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6 题号:2214871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秦征东大将军晋王(苻)柳遣参军阎负、梁殊使于凉,以书说凉王玄靓。负、殊至姑臧,张瓘见之曰:我,晋臣也;臣无境外之交,二君何以来辱?负、殊曰:晋王与君邻藩,虽山河阻绝,风通道会,故来修好,君何怪焉!曰:吾尽忠事晋,于今六世矣。若与苻征东通使是上违先君之志下隳士民之节其可乎!负、殊曰:晋室衰微,坠失天命,固已久矣;是以凉之二王北面二赵,唯知机也。今大秦威德方盛,凉王若欲自河右,则非秦之敌;欲以小事大,则曷若舍晋事秦,长保福禄乎!曰:中州好食言,向者石氏使车适返,而戎骑已至,吾不敢信也。负、殊曰:自古帝王居中州者,政化各殊,赵为奸诈,秦敦信义,岂得一概待之乎!张先、杨初皆阻兵不服,先帝讨而擒之,赦其罪戾,宠以爵秩,固非石氏之比也。曰:必如君言,秦之威德无敌,何不先取江南,则天下尽为秦有,征东何辱命焉!负、殊曰:江南文身之俗,道污先叛,化隆后服。主上以为江南必须兵服,河右可以义怀,故遣行人先申大好。若君不达天命,则江南得数年之命,而河右恐非君之土也。曰:我跨据三州,带甲十万,西苞葱岭,东距大河,伐人有余,况于自守,何畏于秦!负、殊曰:贵州山河之固,孰若崤、函?民物之饶,孰若秦、雍?杜洪、张琚,兵强财富,有囊括关中、席卷四海之志,先帝戎旗西指,冰消云散,旬月之间,不觉易主。主上若以贵州不服,赫然奋怒,控弦百万,鼓行而西,未知贵州将何以待之?笑曰:兹事当决之于王,非身所了。负、殊曰:凉王虽英睿夙成,然年在幼冲;君居伊霍之任,国家安危,系君一举耳。惧,乃以玄靓之命遣使称藩于秦。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与A苻征东B通使C是D上违先君E之志F下隳士民G之节H其I可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称帝,《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水”指游泳,两者用法相同。
B.延,延续,延长,与《桃花源记》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延”词义不相同。
C.西,意为向西前行,与《赤壁赋》中“西望夏口,东望武昌”的“西”词义相同。
D.伊霍,商朝伊尹和西汉霍光的并称,泛指能左右朝政的重臣。文中借以指代张瓘。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秦征东大将军苻柳派遣参军阎负和梁殊出使前凉游说凉王,张瓘以臣下不能和他国之间有交往为由,委婉地表达了拒绝之意。
B.阎负和梁殊认为前凉之前两代国君向赵国称臣是错误选择;当下前秦国力强盛,建议前凉抛弃晋王室而事奉前秦,以求福禄长存。
C.张瓘提出前秦可以先攻取江南,阎负和梁殊阐释了前秦针对江南和黄河以西采取的不同策略,希望前凉能够顺应天命,早日归顺。
D.阎负和梁殊指出凉王玄靓虽然英明睿智,但毕竟年龄幼小,前凉的国家安危,应由张瓘做出决断,最终前凉派遣使者向前秦称臣。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贵州山河之固,孰若崤、函?
(2)兹事当决之于王,非身所了。
5.面对张瓘“中州好食言”的质疑,阎负和梁殊如何回应?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

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1]惧,乃奔保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2];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

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

(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

注释:[1]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之主。[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B.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C.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D.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有多种纪年法,“晋出公十七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B.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
C.“韩、魏翼而击之”的“翼”指两侧,与成语“不翼而飞”的“翼”意义和用法相同。
D.侯,古代的一种爵位等级。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晋国的臣子智伯,一直掌控着晋国的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B.臣子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便请求出使齐国。
C.张孟谈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阵营,致使智氏灭族。
D.韩、赵、魏分别得到了诸侯封号,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历史的格局发生了改变。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2023-09-14更新 | 5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醮、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矣。嗟乎!风俗颓败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节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仇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节选自《贞观政要·节俭》)


[注]①康:司马光之子司马康。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人争A非之B以为C鄙吝D故不随俗E靡者F盖鲜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文中指弊病、毛病、缺点,而现代汉语中的“病”多用来指疾病、生病。
B.鲜,意思是少,与《爱莲说》中“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鲜”字意思相同。
C.速,既可指速度快,也可作动词,表示招致、邀请,文中“速”是前一个意思。
D.具,文中指准备、置办,与《桃花源记》中“具答之”的“具”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自述自己从小就不喜欢奢华的服饰,以节俭朴素为美,对于别人讥笑他固执浅陋他引用孔子的话来回应。
B.司马光在论述节俭这一话题时,不仅能结合自身的经历,还将过去和现在士大夫的宴请风俗作对比,所持观点、态度鲜明。
C.人们对大禹凿九山、开九江没有抱怨,而秦始皇营建宫室却遭到了人们的极力反对,唐太宗以史为鉴,放弃了建造宫殿。
D.贞观元年后的二十年间风俗简洁淳朴,国家钱财布帛充足,老百姓没有饥饿寒冷的威胁这缘于唐太宗能够以身作则,并禁止王公大臣们奢靡浪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司马光和唐太宗倡导节俭的出发点有何不同。
2023-10-28更新 | 7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以老秦师。谢琰劝石从序言。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人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尽收其器械军实。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获秦王坚所乘云母车。复取寿阳,执其淮南太守郭褒。 

坚中流矢,单骑走至淮北,饥甚,民有进壶、豚髀者,坚食之,赐帛十匹,绵十斤。辞曰:“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臣为陛下子,陛下为臣父,安有子饲其父而求报乎!”弗顾而去。坚谓张夫人曰:“吾今复何面目治天下乎!”潸然流涕。

(节选自《淝水之战》)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亦敌,何谓弱也     勍:强有力
B.我以铁骑而杀之        蹙:突然
C.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重:加上
D.民有进壶、豚髀者     飧:熟食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开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B.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C.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D.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3.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骑,是古代军事战争中骑兵的一种,属重型兵种,人马均装备有盔甲和盾牌,武器以长矛为主,又称重骑兵,是古代战争中威力巨大的力量之一。
B.公,爵名,古代朝廷最高官位的通称。五等之首曰公:其余大国称候;小国称伯、子、男。后泛称朝中职高掌权者。
C.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历代沿袭不变。
D.陛下,是臣子对帝王的尊称。“陛”是宫殿的台阶,“陛下”是在阶下执事之人的自称,以此对君王表示敬意,到后来演化为君王专有的自称。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是(       
A.淝水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其有报多成语今天仍在使用,如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
B.谢玄遣使者对阳平公融所说的一段话,目的在于以智激敌,诱其自乱。引发敌方速胜心理,秦军诸将都表示反对,但苻坚认为可以将计就计。
C.苻坚率领大军深入,在淝水列阵,想利用晋兵渡河之机。一举消灭晋军,无奈事与愿违,反面导致自己的车队溃败。
D.秦兵一后撒,阵势大乱,溃不成军,败兵沿途不敢停留,听到风声和鹤叫。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昼夜不敢停歇,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有十七八个。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
(2)臣为陛下子,陛下为臣父,安有子饲其父而求报乎!”
2018-03-10更新 | 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