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辙(1039-1112)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9 题号:2237672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陀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仗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深,力极而息,埽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而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③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③》)

【注】①齐安:今湖北省黄冈县,宋代称黄州,南齐及唐时曾名齐安,这里是沿袭旧称。②陂陁(pō tuó)蔓延:山势高低起伏,连绵不断。③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年前苏轼以作诗谤毁朝廷罪名而被贬来黄州,苏辙也受牵连,“坐兄轼以诗得罪,谪监筠州盐酒税,五年不得调。”兄弟二人的处境均很艰危。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子瞻A每B至C其D下E辄F睥睨G终H日I一旦J大风雷雨K拔L去M其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文中译为“与世隔绝”,与《劝学》中“而绝江河”的“绝”词义不同。
B.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与《师说》中“郯子之徒”的“之”词义相同。
C.裳,古人的下衣,是裙的一种,与现代汉语中的“衣裳”词义有所不同。
D.所以,文中译为“……的原因”,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被贬谪到齐安,有好友相伴,又能徜徉山水,因此居住齐安三年,并不觉时间漫长。
B.第2段描绘了九曲亭亭址周围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语言简练,句式错落,音韵优美,耐人品味。
C.第3段开头部分用寥寥数笔,勾勒了一个纵情山水的苏轼形象,然而随后“夫孰知得失之所在”的感慨又让感情陷入消极。
D.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实属佳作。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
(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5.九曲亭建成,苏轼“于是最乐”,请结合文本概括苏轼乐之所在。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六国论

(宋)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下列与“韩、魏塞秦之冲,而山东之诸侯”句中的“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沛公
B.山峻高而
C.以为神,林间窥之
D.由此观之,王之甚矣
2.下列各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   咎:怪罪
B.故莫如厚韩亲魏以   摈:摈弃,排斥
C.秦人不敢逾韩、魏以齐、楚、燕、赵之国   窥:图谋
D.至使秦人得伺其以取其国   隙:矛盾
3.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常为深思远虑/以其求思深而不在也
B.在韩、魏之郊/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矣。
C.昔者范雎用秦而收韩/智勇多困所溺
D.然后秦人得通兵于东诸侯/皆出于此乎
4.翻译句子: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2)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2024-03-26更新 | 3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若此,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材料二: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戮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兵未出A而天下诸侯B已自困矣C至于秦D人得伺E其隙以取F其国G可不悲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疾,在古代,“疾”指小病,“病”则比较严重;现在常把“疾病”并作一个词用。
B.道,文中意为规律,与《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中“道”意思相同。
C.山东,文中指崤山以东地区,与《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中“山东”意思相同。
D.迄,文中意为至、到,与成语“迄今为止”中的“迄”意思相同。
3.下列对两则语段及课文《六国论》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洵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假设这三国反其道而行之,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就不能被轻易判定了。
B.苏辙认为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其他诸侯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其他诸侯国应该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
C.苏辙认为六国的君主目光短浅,为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互相残杀,从而加速了六国的灭亡。
D.李桢认为山东各国在实力上比不上秦国,但是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与秦国的做法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5.李桢说:“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苏洵是不是偏爱六国?请结合苏洵《六国论》简要分析。
2023-07-29更新 | 13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1.正确解释加点词语
①将何往而非                 会计之余功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庐之西南为亭(也就是)B.人有不遇之变(指碰上好机会,被重用)
C.王披襟之(迎着)D.将何而非快(到,往)
3.下面四组词类活用,选出活用相同的一组
A.铛玉石   //   心骇目B.昔楚襄王宋玉   //   燕赵之收藏
C.亦足以称快世俗   //   朝歌D.草木行列 //   秦者秦也
4.下列各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张君梦得谪居齐安B.秦人不暇自哀
C.将何往而非病D.快哉此风
5.请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6.本文作者借物抒怀, 其写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07-03更新 | 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