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荀子(前313-前238)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4 题号:2195615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

(节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

材料二:

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焉?曰: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故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知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节选自《荀子·非相》)

材料三:

法不可以轻变也,亦不可以苟因也。苟因,则承敝袭舛,有颓靡不振之虞;此不事事之过也。轻变,则厌故喜新,有更张无序之患;此太多事之过也。二者,法之所禁也,而且犯之,又何暇责其能行法哉?去二者之过,而一求诸实,法斯行矣!

执事发策,考荀、孟之异论,稽国家之旧章,审沿革之所宜,求综覈之实效。愚尝伏而思之:夫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便俗为宜。孟子曰:“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荀卿曰:“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是俗儒也。”两者互异,而荀为近焉,何也?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时宜之,民安之,虽庸众之所建立,不可废也;戾于时,拂于民,虽圣哲之所创造,可无从也。后王之法,其民之耳而目之也久矣;久则有司之籍详,而众人之智熟,道之而易从,令之而易。故曰:法后王便也。

(节选自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二)》)

[注]①节族:音乐的节奏。族,通“奏”。②综覈:亦作“综核”,综合考核事物名称和实际是否符合。
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略法先王A而足B乱C世术D不知E法后王而一F制度G是俗H儒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指《诗经》,为“五经”之一,内容上分为“风、雅、颂”。
B.胜,指尽,与《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中的“胜”词义相同。
C.法,指效法,与《苏武传》“羝乳乃得归”中的“乳”用法不同。
D.喻,指知晓、明白,与成语“不言而喻”中的“喻”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统治者想要让百姓受到恩泽、政治成为后世的模范,那么施行先王的治国之道要比拥有仁爱之心更为重要。
B.荀子认为由隐微可知显明,想知道上古情况就要研究周朝治国之道,想要研究周朝治国之道就要审察他们尊重的君子。
C.孟子和荀子主张侧重不同。孟子认为管理政事要遵循先王之道;荀子认为后王的事迹是圣王中最显著的,要效法后王。
D.张居正认为法制不能轻易改变,否则就是没事找事,如果一个人连这种禁忌都敢犯,那么要求他执行好法令是很难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
(2)苟因,则承敝袭舛,有颓靡不振之虞;此不事事之过也。
5.张居正支持荀子“法后王”主张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选,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园子,教以六德,教以六行,教以六艺;三教备而人道毕矣。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是以情性合人,而德音相继也。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子夏曰: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

(节选自《申鉴·中论·治学》,有删节)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譬如A宝在于玄B室C有所D求E而不见F白G日照焉H则群物斯辨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与成语“疾风扫秋叶”中的“疾”字含义相同。
B.“六艺”指六种技能、才能,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含义相同。
C.“然后知不学之困”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两句中“困”字含义不同。
D.“好学之谓也”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的句式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运用了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都点出了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和品行的原因是善于借助后天的学习。
B.材料二阐述了从前帝王重视对公卿大夫子弟进行“三教”教育,并指出“三教”对人类社会形成完善的道德规范很重要。
C.材料二以器物不加修饰就不可能美观好看来比喻学习,进而论证只要经过学习,就一定能够具备美好的品德这一观点。
D.材料二引用《诗经》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话,使论据确凿充分,阐明了学习要好学不倦这一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教材中所学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5.材料二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2-16更新 | 4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1.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清楚
B.吾尝而望矣                            跂:踮起脚后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疑惑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                  或师,或不焉
B.欲人无惑也难矣                      士大夫
C.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吾尝终日思矣                         犹且从师问焉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也。
A.是故益圣,愚益愚。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C.其圣人也亦远矣。D.吾未见其也。
4.下列句子中,与“而耻学于师”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𫐓以为轮
C.不拘于时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下列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也”。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结果,批判来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的批判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2023-10-25更新 | 17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选自《庄子•养生主》)

遍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茁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②成;厌③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④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选自《荀子·修身》,有删改)


【注】①折阅:折本,亏本。②崇:通“终”。③厌:同“压”,堵塞。④县:同“悬”,悬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
B.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
C.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
D.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
2.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土                                委:散落
B.刀而藏之                            善:善待
C.故君子师而亲友                  隆:尊重、尊崇
D.而又恶人之己也                  贼:指出……罪恶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技经肯綮未尝                    蚓无爪牙
B.臣以神遇不以目视             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C.君子役物,小人役          而刀刃若新发
D.善和人者谓之顺                 越国鄙远
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养生主》节选部分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遵循事物的规律,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B.庄子认为,人类社会是复杂的,要顺应自然之道,把它作为处世的常法,“以无厚入有间”,在矛盾是非的空隙中苟全性命,这样才能“游刃有余”。
C.《荀子·修身》里强调,修身的人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重视道义轻视王公贵族;内心省却了杂念,就会觉得外物很轻。
D.《荀子·修身》里提到,一次只能走半步的跛鳖一直走不停,也能到达目的地;一日能行千里的六骥却不能到达,这是“做”和“不做”的不同。
5.下列对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林”本是万人瞩目的盛大祭祀活动,沿用其祭名,称为《桑林》。《桑林》乐舞既强而有力,又轻捷灵巧,而且音乐震撼人心。
B.春秋战国时代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习惯在其名字前面加上一个表职业的词。“师襄”即为名叫“襄”的乐官。
C.长辈在称呼小辈时,称“字”来表示对晚辈的尊敬。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D.荀子,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仁政”,提倡“发先王,行仁政”的思想;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6.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2)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7.请结合《庄子》《荀子》两段选文内容中的“养生之道”,谈谈你对“养生”的理解。
2022-06-10更新 | 29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