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晋 > 陈寿(233-297) > 《三国志》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548 题号:222278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 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谯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周之理。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

材料二:

魏之伐蜀也,吴人或谓襄阳张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百姓未服,今又劳力远征,败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噫! 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吴人笑其言,至是乃服。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陛下降A魏B魏不裂土C以封陛下者D周E请身F诣京都G以古义H争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攻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克终者盖寡”的“克”含义不同。
B.易,改换。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根拳而土易”的“易”含义相同。
C.固,稳固。与《阿房宫赋》中“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的“固”含义不同。
D.修,整治。与《过秦论》中“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修”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大军长驱直入,百姓惊慌逃跑,蜀国来不及应对,有人建议逃往吴国,也有人建议退守南方。
B.谯周独持己见,他认为吴国还不具备与魏国分庭抗礼的实力,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
C.吴国有人认为司马氏当权后,魏国政治动荡,未能收拢民心,况且伐蜀是劳力远征,不可能成功。
D.张悌从内政角度分析了魏国和蜀国的政治状况,比较了曹氏和司马氏执政的差异,认为魏国必胜。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2)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
5.蜀国倾覆的原因在两则材料中都有所揭示,请简要概括其共同点。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士逊字顺之。淳化中,举进士,调郧乡主簿,迁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第一也。”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早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早,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

改秘书丞,历御史台推直官。翰林学士杨亿荐为监察御史。贡举初用糊名法,士逊为诸科巡铺官,以进士有姻党,士逊请避去,真宗记名于御屏,自是有亲嫌者皆移试,著为令。中书拟人充江南转运使,再拟辄见却,帝独用士逊。再迁侍御史,徒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绪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

明道初,进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明年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宝元初,以兵部尚书入相,封邱国公。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昨放宫人,不独因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康定初,士逊言禁兵久戍边,其家在京师,有不能自存者。帝命内侍条指挥使以下为差等,出内藏缗钱十万赐之。及简辇官为禁军,辇官携妻子遮宰相、枢密院喧诉,士逊方朝,马惊堕地。时朝廷多事,士逊亡所建明,谏官韩琦论曰:“政事府岂养病之地邪。”士逊不自安,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

(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有删改)(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
B.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
C.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
D.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官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均置此官,以典领文书,唐宋以后职任渐轻。
B.一舍:古称军队住宿一夜为舍,或以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文中指三十里的距离。
C.册免:指发布诏书,册封贤臣,罢黜庸臣,古代君王有时以此方式来消天灾。
D.致仕:还禄位于君,即辞官退休,因年老或衰病而辞去职务的官员称为致仕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士逊宽厚仁爱,深得民心。转运使下文书调张士逊治理郪县,百姓极力阻拦,使其留任;任邵武县令时遭遇旱灾,他乘车去庙里祈雨,直到雨浸没了双足才归来。
B.张士逊清正巡考,不徇私情。他担任诸科巡铺官,因有亲戚应考而请求回避,真宗把名字记了下来,自此凡与考官为亲属而有徇私嫌疑的应试者都要另设考场考官。
C.张士逊体谅军情,建言抚恤。他指出禁兵长期戍守边疆,其京城中的家人有些无法生存,皇帝命令内侍列出指挥使以下的官兵,分好等级,拿出缗钱十万赏赐他们。
D.张士逊处事不力,终遭弹动。朝廷处于多事之秋,张士逊身在相位却不能对国事有所建议陈述,谏官韩琦批评他身居要职而无所作为,他多次上奏请辞,最终退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
(2)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
2019-05-18更新 | 14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雍熙元年六月,诏求直言。知睦州田锡上疏言:时久升平,天下混一,故左取右奉,致陛下以功业自多。然临御九年,四方虽宁,而刑罚未甚措,水旱未甚调,陛下谓之太平,谁敢不谓之太平!陛下谓之至理,谁敢不谓之至理!又言:宰相若贤,当信而用之;非贤,当择而任之。奈何置之为具臣而疑之若众人也!帝韪其论。帝尝语侍臣曰:朕何如唐太宗?参知政事李昉微诵白居易《七德舞》词曰: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帝闻之遽起曰:朕不及,朕不及,卿言警朕矣!二年秋七月,诏诸道转运使及长吏,乘丰储廪,以防水旱。淳化元年十二月,帝谓宰相曰:治国之道,宽猛得中,宽则政令不成,猛则民无所措手足。赵昌言曰:今朝廷无事,边境宁谧,正当行好事之时。上喜曰:朕终日与卿等论此事,何忧天下不治!苟天下亲民之官皆存此心,则刑清讼息矣!二年,帝以旱蝗,召近臣问以得失,众以天数对。寇准独曰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帝怒起入禁中顷之复召准问不平状以准可大用遂自枢密直学士拜枢密副使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请复坐,事决乃退。帝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八月乙卯,置审刑院。帝虑大理、刑部吏舞文深刻,乃置审刑院于禁中,置详议官六员。四年二月,置审官院。初,帝虑中外官吏,清浊混淆,命官考课,号磨勘院。至是,梁鼎上言曰:望陛下特诏有司,申明考绩之法,庶几官得其人,民受其赐于是改磨勘院为审官院,掌审京朝官。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太宗致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寇准独曰/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帝怒/起入禁中/顷之/复召准问不平状/以准可大用/遂自枢密直学士拜枢密副使/
B.寇准独曰/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帝怒/起入禁中/顷之复召/准问不平状/以准可大用/遂自枢密直学士拜枢密副使/
C.寇准独曰/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帝怒/起入禁中/顷之复召/准问不平状/以准可大用/遂自枢密直学士拜枢密副使/
D.寇准独曰/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帝怒/起入禁中/顷之/复召准问不平状/以准可大用/遂自枢密直学士拜枢密副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臣,指备位充数之臣或泛称为人臣者,与一般所谓“大臣”意义上有所区别。
B.诸道,道是行政区域的名称。宋朝初年因袭唐朝旧制称“路”,后来改称“道”。
C.文皇,文中指唐太宗李世民,古人很重视“文”,“文”是极富褒奖意义的谥号。
D.考课,指国家在一定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考核,并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宗重视朝臣意见,田锡应诏上疏,认为四方安宁并非真正的天下太平,而朝臣有时也只是附和皇帝,未必吐露真言。
B.宋太宗试图将自己和唐太宗相比,李昉没有直言进谏,而是吟诵了白居易的诗句,使其当即警醒并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C.宋太宗具有很强的优患意识,告诫官员丰收之时不忘自然灾害;又认为治国之道应宽严适中,不能让天下百姓不知所措。
D.宋太宗严明法纪,在禁中设置审刑院这一机构,以监察朝廷内外各级官员,防止他们利用法律条文徇私舞弊,执法严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久升平,天下混一,故左取右奉,致陛下以功业自多。
(2)望陛下特诏有司,申明考绩之法,庶几官得其人,民受其赐。
2022-01-30更新 | 26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尚野,字文蔚,其先保定人,徙满城。野幼颖异,祖母刘,厚资之使就学。至元十八年,以处士征为国史院编修官。二十年,兼兴文署丞,为汝州判官,廉介有为,宪司屡荐之。二十八年,迁南阳县尹。初至官,狱讼充斥,野裁决无留滞,涉旬,遂无事。改怀孟河渠副使,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水利有成法,宜隶有司,不宜复置河渠官。”事闻于朝,河渠官遂罢。

