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33 题号:2208466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汤问伊尹曰: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知之有道乎?伊尹对曰:昔者尧见人而知,舜任人然后知,禹以成功举之。夫三君之举贤,皆异道而成功,然尚有失者,况无法度而任己直意用人,必大失矣。故君使臣自贡其能,则万一之不失矣。

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材以自辅,然后治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慝,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二:

句践与吴战于浙江之上,石买为将。耆老、壮长进谏曰:夫石买,人与为怨,家与为仇,贪而好利,细人也,无长策。王而用之,国必不王不听,遂遣之。石买发行至浙江上,斩杀无罪,欲专威服军中,动摇将率,独专其权。士众恐惧,人不自。兵法曰:视民如婴儿,故可与赴深溪。士众鱼烂而买不知,尚犹峻法隆刑。子胥独见可夺之证变为奇谋或北或南夜举火击鼓画陈诈兵。越师溃坠,政令不行,背叛乖离。还报其王,王杀买,其师,号声闻吴。吴王恐惧,子胥私喜:越军败矣!胥闻之,狐之将杀,噆唇吸齿。今越句践其已败矣,君王安意,越易兼也。使人入问之,越师请降,子胥不听。越栖于会稽之山,吴追而围之。句践喟然用种、蠡计,转死为霸。一人之身,吉凶更至;盛衰存亡,在于用臣;治道万端,要在得贤。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

【注】①句践:勾践。浙江:这里指钱塘江。②证:征兆,迹象。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变为A奇谋B或北C或南D夜举E火F击鼓G画H陈诈兵。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辅,指辅佐自己,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何厌之有”句式不同。
B.遂,指成功,与《张衡传》“遂通五经,贯六艺”的“遂”词义不同。
C.聊,指依赖、依靠,与成语“民不聊生”中的“聊”词性、意思相同。
D.谢,指认错、谢罪,与《鸿门宴》中“张良入谢”的“谢”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伊尹认为尧、舜、禹举用贤士的方法不同,尧只要见到一个人就知道他是否贤能,舜让其任职以判断他是否贤能,禹则根据成绩选拔人才。
B.圣明的君主谨慎选择贤士,使其爵尊禄厚,黜退不贤之人,使其从事体力劳动。从前虞舜不下殿堂天下就得到治理,这是任用贤臣的功效。
C.石买到钱塘江后以杀立威,随意调动处置将领,独揽军中大权。越军将士军心涣散犹如鱼烂,石买根本不知,仍然用严刑峻法来对待他们。
D.越国将士退守会稽山,准备拼死反击,又被追来的吴军紧紧包围。句践喟然叹息,采用谋臣文种、范蠡之策,最终改变了身死国灭的命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
(2)今越句践其已败矣,君王安意,越易兼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去而就智伯,智伯宠之。

及三晋分智氏,赵襄子最怨智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悦己者。吾其报智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之,则豫让也。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已死,无后,而其臣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变其容,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其友谓之曰: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也,谓子知,则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让乃笑而应之曰: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然所以为此者,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

