,越王未之听。其子恐必死,因国人之欲逐豫,围王宫。越王太息曰: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亦不知所以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审己》,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下之王A皆不肖B而恶C王D之贤也E因相与F合兵G而攻王H此I王之J所以亡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求诸己,指反省自己的过失。“诸”兼有“之于”的意思。
B.困,困顿,与《〈礼记〉二则》“教然后知困”中的“困”词义不同。
C.亡,逃亡,与《过秦论》“追亡逐北”中的“亡”词义相同。
D.固,原本,与《六国论》“理固宜然”中的“固”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自身端正,天下人自然就会归服他;天下的基础在于国,国的基础在于家,家的基础在于个人。
B.水源出于山却流向海,不是水厌恶山却喜欢海,是高低的地形使它这样,以此说明事物的表现是有原因的。
C.圣人往往超过一般人,他们不看重国家的兴亡和个人修养的好坏,而重视国家兴亡和个人修养好坏的原因。
D.齐侯不确定送来的岑鼎是否为真,他不相信鲁君却信任柳下季,为此鲁君贿赂柳下季,柳下季感到为难。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2)越王太息曰:“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亦不知所以亡也。
5.越王授遭祸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4-03-04更新 | 7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以乱整,不武                      易:容易
B.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C.五亩之宅,之以桑               树:种植
D.老者帛食肉                         衣:穿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故民之从也轻                            今臣刀十九年矣
B.提刀立,为之四顾                      夜缒出,见秦伯
C.阙秦利晋                                 樊哙侧其盾
D.百亩之田,勿夺                    还也
3.下列各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其无礼于晋
B.臣之所好者道也                    是寡人之过也
C.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夫晋,何厌之有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晋文之事》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文章欲擒故纵,层层深入,反复诘难,句式不断变化,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表现出孟子散文逻辑缜密、气势磅礴的论辩特色。
B.《庖丁解牛》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庖丁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以及成功后的志得意满。文章用寓言的形式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迎刃而解。
C.《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临危受命,他洞悉当时的形势,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终于以一己之力,使郑国免于灭亡,他临危不惧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D.《鸿门宴》记述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剑拔弩张、险象环生的全过程,塑造了项羽恃勇骄横、深谋远虑、随机应变的形象,也写出了刘邦善于采纳意见、知人善任、有奸必肃的性格。
5.翻译下列句子。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23-03-19更新 | 2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