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吕不韦(前292-前235)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1 题号:228341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使民务于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务于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务于农则重,重则少私议,少私议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务于农则其产丰,其产丰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为非,以非为是。

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籍田,以教民尊地产也。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以力妇教也。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节选自《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二:

凡人主之所以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则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

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国大民众,不淫于言,则民朴。民朴,则官爵不可巧而取也。不可巧取,则奸不生。奸不生,则主不惑。今境内之民及处官爵者,见朝廷之可以巧言辩说取官爵也,进则曲主,退则虑私,所以实其私,然则卖权矣。夫曲主虑私,非国利也,而为之者,以其爵禄也;卖权,非忠臣也,而为之者,以逐利也。然则下官之迁者皆曰:“我不以货事上而求迁者,必不冀矣,则我焉得无下动众取货以事上而以求迁乎?”百姓曰:“我疾农,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为上忘生而战,以尊主安国也。仓虚,主卑,家贫,然则不如索官!”于是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

(节选自《商君书·农战第三》)

【注】①籍田:古代供帝王举行亲耕仪式的田地。②农战:农业和军事。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民B求官爵C皆不以D农战E而以巧言F虚道G则国H必无力。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文中指正确的,与《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中的“是”意思不同。
B.劝,文中指劝说、规劝,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劝”意思相同。
C.故,文中指所以、因此,与《项脊轩志》“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中的“故”意思不同。
D.冀,文中指希望,与李密《陈情表》“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中的“冀”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民众致力于农耕就会家产富足,家产富足就会安土重迁,这有利于国家统治;反之,则不利于国家统治。
B.材料一认为,天子率诸侯耕种籍田,后妃率妃嫔养蚕采桑,他们身体力行,是为了给民众做表率,引导民众致力于农事。
C.材料二认为,农业和军事都非常重要,是国家兴盛的保障;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即使国家不缺粮食,也不会放松农耕。
D.材料二认为,如果为官者曲意逢迎,考虑一己私利,玩弄权术,就会遭致民众唾弃,民众就会奋起反抗,危及国家统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
(2)我疾农,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为上忘生而战,以尊主安国也。
5.材料一、材料二都论及培养民众质朴的品性,但用以培养民众质朴品性的方法并不相同,请简要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智者之举事必时,时不可必成,其人事则不旷。成亦可,不成亦可,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舟之与车。

鲍叔、管仲、召忽,三人相善,欲相与定齐国,以公子纠为必立。召忽曰:“吾三人者于齐国也,譬之若鼎之有足,去一焉则不成。且小白则必不立矣,不若三人佐公子纠也。”管子曰:“不可。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公子小白无母,而国人怜之。事未可知,不若令一人事公子小白。夫有齐国,必此二公子也。”故令鲍叔傅公子小白,管子、召忽居公子纠所。外物则固难必;虽然,管子之虑近之矣。若是而犹不也,其天邪!人事则尽之矣。

晋文公欲诸侯,咎犯曰:“不可。天下未知君之义也。”公曰:“何若?”咎犯曰:“天子避子带之难,出居于郑,君不纳之,以定大义,且以树誉。”文公曰:“吾能乎?”咎犯曰:“事若能成,继文之业,定武之功,辟土安疆,于此乎在矣;事若不成,补周室之阙,天子之难,成教名,于此乎在矣。君其勿疑!”文公听之,遂与草中之戎、骊土之翟,定天子于成周。于是天子赐之南阳之地,遂霸诸侯。举事义且利,以立大功,文公可谓智矣。此咎犯之谋也。出亡十七年,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

管子佐齐桓公举事,齐之东鄙人有常苦者。管子死,易牙用,国之人常致不苦,不知致苦。卒为齐国良工,泽及子孙。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①旷:荒废,耽误。②小白:即齐桓公,公子纠同父异母弟弟。③子带之难:周襄王的同父异母弟弟子带联合外族攻周,致使周襄王流亡郑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智者之举事必                         因:凭借。
②若是而犹不                            全:完备。
③晋文公欲诸侯                            合:迎合。
④君不纳之                                   奚:为何。
⑤吾能乎                                      其:大概。
天子之难                                   勤:为……尽力。
⑦成教                                      垂:留传。
⑧齐之东鄙人有常苦者                  致:表达。
A.①⑦B.②⑧C.③⑤D.④⑥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用自己能做到的弥补自己不能做到的
B.欲相与定齐国\三个人想要一起努力让齐国安定下来
C.卒为齐国良工\管仲最终成为齐国历史上的贤良工匠
D.天下未知君之义也\天下还没有认识到您的主张合乎道义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把握有利时机,同时认识到自身不足并努力弥补。
B.管子考虑到民情对国事的影响,对谁将会担任齐君的预判不同于召忽。
C.管子辅佐齐桓公注重尽人事,他愿意倾听民生疾苦,有利于安邦治国。
D.咎犯预见到晋文公想要称霸,就劝他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去平定戎和翟。
2020-05-10更新 | 5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贤者善人以人,中人以事,不肖者以财。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舜得皋陶而舜授之,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夫得圣人,岂有里数哉?

