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7 题号:2288513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各题。

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

苏轼

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

小人营糇粮②,堕网不知羞。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

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

【注】①熙宁四年作。此诗作者于元祐五年(1090)任杭州判官时有自和诗,题云:熙宁中,轼守此郡,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今二十年矣!衰病之余,后乔郡寄,再经除夜,庭事萧然,三圆皆空……。这就是前篇,题目是从作后题中摘出的。②糇(hóu)粮,干粮,借指生活必需。③前修,先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直接扣题点出写诗的时间是除夕,写诗缘由是因公务而不能归家团聚。
B.在第五六句中,诗人表达了对囚犯的批评,认为他们为了粮食而行犯法之事是羞耻的。
C.在第七八句中,诗人表达了对自己薪俸很少的不满,对除夕无法归家的事感到悲伤。
D.诗人悲伤自己身为官员,却无法杜绝百姓犯罪,并在结尾表达出愧对先贤的情感。
2.“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

苏轼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①此诗作于元丰二年徐州任上。②炯:光明,明亮。③青苹:一种生于浅水中的草本植物。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情景交融,人因物而情迁,物因人而生色,句句景语都或明或暗地透出忧愤之情。
B.由首句观之,天上有明媚之月,花下有幽居之人,绮丽之中略带凄清之感。
C.最后两句写的不是月下之花,而是想象中的凋零之花,寄寓了人生命运的感慨。
D.本诗将写人、写花、写月、写酒四者揉为一体,又穿插写来,于统一中见错落之致。
2.“炯如流水涵青苹”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都是写月的名句,在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上有相同之处,请加以赏析。
2019-10-25更新 | 7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下列关于本词内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B.“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三句,作者想象死别后,如果再相逢,亡妻容颜苍老,形体衰败,已经“鬓如霜”,极言时间之久。
C.“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
D.“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后二句,以景结情,读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
2.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说,“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表达沉痛之情的。
2020-07-23更新 | 187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①。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②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①钲(zhēng):古代一种铜制乐器,又名丁宁,形似钟,打击发声。②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1.下面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雨停,因而说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这样写,使东风带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新颖别致,饶有诗意。
B.颔联描写春天早晨山村晴景。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絮帽”与“铜钲”分别比喻“晴云”与“初日”。
C.本诗第三、四两句写近景,第五、六两句写远景。意境优美,诗意盎然,散发着浓郁的山野气息,仿佛一组极为美丽的山水画卷,十分真切动人。
D.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给春耕的人们准备食物。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颈联和《定风波》的“也无风雨也无晴”。
2019-11-14更新 | 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