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吕不韦(前292-前235)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3 题号:2204015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五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篇》)

材料二:

先王之使其民,若御良马,轻任新节,欲走不得,故致千里。善用其民者亦然。民日夜祈用而不可得苟得为上用民之走之也若决积水於千仞之溪,其谁能当之?《周书》曰:“民,善之则畜也,不善则雠也。”有雠而众,不若无有。厉王,天子也,有雠而众,故流于彘,祸及子孙,召公虎而绝无後嗣。今世之人主,多欲众之,而不知善,此多其雠也。不善则不有。有必缘其心,爱之谓也。有其形不可为有之。舜布衣而有天下,桀,天子也,而不得息,由此生矣。有无之论,不可不熟。汤、武通於此论,故功名立。

(节选自《吕氏春秋·适威》)

材料三: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或君乱于上,臣治于下;或臣乱于下,君治于上。二者苟逢,何者为甚?”特进魏征对曰:“君心治,则照见下非。诛一劝百,谁敢不畏威尽力?若昏暴于上,忠谏不从,虽百里奚、伍子胥之在虞、吴,不救其祸,败亡亦继。”太宗曰:“必如此,齐文宣昏暴,杨遵彦以正道扶之得治,何也?”征曰:“遵彦弥缝基主,救治苍生,才得免乱,亦甚危苦。与人主严明,臣下畏法,直言正谏,皆见信用,不可同年而语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任:装载。新节:新长出来的竹节,用来做马靴抽打马,劲透较弱。②齐文宣:北齐显祖文宣皇帝高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民日夜祈用A而不可得B苟得为C上用D民之E走之也F若决积水G於千仞之溪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及语句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指如果没有,与《陈情表》中“猥以微贱”中的“微”字含义不相同。
B.“爱之谓也”与《逍遥游》中的“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都属于宾语前置句。
C.夙夜,指早晚、日夜,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中的“夙夜”含义相同。
D.“皆见信用”中的“见”表被动,与《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中的“见”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贾谊认为忠臣智士不敢进言是因为秦朝风气多有忌讳之禁,没等忠言说完就被杀戮了。
B.材料二中作者将舜和桀作对比,阐述了拥有百姓民心是朝堂安稳,功名得以建立的关键。
C.材料三中唐太宗用杨遵彦的例子证明了只要臣子精心治理,哪怕君主再昏庸,也可以把天下治理好。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分别阐明了使民、治国的道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2)《周书》曰:“民,善之则畜也,不善则雠也。”
5.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应采取哪些治国之道?请根据三则材料的论述加以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邪;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入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有删减)

【注】①要于时:与时代相合。要,合。

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合适位置断句。

其时已与先王之法A亏矣B而曰此C先王之法也D而法E之F以G此H为I治

2.下列对文章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在文中是“为什么”的意思,与《归去来兮辞》“田园将芜胡不归?”中的“胡”意义和用法相同。
B.择,通“释”,舍弃、放弃的意思,与《谏逐客书》“河海不择细流”中的“择”意义相同。
C.表,动词,做标记的意思,与下文“循表而夜涉”中的“表”意义和用法不同。
D.而,假设关系连词,可译作假如、如果,与《<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如礼何”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并非先王之法不贤,而是由于产生它的时势变化了,因此,法度也应随之变化。
B.“荆人袭宋”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包括制定国家的法令制度,都需要从当默认前的实际出发,不能泥古。
C.文章以“刻舟求剑”为喻,形象生动地从反面论证了文章观点,假如时徙而法不徙,是糊涂迂阔的表现。
D.以“引婴投江”的寓言故事,正面论证说明不能由于先王法令好就生搬硬套,嘲讽了那些泥古者的稚嫩荒唐。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墨子·兼爱》)
5.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简要指出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这一观点。
2024-03-26更新 | 9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文本一:

