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9 题号:2202255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襄公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孟。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亳,以释宋公。子鱼曰:“祸犹未也。”

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节选自《史记·宋微子世家》)

材料二: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牛易羊,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泓之没,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殄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壹餐者,天下知其不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睱。此独妄庸耳。齐桓、晋文得管仲、予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予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

[注]①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商纣王庶兄微子于宋,宋国国君是商王室的后代。②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③衄:损伤,伤害。④二毛:指老年人。⑤殄:弯转,扭曲。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何常A言与B必如C公言D即奴事之E尔F又何战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三年”古代纪年法,即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文中指宋襄公即位十三年。
B.“陈”和贾谊《过秦论》“陈利兵而谁何”一句中的“陈”用法和词义都不同。
C.“情”和《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的“情”用法不同。
D.“当”和《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句中“当”的用法和词义相同。
3.下列对选文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宋襄公不听劝谏,凭借一小国,却想争夺霸主身份,却反为楚人所执,不可谓明智。
B.宋襄公欲盟诸侯而求楚,楚先许之后执之,其诈伪手段反映了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
C.苏轼对宋襄公的评论,反映了他的仁政思想:统治者应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D.苏轼将宋襄公的行为和齐桓公进行了对比,批评了宋襄公死守礼义不知变通的迂腐。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
(2)夫舍牛易羊,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
5.司马迁和苏轼对宋襄公都持批评的态度,两人批评的角度有什么不一样?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大吏,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资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处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B.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C.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D.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洗沐,汉朝制度,官吏五日一沐浴,文中指沐浴更衣。
B.黄老,黄帝与老子,道家以黄、老为祖,故后世称道家为“黄老”。
C.九卿,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如司马、廷尉等。
D.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秦汉以后是仅次于王公的爵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庄行侠仗义,喜爱交友。他解救张羽的危难,声名远播;慰问老友,与宾客交往乐此不疲。
B.郑庄追慕长者,以礼待人。他非常仰慕德高望重的人,唯恐见不到;对宾客无论贵贱都执宾主之礼。
C.郑庄居官廉洁,不治产业,他廉洁从政又不置办家产,把俸禄和赏赐分赠给宾客,因而死后家无余财。
D.郑庄推崇贤才,仁厚爱士,只要有进言的机会,他就称道天下贤士;从不直呼官吏名字,尊重对方。
2021-10-14更新 | 4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1],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汉五年,既定天下,论功行封。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
B.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
C.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
D.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秦,项羽破秦,三分关中地,分封三王,所辖之地合称“三秦”。故地在今陕西关中一带。关中,指陕西中部。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封建王朝以社稷为国家政权的标志。
C.昆弟,指哥哥和弟弟,后比喻亲密友好。“昆仲”“昆玉”,均为称人兄弟的敬辞。另外,古代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
D.相国,源于春秋晋国,初称为“相邦”。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汉代相国与丞相一职是完全相同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善于识人,胸怀宽广。高祖为平民时,萧何多次凭为官的职权保护沛公;后又举荐韩信成为沛公麾下大将军;临终时又推荐与自己不和的曹参接替自己。
B.萧何不贪财物,深谋远虑。沛公进咸阳,唯独萧何不求取金帛财物,却率先收藏好秦王朝的律令图书,为日后刘邦一统天下、巩固政权起到巨大作用。
C.萧何小心谨慎,纳谏解危。采纳鲍生意见,派亲人到汉王营中效力;采纳门客意见,自污名节以消除疑心,结果反而加重高祖的怀疑并被斥责。
D.萧何忠心耿耿,不重私产。汉二年,萧何守关中,转运粮饷,供给军需,补充兵员,成为汉王坚实的大后方;自己生活节俭,田宅居处偏僻,房屋简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②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2019-12-17更新 | 8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后则为人所。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文本二: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字季。及壮,试吏,为泗上亭长。高祖常繇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诸吏,乃给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固留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

(节选自《汉书高帝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B.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C.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D.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毋妄言,族矣”与“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两句中的“族”含义不同。
B.“后则为人所制”与“明君制民之产”(《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制”含义不同。
C.“素易诸吏”与“以乱易整”(《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易”含义相同。
D.“吕公因目固留高祖”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目”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身高力大,吴中当地的年轻人都惧怕他,他家世代都是楚将,其祖父被秦国将领王翦杀害。
B.文本中项羽和刘邦看到秦始皇后的表现,和《鸿门宴》中二人的某些处事行为有很多相似之处。
C.会稽郡守想造反,要让项梁和桓楚共同为将,这引起项梁的不满,于是项梁让项羽把郡守杀死。
D.高祖做亭长时,善于相面的吕公见高祖相貌出众、举止不凡,于是要把自己的女儿许给高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2)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
2023-08-30更新 | 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