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 《史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2 题号:2216927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注]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呜呼,天下之恶梁久矣!自后唐以来,皆以为也。至予论次五代,独不伪梁,议者或讥予大失《春秋》之旨,以谓“梁负大恶,当加诛绝,而反进之,是奖篡也,非《春秋》之志也”。予应之曰:“是《春秋》之志尔。鲁桓公弑隐公而自立者,宣公弑子赤而自立者,郑厉公逐世子忽而自立者,卫公孙剽逐其君衎而自立者,圣人于《春秋》,皆不绝其为君。此予所以不伪梁者,用《春秋》之法也。”

“然则《春秋》亦奖篡乎?”曰:“惟不绝四者之为君,于此见《春秋》之意也。圣人之于《春秋》,用意深,故能劝戒切,为言信,然后善恶明。夫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其实尝为君矣,书其为君。其实篡也,书其篡。各传其实,而使后世信之,则四君之罪,不可得而掩尔。使为君者不得掩其恶,然后人知恶名不可逃,则为恶者庶乎其息矣。是谓用意深而劝戒切,为言信而善恶明也。桀、纣,不待贬其王,而万世所共恶者也。《春秋》于大恶之君不诛绝之者,不害其褒善贬恶之旨也,惟不没其实以著其罪,而信乎后世,与其为君而不得掩其恶,以息人之为恶。能知《春秋》之此意,然后知予不伪梁之旨也。”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梁本纪二》)

【注】践土之会:即践土之盟,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弟子受A春秋B孔子曰C后世知D丘者以春秋E而F罪丘者亦G以春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根据,按照,与《过秦论》中“因遗策”的“因”词义不同。
B.绳,按一定的标准去衡量,与《劝学》中“木直中绳”的“绳”词义不同。
C.伪,非正统的,非法的,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中“壮”用法相同。
D.其实,它的事实,与《六国论》中“其实百倍”的“其实”都是古今异义词。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基础,尊奉周王室为正统,借鉴商的旧例,承续夏、商、周的法统编订的。
B.孔子在编撰《春秋》时,用词及内容选择非常严谨,以至于让弟子们感觉都不能改动一字一词。
C.自梁建立以来,就有很多史书记载了梁通过篡位得来政权的历史,而且世人认为梁罪大恶极,不应承认。
D.《春秋》虽然也称鲁桓公、鲁宣公、郑厉公、卫公孙剽四人为“君”,但并没有掩饰他们的过错。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2)用意深,故能劝戒切,为言信,然后善恶明。
5.后人把孔子编撰《春秋》的叙述手法称为“春秋笔法”,其主要特点:不埋没事实,为尊者讳耻,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请结合材料举例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十六年,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贤,且又同姓,穷而过君,不可无礼。”文公曰:“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詹曰:“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国,为郑忧矣。”文公弗听。

三十七年春,晋公子重耳反国,立,是为文公。秋,郑入滑,滑听命,已而反卫,于是郑伐滑。周襄王使伯服请滑。郑文公怨惠王之亡在栎,文公父厉公入之,而惠王不厉公爵禄,又怨襄王之与卫滑,故不听襄王请而囚伯服。王怒,与翟人伐郑,弗克。冬,翟攻伐襄王,襄王出奔郑,郑文公居王于氾。三十八年,晋文公入襄王成周。

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死。公怒,溉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僇。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子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

(节选自《史记·郑世家》)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时A兰事晋文公B甚谨C爱D幸之E乃私于晋F以求G入郑H为太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通“返”。和《齐桓晋文之事》“则盍反其本矣”中的“反”意思相近。
B.与,指亲附。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中的“与”意思不同。
C.赐,指恩惠。与《烛之武退秦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赐”用法一致。
D.蚤,同“早”。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就是《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无礼于晋”,是秦晋联军围攻郑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B.郑国攻打滑国时,周襄王派伯服为滑国说情,郑文公不仅没有听从襄王的讲情,反而还扣押了伯服,惹恼了襄王。
C.晋国希望抓住叔詹羞辱并杀死他,因此联合秦国一起攻打郑国,国难当头,叔詹主动赴死,以解决郑国此次危机。
D.郑国的公子子兰能够回国,并被郑文公立为太子,是因为外有晋文公武力胁迫,内有大夫利用母族优势进言帮助。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5.选文中晋国撤兵的原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有何异同?
2024-04-07更新 | 2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埶【注】益彰,失埶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依其策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疆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埶而益彰者乎?

(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


【注】埶:通“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B.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C.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D.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仓廪,泛指储藏谷米的仓库。仓,储藏谷物的库房。廪,储藏米的仓库,亦指储藏的米。
B.侯,指古爵位王、公、侯、子、男等爵的第三等;也指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文中指后者。
C.五霸,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荀子·王霸》里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D.束帛,丝帛五匹为一束,此处指捆为一束的五匹帛,古代用为聘问、馈赠的礼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衣物粮食等的物质充足是礼仪产生的基础。就像潭水深了自然有鱼,山林深了必有野兽,百姓富足了自然会去追求仁义道德。
B.越王任用贤能,终成霸王业。他采纳计然的策略潜心治国,国家富有了,则以重金激励士兵,并为他们备好武器及饮水,最终灭吴称霸。
C.范蠡忠以为国,又商以致富。在协助越王洗雪国耻之后,专心经营产业,善于抓住商机并能好德疏财,成为史上留名的富翁,世称陶朱公。
D.子贡善于经商,并因富显赫。子贡有经济头脑,是孔门七十多个高徒之中最富有的,甚至能与各国诸侯平起平坐,孔子的声名也因他而更显扬。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2)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
2021-04-13更新 | 13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于是六国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王,乃行过洛阳,车骑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乃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其从者有一人独未得报,乃前自言。苏秦曰:“我非忘子。子之与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方是时,我困,故望子深,是以后子,子今亦得矣。”。

宣王卒,湣王即位,说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破敝齐而为燕。燕易王卒,燕哙立为王。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燕闻之曰:“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B.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C.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D.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
B.从,即“纵”,合纵,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该政策的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
C.宣王,是战国齐国国君田辟疆谥号。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一个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
D.闾阎:指里巷内外的门或里巷,在“夫苏秦起闾阎”中意思是民间。唐代王勃《滕王阁序》里“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一句中,闾阎代指房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早年失意。苏秦早年跟随鬼谷先生学习。后外出游历多年,弄得穷困潦倒,狼狈地回到家里。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
B.苏秦知耻后勇。面对家人的嘲讽,苏秦暗自惭愧伤感,就闭门不出,博览群书。用一整年的功夫,悉求周书《阴符》真缔,最终成为了六国的国相。
C.苏秦知恩图报。富贵后,他不仅散发了千金赏赐给亲戚朋友。还厚赏借钱给自己做路费的那个人,并且报答了以前所有对他有恩德的人。
D.苏秦多谋心狠。为了找出刺杀自己的凶手,他甚至不惜让齐王车裂自己。而凶手也果然中计而出,齐王便诛杀他为苏秦报仇。燕人对此深感叹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2)方是时,我困,故望子深,是以后子,子今亦得矣。
2020-04-24更新 | 2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