齐王行车裂之刑,群臣诤之,弗听。子高见齐王曰:闻君行车裂之刑,无道之刑也,而君行之,臣窃以为下吏之过也王曰:寡人尔:以民多犯法,为法之轻也子高曰:然,此诚君之盛意也,夫人含五常之性,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无过其节,节过则毁于义,民多犯法,以法之重,无所措手足也,今天下悠悠,士亡定处,有德则住,无德则去,欲规霸王之业,与众大国为难,而行酷刑以惧远近,国内之民将,四方之士不至,此乃亡国之道,君之下吏不具以闻,恐逆主意以为忧,不虑不谏之危亡。其所者小,所丧者大,故曰下吏之过也。臣观之,又非徒不诤而已也。心知其事之为不可,将有非议在后,则因曰:‘君忿意实然,我谏诤,必有龙逢、比干之祸。’是为虚自居于忠正之地,而暗推君主,使同于桀、纣也。且夫为人臣,见主非而不诤,以陷主于危亡,罪之大者也。人主疾臣之弼己而恶之资臣以箕子比干之忠惑之大者也。齐王曰:谨闻命。遂除车裂之法焉。

(选自《孔丛子·对魏王》,有删改)

文本二:

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王。居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矣!趋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晚也?寡人请今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熟。莫敢谏若,非弗欲也,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人异。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此得失之本也。

(选自《吕氏春秋·恃君览》,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人主A疾臣之弼B己C而恶之D资臣E以箕子F比干之G忠H惑之大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畔,指背叛,与《苏武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中的“畔”字意义相同。
B.徒,指只、仅仅,与成语“家徒四壁”中的“徒”字的意义相同。
C.矜,注重、崇尚,与《陈情表》“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中的“矜”意义相同。
D.不肖,指不才、不贤,旧时也用于表谦卑的自称,谦称自己没有本事。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高认为齐王的大臣之所以不进谏,是因为担心忤逆皇上的心意,同时担心会像龙逄、比干一样,有性命之忧。
B.春居用楚国以所谓贤臣数以千计,却没有一个人敢于劝谏楚王抛弃先王礼乐一事,引导齐宣工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C.齐宣王敢于承认自己的过错,在听了春居的谏言后,齐宣王赶紧召见掌书官,让春居记载自己“好为大室”的过错。
D.文本一中子高见到齐王后先指出行酷刑是臣下的过错,接着肯定了其加重刑罚的想法,充分体现了文本二“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的说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天下悠悠,士亡定处,有德则住,无德则去。
(2)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5.子高为什么反对“行车裂之刑”?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2024-01-27更新 | 1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故贤者劝赏而不见子胥之祸,不肖者少罪而不见伛剖背,盲者处平而不遇深溪,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古之人曰:“其心难知,喜怒难中也。”故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君人者释三易之数而行一难知之心,如此,则怒积于上而怨积于下。以积怒而积怨,则两危矣。明主之表易见,故约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三者立而上无私心,则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动,随绳而斫,因攒而缝。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而下无愚拙之诛。故上居明而少怒,下尽忠而少罪。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

材料二:

赵襄子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胆胥已,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

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者之船骥也。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故小臣伊尹、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岂特船骥哉?

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桀用干辛,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审分览》)

【注】①伛剖背,像驼背人那样受无辜的刑罚。②攒,通“钻”,指锥孔。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意者A君耳B而未之C目邪D为中E大夫F若此G其易也H非晋国之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指险境,与成语“危言危行”中“危”字的含义不同。
B.御,指统治,与《齐桓晋文之事》“其若是,孰能御之”中“御”的含义不同。
C.举,指举荐,与《鸿门宴》“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中“举”字的含义相同。
D.骥,指骏马,与成语“按图索骥”中“骥”字的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明的君王设定奖赏、惩罚时会考虑实际,如此才能让君臣之间的关系和谐。
B.韩非子认为君王的评判标准、教导、法制都明了易行,他就能够做到没有私心。
C.赵襄子越过直接考察而任命胆胥己为中大夫,是因为他了解任登的为人、品格。
D.厨师伊尹和钓鱼者吕尚都是身份卑微却有才能的人,能够帮助君王建功立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而下无愚拙之诛。
(2)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
5.两则材料在“用人”方面的主张各有何侧重?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4-05-01更新 | 1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