(节选自《吕氏春秋·赞能》)

材料二

孔子之郯遭程子于涂倾盖而语终日。顾谓子路曰:“取束帛一以赠先生。”子路屑然对曰:“由闻之也,士不中间而见,女无媒而嫁,君子不行也。”孔子曰:“由,《诗》不云乎?‘野有蔓草,零露薄兮。有美一人,清阳婉兮。邂逅相遇,我愿兮。’今程子天下之贤士也,于是不赠,终身不见也。”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而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桓公曰:“善。”宋司城子罕之贵子韦也,入与共食,出与同衣。司城子罕亡,子韦不从,子罕来,复召子韦而贵之。左右曰:“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子罕曰:“吾唯不能用子韦,故至于亡;今吾之得复也,尚是子韦之遗德余教也,吾故贵之。且我之亡也,吾臣之削迹拔树【注】以从我者,奚益于吾亡哉?”

(节选自《说苑·尊贤》)

【注】削迹拔树:孔子在卫国遭受铲削足迹的污辱;在宋国,孔子在大树下讲学,司马桓魋带着士兵杀过来,将大树砍倒。这两次受辱,孔子均快速逃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孔子A之郯B遭C程子D于E涂F倾盖G而语H终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适我愿兮”的“适”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不同。
B.文中“贫不能使富”的“使”与《蜀相》中“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使”意思不同。
C.文中“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的“南面”与《书愤》中“中原北望气如山”的“北”用法相同。
D.文中“奚益于吾亡哉”与《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句式完全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引用《诗经》,循循善诱地教育子路,与真正的高人不期而遇,可以不拘泥于礼节。
B.管仲认为臣子要想辅佐国君把国家治理好,那么这个臣子必须拥有地位、财富,并且要成为国君的长辈。
C.齐桓公能称霸一方,不但因为他能够任用管仲,还因为他能够满足管仲的全部要求。
D.子罕逃亡时,他曾礼遇的子韦并没有追随他,但子罕回来后仍然重用子韦,身边一些大臣对此有不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舜得皋陶而舜授之,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
(2)由闻之也,士不中间而见,女无媒而嫁,君子不行也。
5.材料一提出怎样的观点?写出材料二中能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例子。
2024-04-15更新 | 1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周威公见而问焉。曰:天下之国孰先亡?对曰:晋先亡。威公问其故,对曰:在晋也,不敢直言,示晋公以天妖,日月星辰之行多以不当,曰:‘是何能为?’又示以人事多不义,百姓皆郁怨,曰:‘是何能伤?’又示以邻国不服,贤良不举,曰:‘是何能害?’如是,是不知所以亡也。故臣日晋先亡也。居三年,晋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 对曰:中山次之。威公问其故,对曰: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淫昏康乐,歌谣悲,其主不知恶,此亡国之风也。臣故曰中山次之。居二年,中山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 屠黍不对。威公固问焉,对曰:君次之。威公乃惧。求国之长者,得义莳、田邑而之,得史鳞、赵骈以为谏臣,去苛令三十九物,以告屠黍。对曰:其尚终君之身乎! 曰:臣闻之: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威公薨,肂【注】,九月不得葬,周乃分为二。故有道者之言也,不可不重也。

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为不善亦然。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夫。又之齐,齐王欲留之仕,又辞而去。人问其故,曰:之二国者皆将亡。所学有五尽。何谓五尽?曰:莫之必,则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国有此五者,无幸必亡。中山、齐皆当此。若使中山之王与齐王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矣。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是弃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先识览》)


【注】肂(sì):棺柩暂葬路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己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
B.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己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
C.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己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
D.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己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比在晋也”和“比得软脚病”(《祭十二郎文》)中的“比”字含义相同。
B.“歌谣好悲,其主不知恶”和“敏而好学”(《论语》)中的“好”字含义相同。
C.“而礼之”和“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十二章》)中的“礼”字含义不同。
D.“则信尽矣”和“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中的“信”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屠黍认为天下诸侯中,晋国先灭亡是因为晋君不能听取臣子劝谏,就是听到天象运行不符合规律、人事处理不符合道义造成百姓怨恨的信息也不以为然。
B.周威公礼贤下士,多次询间屠黍关于国家的事情,认为屠黍是有道之人,便听从他的建议去访求国中德高望重的人才,并废除了国家中很多苛刻的法令等。
C.白圭到中山国、齐国时,冲山国和齐国的君主都挽留他,但他都坚决离开,原因是他认为这两个国家都出现了五种不好现象,国家必定灭亡。
D.文章列举相关的事例,是证明有道者由于忠言不被采纳,预见国家必然灭亡而先离去,其目的在于从反面论证君主求贤、知贤、任贤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
(2)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2022-10-10更新 | 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