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语言文字应用 > 语段 > 修辞手法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6 题号:2244038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ChatGPT大热,对于算力的讨论也随之。因为不管人工智能走向何方,其背后都需要庞大算力的支撑。“东数西算”工程已满一周年,“东数”想要真正实现“西算”仍需迈过几道坎。

我国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旨在实现东西算力的均衡布局,优化算力成本,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东数西算”是把东部的数据传输到西部进行计算和处理,原因在于,我国东部资源和空间有限、耗电指标紧张、计算成本更高,算力供不应求;而与之,西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土地资源等丰富多彩,计算成本更低,优越的气候条件还能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但算力需求不足。业界把“东数西算”比作“南水北调”“西电东送”,正是因为其本质都是要发挥我国体制机制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下好全国“一盘棋”。

听起来很美好,但实践起来却。比如数据网络传输的速度、安全、西部地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亟待解决。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诗句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用修辞相同的一项是(     
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D.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3.与文中“东数西算”工程的引号作用不同的一项是(     
A.她们就和另一种河流——同在东洋厂工作的“外头工人”们汇在一起。
B.包身工由“带工”带进厂里。
C.“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
D.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相似题推荐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我们复习了必修一和必修二,重新认识了许多经典人物,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对他的认识。要求:紧扣人物身份,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人物:烛之武       屈原       苏轼       毛泽东       鲁迅       雨果
2017-10-09更新 | 47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曾思考过生命。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甲)向下奔注,激起一川白雪,一路向前。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疾风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也许有那么一天,他会再从海上淅沥的雨点中升起,蓬蓬勃勃,潇潇洒洒,又形成一道江流吧?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破売而出。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便开出满树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乙)直到冬天的朔风把他的枯黄卷落吹走……终于有一天,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也许有那么一天,他会再从地下微小的果仁中破裂出来,饮几滴雨露,沐几缕春阳,又长成一棵小树吧?

所以,生命中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预见痛苦,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守望快乐,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比较两个画波浪线的句子,加点的词用法及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分析。
2022-07-19更新 | 228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延续两百年的苏州虎丘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多是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根据明代文人的记载,每年中秋那天,苏州城,人们浩浩荡荡地来到虎丘,外地唱曲家也。先是万众齐唱,比出优胜者数十人,再唱再比,优胜者渐次减少,最后在一片宁静中一位水平最高的演唱者登场,“声出如丝,穿云裂石,听者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张岱《陶庵梦忆》)清代李渔也记述过这种曲会,说赛曲过程中万众极其投入,声声喝彩把演唱者的情绪烘托得万分高涨:“一赞一回好,一字一声血,几令善歌人,唱杀虎丘月。”(李渔《虎丘千人石上听曲》)在这种曲会中也演戏,但主要是唱曲,可见当时吴地全民对于昆曲剧目的熟悉程度。所谓全民,按张岱的记载包括“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伎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奚僮走空之辈”,他们不仅是昆曲演唱的鉴赏者,而且也是昆曲演唱的投入者。一切没有在虎丘山曲会上亮过相的演员很难在昆曲界取得地位。总之,这种普及到社会每个角落的全民性活动又是当时昆剧艺术的最高评判场所。般的全民性痴迷形成了昆曲艺术生存的浓烈氛围,中国戏曲史上没有另一种戏曲唱腔范型具有过如此深广的社会渗透力。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2-09-30更新 | 5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