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66 题号:2205104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至道无言,非立言无以明其理;大象无形,非立形无以测其奥。道象之妙,非言不传;传言之妙,非学不精。未有不因学而鉴道,不假学以光身者也。夫茧缫以为丝织为纨缋以黼黻则王侯服之人学为礼仪丝以文藻而世人荣之 茧之不缫,则素丝于筐笼;人之不学,则才智腐于心胸。海蚌未剖,则明珠不显;昆竹未断,则风音不;情性未炼,则神明不发。

戎夷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语,教使然也。远而光华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故吴簳质劲,非筶羽而不美;越剑性利,非淬砺而不铦;人性怀慧,非积学而不成。沿浅以及深,披暗而睹明,不可以传闻称,非得以泛滥善也。

夫还乡者心务见家,不可以一步至也;慕学者情缠典素,不可以读能也。灵珠如豆,不见其长,整岁而大。悬岩滴溜,终能穴石。水非石之钻,然而断穴者,积渐之所成也。耳形完而听不闻者,聋也;目形全而视不见者,盲也;人性美而不监道者,不学也。故宣尼临殁,手不释卷;仲舒垂卒,口不辍诵;苏生患睡,亲锥其股。以圣贤之性,犹好学无倦,郑伊佣人而可怠哉?

(节选自[北齐]刘昼《刘子》)

文本二:

鲁哀公问子夏曰:必学而后可以安国保民乎?子夏曰:不学而能安国保民者,未尝闻也。哀公曰:然则五帝有师乎?子夏曰:有。臣闻黄帝学太真,颇顼学乎绿图……仲尼学乎老聃。此十一圣人,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号不传乎千世。《诗》曰:‘不愆不忘,率由旧章。’此之谓也。夫不学不明古道,而能安国家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西汉]刘向《新序》)黼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茧缫以为丝织/为缣纨/缋以黼黻/则王侯服之人/学为礼仪/丝以文藻/而世人荣之/
B.夫茧缫以为丝/织为缣纨/缋以黼黻/则王侯服之人/学为礼仪/丝以文藻/而世人荣之/
C.夫茧缫以为丝织/为绿纨/缋以黼黻/则王侯服之/人学为礼/仪丝以文藻/而世人荣之/
D.夫茧缫以为丝/织为缣纨/缋以黼黻/则王侯服之/人学为礼仪/丝以文藻/而世人荣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彰,指清楚、明显,与“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的“彰”意思相同。
B.一,指专一,与“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中的“一”意思相同。
C.监道,指明察道理,与“客喜而笑,洗盏更酌”中的“洗盏”结构相同。
D.乎,相当于“于”,与“生乎吾前”中的“乎”用法相同,但意思却不同。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认为道与象是神妙的,需要借助言论才能得以流传,而要精通其相关言论,就需要学习。
B.文本一认为戎、夷族的孩子,出生时发出同样的声音,由于教育不同,长大后使用的语言也不同。
C.文本二列举圣人的事例,与《师说》举孔子师从郯子等人之例一样,都是为了论证学习的重要性。
D.文本二中子夏认为不学习就无法通晓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就无法使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茧之不缫,则素丝蠹于筐笼;人之不学,则才智腐于心胸。
(2)仲舒垂卒,口不辍诵;苏生患睡,亲锥其股。
5.文木一从学习者的角度,除论及学习需要积累和坚持外,还谈及学习需要注意什么?请简要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倨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冢,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

