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 《新序》(《战国策》整理)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1 题号:2279618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春秋时,晋平公欲齐,使范昭往观齐国之政。齐景公觞之。酒酣,范昭请君之樽酌。公曰:“寡人之樽进客。”范昭已饮,晏子撤樽,更为酌。范昭佯醉,不悦而起舞,谓太师曰:“能为我奏成周之乐乎?吾为舞之。”太师曰:“瞑臣不习。”范昭出。景公曰:“晋,大国也。来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范昭非于礼者,且欲惭吾国,臣故不从也。”太师曰:“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惟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范昭归报晋平公曰:“齐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礼,太师识之。”仲尼闻之曰:“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秦攻韩)冯亭守三十日,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如?”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秦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赵豹出。王使赵胜往受地。赵胜至。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齮以兵遇赵于长平。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对曰A秦蚕B食韩氏之地C中绝D不令E相通F故自以为G坐受H上党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攻打,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中的“伐”意思不同。
B.陋,知识浅薄,与苏轼《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的“陋”意思相同。
C.阴,暗中,与班固《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意思相同。
D.被,遭受,与蒲松龄《促织》中“闻妻言,如被冰雪”的“被”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想要攻打齐国,派遣范昭出使齐国侦查情况。齐国设宴款待他,但晏子和国师对他的故意刁难坚决予以拒绝。
B.冯亭派人对赵王说,韩民仰慕他的德义,不愿做秦民而愿意做赵民,所以韩国希望把上党等十七座城邑送给赵国。
C.赵豹认为,弱小的赵国无缘无故从强大的秦国手中得到如此大的利益,是不可能的,赵王不能接受韩国所赠城池。
D.赵王在自我认识不清又利令智昏的情况下,派赵胜前去上党接受城邑,韩国将之告知秦三,秦王发怒,秦赵两国在长平兵刃相见。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2)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5.面对强敌意欲入侵,齐国和韩国都用计谋战胜敌人。请简要说明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材料二:

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已,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息,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逆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三》)

材料三:

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巽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节选自《左传》)

【注】①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
B.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
C.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
D.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王城”中“至于”,与《氓》中的“至于暴矣”的“至于”意思不同。
B.“吾岂将杀之”中的“徒”,意为白白地,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徒留无所施”的“徒”意思相同。
C.“归惠公而子圉”中的“质”,指用诸侯的儿子做人质,是源于春秋时期的外交方式。
D.“置官司焉”的“官司”指的是官衙,现在是指在人民法院进行的诉讼。
3.下列对原文有关门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食,秦缪公把粮食卖给了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
B.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打败了晋国军队,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停了下来,惠公请求庆郑救他,但还是被俘虏。
C.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子絷认为杀死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让惠公的哥哥重耳接替惠公做晋国国君。
D.秦缪公权衡利弊后,为了不被诸侯嘲笑,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秦国还得到了河东郡的大片土地。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2)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5.秦缪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请根据文本说说他能成为霸主的原因。
2023-04-22更新 | 8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有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诤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子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①靖郭君:田婴,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异母弟。其封地在薛(今山东滕州)。②昭阳:楚国令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
B.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
C.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
D.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趋,小步快行的样子,在文中,门客“趋而进”,表示对靖郭君的尊重之意。
B.“亡,更言之”与“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亡”字含义相同。
C.“旦暮进食”与“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两句中的“旦暮”含义相同。
D.庙,指宗庙,是我国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表现了对祖先的崇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貌辨有缺点,门客不喜欢他,士尉劝说靖郭君远离齐貌辨,靖郭君不听从,士尉便告辞离开了;靖郭君却更加善待齐貌辨,让他住上等客舍。
B.齐威王驾崩后,宣王即位,靖郭君和宣王不合,于是辞别宣王,回到薛地,并带上了齐貌辨同行。不久,齐貌辨向靖郭君请求允许他去见宣王。
C.靖郭君认为齐貌辨前去拜见齐宣王一定会被处死,齐貌辨却还是坚持前往;后来齐貌辨向宣王解释了靖郭君听从自己的建议没有废掉太子等事。
D.齐貌辨成功劝说了宣王,宣王诚挚地告诉齐貌辨,自己年纪小,全然不知道靖郭君对自己的感情,希望齐貌辨为自己请来靖郭君,齐貌辨答应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
(2)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
2023-02-28更新 | 4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傀相韩,严遂重于君,二人相害也。严遂政议直指,举韩傀之过。韩傀以之叱之于朝,严遂拔剑趋之,以救解。于是严遂惧诛,亡去,求人可以报韩傀者。至齐,齐人或言:轵深井里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遂阴交于聂政,以意厚之。聂政问曰:子欲安用我乎?严遂曰:吾得为役之日浅,事今薄,奚敢有请?于是严遂乃具酒,觞聂政母前。仲子黄金百镒,前为聂政母寿。聂政惊,愈怪其厚,固谢严仲子。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曰臣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养亲亲供养备义不敢当仲子之赐严仲子曰: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闻足下义甚高,故直进百金者,特以为夫人粗粝之费,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邪?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者,徒幸而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竟不肯受。然仲子卒备宾主之礼而去。久之,聂政母死,既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举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可默然而止乎?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亲不幸,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傀。傀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兵卫设,臣使人刺之,终莫能就。辞,独行仗剑至韩。韩适有东孟之会,韩王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卫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严遂,字仲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曰/臣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养亲/亲供养备义/不敢当仲子之赐
B.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曰臣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养亲/亲供养备/义不敢当仲子之赐
C.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曰/臣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养亲/亲供养备/义不敢当仲子之赐
D.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曰/臣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养亲/亲供养备义/不敢当仲子之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金百镒”的“镒”指秦始皇时期的通用货币,也是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二十两。
B.足下,敬辞,古代交际用语,用于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文中指后一种说法。
C.除服,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和它同义的还有“服阕”。
D.季父,父亲的幼弟。古代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排行最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傀和严遂都受韩哀侯器重,两人相互妒忌。严遂曾直言不讳指责韩傀,韩傀在朝廷上怒斥严遂,而严遂则拔剑相向,终因惧诛而逃往诸侯。
B.严遂暗中结交侠客聂政。严遂通过敬重聂母来获得聂政的好感,聂政对严遂的厚待感到奇怪,最终未接受馈赠,且聂政也不理解严遂的意图。
C.聂政在守孝期满后主动向严遂询问情况。严遂告诉他仇人的身份地位,并表示曾派人行刺,未能成功。聂政辞别严遂,前往韩国替严遂报仇。
D.聂政只身来到韩国,正赶上刺杀韩傀的好时机:韩国有东孟之会,韩哀侯和韩傀都在现场。聂政勇猛地冲上台阶刺杀韩傀,同时刺中韩哀侯。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严遂惧诛,亡去,求人可以报韩傀者。
(2)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
(3)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4)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5.聂政为严遂报仇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3-09-19更新 | 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