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 《孟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1 题号:222013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哀公问政。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节选自《中庸》第二十章)

文本二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脩者也。见不脩行,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脩矣。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

故君子力事日疆,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疆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徧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幾,雄而不脩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秏。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节选自《墨子·修身》)

注释:①[丰末]枝叶繁茂。②[力事日疆,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做事能力日益加强,志向日益坚定,事业日益兴盛。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接之A肌肤B华发C隳颠D而犹E弗舍者F其唯G圣人乎!
2.下列对文中如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与《屈原列传》中“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的“治”意思相同。
B.“庶民”指民众、平民。古代百姓的别称常见的有布衣、白丁、白身、氓隶、黔首、苍生、黎氓等。
C.“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的“昆弟”指兄和弟,常用来比喻关系亲密如兄弟般友好,与“从弟”意思相同。
D.“见毁”中的“见”用在动词前,表被动,与后文“见廉”“见义”“见爱”“见哀”中的“见”的意义用法一样。
3.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指出,治理政事的方法不仅要树立仁爱之心,更要获得贤臣,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德行。
B.孔子认为,只有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才能够知道如何治理别人,进而知道怎样去治理天下。
C.墨子不仅认识到修身是人们立身行事的根本,而且阐述了修身对于他人具有的影响作用。
D.墨子强调了“志”和“言”两者之间的重要性。他认为内在品质不能牢固确立,结局必定危险。
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道不笃,徧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5.两则材料都强调了“修身”,但实现的途径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知识点】 《孟子》 诸子散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乙】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氏。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史记 大宛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丈夫之______               (2)以顺为______
(3)募能使_________               (4)俱归汉_________
2.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3.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孟子》文章长于修辞,大量使用排比,气势磅礴,读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B.甲文:孟子善于说理,用“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增强说服力。
C.甲文是一篇议论文,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乙文是一篇人物传记,节选了张骞出使匈奴的片段。
D.张骞从汉朝出发时有一百多人,被匈奴扣留十多年,最后只有二人回到汉朝。
4.根据你对甲文孟子心中“大丈夫”的理解,你认为乙文中的张骞能否称得上是“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2022-08-25更新 | 8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孟轲问牧民何先子思曰先利之曰君子之所以教民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乱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孟 轲 问 牧 民 何 先 子 思 曰 先 利 之 曰 君 子 之 所 以 教 民 亦 有 仁 义 而 已 矣 何 必 曰 利
2.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是:            
3.如何“牧民”,孟子和子思各持怎样的观点?
孟子:                子思:                 
2016-11-18更新 | 6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致,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观之,无恻隐之心,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若火之始,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由观之                                 非之心
B.无恻隐之心,人也                 有仲尼、墨翟之贤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             天子能荐人
D.自者也                                 其君者也
3.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如果国君有了怜爱别人的心,有了施行怜爱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好像可以放在手掌上运转一样容易了。
B.本章是孟子阐述“性善”基本理论的一章,孟子认为“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四端和四肢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
C.孟子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是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D.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果能扩充这四个善端,就能够用来侍奉父母,就足够用来安定天下。
2022-03-04更新 | 3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