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 《史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7 题号:2197323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然后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

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以炮以燔,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故醴盏在户,陈其牺牲,备其鼎俎,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作其祝号,醴盏以献,荐其燔炙。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谓大祥。此礼之大成也。

(节选自《礼记·礼运》)

材料二:

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辨也。所谓辨者,贵贱有等,长少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怠惰之为安,若者必危;情胜之为安,若者必灭。故圣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

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一天下,臣诸侯也;弗由之,所以捐社稷也。城郭不集,沟池不掘,固塞不树,机变不张,然而国晏然不畏外而固者,无他故焉,明道而均分之,时使而诚爱之,则下应之如景响。有不由命者然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故刑一人而天下服。罪人不其上,知罪之在己也。是故刑罚省而威行如流,无他故焉,由其道故也。

(节选自《史记·礼书》)


【注】①燔:烤。捭:撕裂,分开。②污尊:古代掘地为坑当酒樽。抔:用手捧东西。③蒉桴:用草和土抟成的鼓槌。土鼓:筑土为鼓。④饭腥:用生米等放入死者口中的习俗。苴孰:用草叶包裹熟食以送死者出葬。⑤醴:指甜酒。⑥祝嘏:祭祀时祝祷和所传达的言辞。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不由A命者B然C后俟之以刑D则民知E罪矣F故刑G一人而天下H服。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指制作器物的模型,与《活板》中“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的“范”用法相同。
B.牺牲,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但“牺”与“牲”有区别,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C.恶,厌恶,与《大道之行也》中“货恶其弃于地也”中的“恶”意思相同。
D.尤,抱怨、怨恨,与《石钟山记》中“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的“尤”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死后头朝北,活着的人面向南居,是沿袭人类最初的做法;等人死时,亲人要向天招魂,向地下埋藏,即肉体入土,灵魂升天。
B.先人祭祀所施之礼,仪式或内容看似指向鬼神、祖宗等,但却是现实的反映或表现对现实的关注。
C.人生而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易怨愤、争斗,发生祸乱,因此古代帝王为了防止祸乱产生,就以礼泯灭人的欲望,约束人们行为。
D.遵行严明的礼义之道,适时使用民力并真心爱护他们,能使刑罚简省而威令推行无阻,使天下得到更好的治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
(2)王公由之,所以一天下,臣诸侯也;弗由之,所以捐社稷也。
5.从材料一看,礼是怎样产生的?
【知识点】 《史记》解读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巨鹿之战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巨鹿城①。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②。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③;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且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④。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注:①巨鹿城:古县名,治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③承其敝:承,趁;敝,疲惫。④枝梧:抵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胜则兵               罢:通“疲”,疲劳。
B.故不如先秦赵        斗:使……相斗。
C.立项羽为上将军     假:假扮,充当。
D.救巨鹿者十余        壁:营垒,军营。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 呼声动天/ 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 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 而前莫敢仰视。
B.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楚兵呼声动天/ 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 项羽召见诸侯将/ 入辕门/ 无不膝行而前/ 莫敢仰视。
C.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楚兵呼声动天/ 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 已破秦军项羽召见/ 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 而前莫敢仰视。
D.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 呼声动天/ 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 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 无不膝行而前/ 莫敢仰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义认为项羽有勇无谋,引起了项羽的不满,于是项羽假托楚怀王的命令,杀死了宋义。
B.宋义率部抵达安阳后,停留不前。他对项羽攻打秦军的建议并不采纳,甚至说“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者一律斩首。
C.宋义名为救赵,“久留不行”,不戮力攻秦,拒谏饰非,“饮酒高会”,借机徇私,的确不能统领一军。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的决心,无不以一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国的军队。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2)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3)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2018-04-18更新 | 5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印。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毂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B.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C.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D.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指汉文帝刘恒,因为他擅长于政治经济的治理,所以庙号被尊为“文”。
B.匈奴,汉朝时活跃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很大威胁。
C.尺籍伍符,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则。
D.持节,节即符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时,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唐回答文帝疑问,直言冒犯龙颜。文帝向他询问李齐的情况,他认为李齐不如廉颇和李牧,直言文帝即使得到像廉、李一样的大将,也不能重用,文帝大怒。
B.冯唐谈论将帅,借古制劝谏君王。他告诉文帝古代帝王派遣将帅,礼节隆重;国内大事由帝王决断,军中因功封爵赏赐之事由将军在外裁定,上奏,朝廷不从中干预。
C.冯唐性格耿直,论魏尚出于公义。魏尚厚待军吏,威慑东胡,因报功有误被削去爵位;他直言文帝做法不妥,文帝采纳了他的劝谏,赦免魏尚。
D.冯唐被推举为官,却年事已高。汉景帝即位,任命他为楚国丞相,后被免职;汉武帝即位时,寻求贤良之士,大家举荐他,但他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2)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2021-04-29更新 | 8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秦灭韩。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得力士,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良亡匿下邳。后十年,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

沛公欲击秦,良曰:“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后从东击楚,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汉三年,项羽急围荥阳,汉王恐忧。郦食其曰:“今秦侵伐诸侯社稷,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

张良从外来谒。汉王以郦生语告,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殷事已毕,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曰:“未能也。”“且今立六国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陛下与谁取天下乎?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下列对文中划下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B.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C.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D.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古代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的自称。古人还常常以名、字、号来自称。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主要根基。此处用来代指国家。
C.南乡,即“南向”,指面向南方。古代帝王大多面南而坐,臣子则面北行礼。
D.封功臣,指君王授予功臣土地、爵位等。此处刘邦拟封赏张良三万户的食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忠义爱国,为韩报仇。张良为韩国人,秦灭韩后,他为报国仇,不惜倾尽家财求取刺客,一同刺杀秦始皇。可惜刺杀未成,遭到追捕。
B.张良善于谋略,屡助刘邦。攻秦时,张良使用离间计,贿赂秦将,助汉王大破秦军;攻楚时,张良又提出将关东之地送出,以此获取破楚将领。
C.张良虑事深远,解除危机。刘邦拟采用郦食其的建议,张良及时劝谏,指出此计会使刘邦失去共谋天下之士,刘邦听取了意见,销毁了封赏印信。
D.张良为人低调,不贪功赏。刘邦赞赏张良运筹帷幄,想要封赏他部分齐地。张良认为是自己幸运,意见常被刘邦采纳,提出仅要“留”这块封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沛公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2)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
2021-02-08更新 | 20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