居顷之,襄子出,豫让伏所当桥下。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于是赵襄子面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仇,反委质事智伯。智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众人遇臣,故众人报之;智伯国士遇臣,故国士报之。襄子乃喟然叹泣曰:嗟乎!豫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为计,寡人不舍子。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于是襄子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可以报智伯矣。遂伏剑而死。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1.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     
A.始事范中行氏而不       道听而途德之弃也
B.其音何吾夫之甚也       佛印绝弥勒
C.谓子有志,则       铮铮有京都声
D.于是赵襄子面豫让曰       忽逢桃花林,夹岸百步
2.下列各项中对相关内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里两个“为”都表示被动。
B.“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这是一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语气。
C.“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何”是疑问代词。
D.“遂伏剑而死”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句子前面省略了主语“豫让”。
3.下列各句加点字与“其一坐于前”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一致的是(     
A.女为悦己者
B.范中行氏众人遇臣,故众人报之。
C.居顷之,襄子出,豫让伏所当桥下
D.于是襄子
4.下列各句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晋分智氏,是指韩、赵、魏三家瓜分智氏的土地,进而逐步吞食了晋国。
B.涂厕:涂,以泥抹墙。文中指豫让以受刑之人的身份到宫中修整厕所。
C.漆身为厉,以漆涂身,使肌肤肿烂,像患癞病。厉,同“癞”,癞疮。
D.《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年间刘向编订的一本编年体史书。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刺杀赵襄子,失败后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诚信之人,释放了他。
B.豫让的朋友劝说他假意投靠赵襄子再伺机刺杀,但豫让认为那是不义的行为,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明知必死还是要求刺赵襄子的衣服以了却心愿,赵襄子为成全他的志节,满足了他的要求。
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智伯已死,无后,而其臣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2)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2022-11-25更新 | 4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欲伐齐,齐楚从亲,于是张仪往相楚。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曰:此僻陋之国,子何以教之?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北弱齐而西益秦也,计无便此者。楚王大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之。楚王怒曰:寡人不兴师发兵得六百里地,群臣皆贺,子独吊,何也?陈轸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楚王曰:有说乎?陈轸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而两国之兵必俱至。善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不与吾地,阴合谋计也。楚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赂之。于是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秦齐之交合,张仪乃朝,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于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秦齐共攻楚,斩首八万,杀屈匄,遂取丹阳、汉中之地。楚又复益发兵而袭秦,至蓝田,大战,楚大败,于是楚割两城以与秦平。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第十》)

材料二:

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靳尚为仪谓楚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之无秦也,楚必轻矣。又谓王之幸夫人郑袖曰: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尚曰:张仪者,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秦王有爱女而美又简择宫中佳丽好玩习音者以欢从之资之金玉宝器。奉以上庸六县为汤沐邑,欲因张仪之楚王。楚王必,秦女依强秦以为重,挟宝地以为资,势为王妻以临于楚。王惑于虞乐,必厚尊敬亲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郑袖遽说楚王出张子。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王A有爱女B而美C又简择宫中佳丽D好玩习音者E以欢从之F资之金玉宝器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舍,指招待宾客的上等房舍,后也指对一般读书人的尊称。
B.箕帚之妾,即持箕帚的奴婢,这里用作妻妾的谦称。
C.内,文中义是“进献”,与《屈原列传》“亡走赵,赵不内”中的“内”词义不相同。
D.爱,文中义是“喜爱”,与《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的“爱”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想攻打齐国,便设计离间齐楚,破坏齐楚联盟,达到先削弱齐国的目的。
B.怀王一心想得到商於之地,不听陈轸劝说,还授予张仪相印,赏赐他丰厚的礼物。
C.怀王让勇士借宋国符节,北上辱齐,既表明齐楚断交之彻底,又避免了齐楚正面冲突。
D.靳尚替张仪在怀王和怀王的宠姬郑袖面前“设诡辩”,使张仪得以从楚国逃脱。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请简要概括“齐楚从亲”失败的原因。
2024-01-13更新 | 8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注】①醯壶酱甀:醋瓶子或酱罐子。②漓然:流动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B.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C.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D.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鼎,古代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后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B.寡人,意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弊邑,破旧的小城镇。文中因东周时天下支离破碎,故称之。
D.殷,商朝盘庚迁都于殷,商亦称为“殷”,后世称之为“殷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秦国兵临城下索要九鼎的无理要求,周君忧心忡忡,将这件事告诉了颜率,颜率主动请求为周君去齐国借兵求救。
B.颜率为了让齐国能发兵救援东周,承诺将九鼎送给齐国,齐王权衡再三后,派遣五万大军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
C.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君又忧心忡忡,颜率再次请求出使齐国,并为周君解除了忧患。
D.颜率见到齐王后,先表示东周甘愿把九鼎献给齐王,然后又极力陈说运送九鼎之难,最终打消了齐王索要九鼎的念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
(2)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5.颜率前往齐国借兵、让齐国放弃九鼎,分别采用了怎样的劝说策略?请简要概括。
2022-09-27更新 | 1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