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曰:“我孰与皇帝贤?”陆生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间,譬若汉一郡,王何乃比于汉!”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赐陆生中装直千金,他送亦千金。陆生卒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贾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B.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C.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D.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朝廷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商朝。
B.箕倨,即“箕踞”,两足向前伸展,形如畚箕的坐姿,是一种很不礼貌的坐姿。
C.剖符,将符节一剖两开,君臣各持一半,可以指封官拜爵,而这里指朝廷征调兵将。
D.北面,即面北,古代帝王临朝坐北朝南,臣子面北拜见君主。这里指尉佗应向高祖称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贾能言善辩,深得赏识。陆贾本是楚国人,曾以太中大夫的身份追随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常出使游说各路诸侯。
B.陆贾洞察人心,机警敏锐。陆贾代表刘邦,挟战胜项羽之威而来。尉佗知道自己无力对抗汉朝但不甘臣服,这一切被陆贾一眼看穿。
C.陆贾晓以情理,明以大义。面对尉佗的不礼貌,陆贾提醒他是中原出身,斥责他忘本而失仪,指出南越和汉朝的实力悬殊,迫使尉佗改颜谢罪。
D.陆贾巧妙迎合,言语周全。“王似贤也”这一回答,既满足了尉的虚荣之心,又不会让萧何等人日后心生不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2)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5.尉佗询问陆贾自己与刘邦谁更贤能,陆贾的观点及其理由是什么?
2021-07-06更新 | 12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子说梁王,梁王说而疑之曰:“子何为去陈侯之国,而教小国之孤于此乎?”陈子曰:“夫善亦有道,而遇亦有时。昔傅说衣褐带剑,而于秕傅之城,武丁夕梦,旦得之,时王也;宁戚饭牛康衢,击车辐而歌《硕鼠》,桓公得之,时霸也;百里奚自卖五羊之皮,为秦人虏,穆公得之,时强也。论若三子之行,未得为孔子骏徒也。今孔子经营天下,南有陈、蔡之阨,而北干景公,三坐而五立,未尝离也。孔子之时不行,而景公之时怠也。以孔子之圣不能以时行说之怠,亦独能如之何乎?”

林既衣韦衣,而朝齐景公。齐景公曰:“此君子之服也?小人之服也?”林既逡巡而作曰:“夫服事何足以端士行乎?昔者荆为长剑危冠,令尹子西出焉;齐短衣而遂偞之冠,管仲、隰朋出焉;越文身剪发,范蠡、大夫种出焉;西戎左衽而椎结,由余亦出焉。即如君言,衣狗裘者当犬吠,衣羊裘者当羊鸣,且君衣狐裘而朝,意者得无为变乎?”景公曰:“子真为勇悍矣,今未尝见子之奇辩也。一邻之斗也,千乘之胜也?”林既曰:“不知君之所谓者何也?夫登高临危,而目不眴,而足不陵者,此工匠之勇悍也;入深渊,刺蛟龙,抱鼋鼍而出者,此渔夫之勇悍也;入深山,刺虎豹,抱熊罴而出者,此猎夫之勇悍也;不难断头裂腹,暴骨流血中流者,此武士之勇悍也。今臣居广廷,作色端辨,以犯主君之怒,前虽有乘轩之赏,未为之动也;后虽有斧质之威,未为之恐也;此既之所以为勇悍也。”

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饮不釂者浮以大白文侯饮而不尽釂公乘不仁举白浮君君视而不应 侍者曰:“不仁退,君已醉矣。”公乘不仁曰:“《周书》曰:‘前车覆,后车戒。’盖言其危。为人臣者不易,为君亦不易。今君已设令,令不行,可乎?”君曰:“善!”举白而饮。