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俄升国子博士,诲人先经学而后文艺,每谓诸生曰学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胜用矣时学舍未备,野密请御史台,乞出帑藏所积,大建学舍以广教育。仁宗在东宫,野为太子文学,多所裨益,时从宾客姚燧、谕德萧渼入见,帝为加礼。至大元年,除国子司业,近臣奏分国学西序为大都路学,帝已可其奏,野谓国学、府学混居,不合礼制,事遂寝。四年,拜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诏野赴吏部,试用荫补官,野多所优假。或病其太宽,野曰:“今初设此法,冀将来者习诗书、知礼义耳,非必责效目前也。”众乃服。

皇庆元年,升翰林侍讲学士。延祐元年,改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二年夏,移疾归满城,四方来学者益众。六年,卒于家,年七十六。赠通奉大夫、太常礼仪院使、护军,追封上党郡公,谥文懿。野性开敏,志趣正大,事继母以孝闻,文辞典雅,一本于理。

(节选自《元史·尚野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谓诸生曰/学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胜用矣/
B.每谓诸生曰/学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胜用矣/
C.每谓诸生曰/学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胜用矣/
D.每谓诸生曰/学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胜用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士,古代常指两种人: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或指未做官的士人。文中指前者。
B.出,指京官正常外调,而《琵琶行(并序)》中“予出官二年”的“出”则为因罪贬谪。
C.西序,学校名,相当于周朝的“小学”,为教育王子及贵族子弟的学府,在太学之下。
D.荫补,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古代常有中高级文武官员让其子孙、本宗等补官的体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野幼时聪慧,学有所成。尚野自幼聪颖异常,在祖母刘氏资助下读书学习,后以处士的身份被征召为国史院编修官。
B.尚野清廉耿直,居官有为。尚野在汝州任上因清廉有为多次被上司举荐,任南阳县尹时,十天就将积压的案件和诉讼裁审处理完毕。
C.尚野重视教育,积极建言。尚野担任国子博士时,广建校舍推行教育;担任国子司业时上奏建议把国学西序分为大都路学。
D.尚野文章典雅,受人敬服。尚野多次担任学官,教学以经学为先,文章以理作为标准,因病辞官回乡后,来求学的人更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建言:“水利有成法,宜隶有司,不宜复置河渠官。”
(2)今初设此法,冀将来者习诗书、知礼义耳,非必责效目前也。
2023-08-18更新 | 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