(节选自《说苑·善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饮不釂者/浮以大白/文侯饮而不尽釂/公乘不仁举白浮君/君视而不应/
B.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饮不釂者/浮以大白/文侯饮而不尽/釂公乘不仁举白浮君/君视而不应/
C.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饮不釂者/浮以大白/文侯饮而不尽釂/公乘不仁举白浮君/君视而不应/
D.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饮不釂者/浮以大白/文侯饮而不尽/釂公乘不仁举白浮君/君视而不应/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筑于秕傅之城”与“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的“筑”意思相同。
B.“孔子经营”与“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阿房宫赋》)两句中的“经营”意思不同。
C.“林既逡巡而作色曰”与“年长色衰”(《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色”意思不同。
D.千乘,兵车千辆。文中指诸侯国。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子认为傅说、宁戚、百里奚这三个人之所以分别受到武丁、齐桓公和秦穆公的重用,是因为他们都遇得了恰当的时机。
B.陈子认为孔子的德行超过了傅说、宁戚、百里奚,但他的学说不符合他那个时代,即使圣明如孔子,也不能说服齐景公。
C.林既认为,既然不能从子西、管仲、隰朋等人的服装上看出他们的品行,那么即使他穿兽皮装,景公也不能认为他是小人。
D.林既认为,工匠、渔夫、猎人和武夫都有各自的勇敢强悍,但都比不上他的敢于冒犯君王、不为高车驷马动心等的勇敢强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何为去陈侯之国,而教小国之孤于此乎?
(2)夫登高临危,而目不眴,而足不陵者,此工匠之勇悍也。
5.陈子和林既的“善说”有哪些共同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023-04-27更新 | 27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景公登射,晏子修礼而待。公曰:选射之礼寡人厌之矣吾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晏子对曰:君子无礼,是庶人也;庶人无礼,是禽兽也。夫臣勇多则弑其君,子力多则弑其长,然而不敢者,惟礼之谓也。礼者所以御民也,辔者所以御马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婴未之闻也。景公曰:善。乃饬射更席以为上客,终日问礼。

齐宣王谓田过曰:君与父孰重?田过对曰:殆不如父重。王忿然怒曰:然则何为去亲而事君?田过对曰:非君之土地,无以处吾亲;非君之禄,无以养吾亲;非君之爵位,无以尊显吾亲。受之君,致之亲。凡事君所以为亲也。宣王邑邑,无以应。

韩褐子济于河,津人告之曰;夫人过于此者,未有不祭者也;而子不祭乎?韩褐子曰:褐也,未得事河伯也。津人楫,舟中水而运,津人曰:夫子不听役人之言也。今舟中水而运,甚殆,治装衣而下游乎!韩子曰:吾不为人之恶我而改吾志,不为我将死而改吾义。言未已,舟泆然行。

孔子曰:无体之礼,敬也;无服之丧,忧也;无声之乐,欢也;不言而信,不动而威,不施而仁,志也。钟鼓之声,怒而击之则武,忧而击之则悲,喜而击之则乐。其志变,其声亦变。其志诚,通乎金石,而况人乎?

曾子有疾,孟仪往问之。曾子曰;鸟之将死,必有悲声;君子集大辟,必有顺辞。礼有三仪:君子修礼以立志,则贪欲之心不来;君子思礼以修身,则怠惰慢易之节不至;君子修礼以仁义,则念争暴乱之辞远。若夫置樽、列笾豆,此有司之事也,君子虽勿能可也。

(节选自《说苑·修文》)

【注】①笾豆:笾和豆,都是古代的礼器。借指祭祀时的礼仪。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示出来。
选 射 之 礼 寡 人 厌 之 矣 吾 欲 得 天 下 勇 士 与 之 图 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类似的称呼还有黎民、庶民、黎庶、氓等。
B.“津人申楫”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申之以孝悌之义”的“申”意思不同。
C.下游,文中指下河游泳;现多指河流接近出口的一段,或落后的地位、水平。
D.“若夫置樽俎”与《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的“俎”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过认为,为君主效力是为了获得土地、俸禄、爵位,以使父母有居处,得奉养,显尊贵;对于这种观点,齐宣王虽然不高兴,但却无言以对。
B.韩褐子渡黄河时拒绝祭祀河伯,导致船走到河中就旋转起来,但他申明不因别人的厌恶而改变志向,不因快要死亡而改变主张,话未说完,船就安稳前行了。
C.孔子强调“心志”的作用,他认为只要心志足够真诚,不说话就有信用,不行动就有威仪,不施与就有仁爱,并以敲击钟鼓为喻,使说理更加形象。
D.曾子认为君子习礼之后可以戒贪欲,避免怠慢懒惰、侮慢轻视的事,远离忿恨、争夺、残暴、作乱的言辞;但可以不会祭祀礼仪的细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忿然怒曰:“然则何为去亲而事君?”
(2)鸟之将死,必有悲声;君子集大辟,必有顺辞。
5.孔子认为“为国以礼”,请结合材料第一段,概括晏子认为“礼”有怎样的作用。
2023-06-25更新 | 9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