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 题号:472946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济,字巨川。其先真定人,父恕,后唐时童子及第,开宝中,知秀州。会盗起,城陷,为盗所杀,将并害济。济伏柩号恸,谓贼曰:“吾父已死,吾安用生为?但恨力不能杀汝,以报父仇尔!”贼义之,舍去。济携父骨匿山谷间。既而官军大集,济脱身谒其帅朱乙,陈讨贼之计。乙嘉之,遗以束帛,奏假驿置遣归。再调胙城尉,徙临河主簿。转运使王嗣宗被诏举法官,以济名闻。改刑部详覆官、通判镇州。牧守多勋旧武臣倨贵陵下济未尝挠屈戍卒颇恣暴不法夜或焚民舍为盗。一夕,报有火,济部壮士数十潜往侦伺,果得数辈并所盗物,即斩之。驰奏其事,太宗大悦。召判登闻鼓院,拜监察御史。上陈统天下之术、节民物之道,大者有十。其言切于时,词多不载。景德初,徙知河中府。三年,判司农寺。时周伯星【注】见,济乘间言曰:“昔唐太宗以丰年为上瑞。臣愿陛下日慎一日,居安虑危,则天下幸甚。”受诏与刘综改定茶法,颇易旧制,由是忤丁谓、刘承规辈,因与王钦若迭诋訾之。四年,拜本曹郎中,出知杭州。郡城西有钱塘湖,岁久湮塞。济命工浚治,增置斗门,以备溃溢之惠,民颇利之。大中祥符三年,徙知洪州,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属岁旱民饥,躬督官吏为糜粥,日亲尝而给之;录饥民为州兵,全活甚众。是岁卒,年五十九,遗奏大旨以进贤退谀佞、罢土木不急之费为言。济颇涉经史,好读《春秋左传》,性刚直,无所畏避。少时,深州刺史念金锁一见器之,且托后于济。金锁没,济抚其孤,授置禄仕。素与内臣裴愈有隙,愈坐事,上怒甚,命宪府鞫之,济适知杂事【注】,力为辨理,遂获轻典。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三》,有删改)


【注】周伯星,星名,有象征祥瑞和灾凶两种说法,此处象征祥瑞。知杂事:官名。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牧守多勋旧/武臣倨贵陵下/济未尝挠屈/戍卒颇恣暴/不法/夜或焚民舍为盗。
B.牧守多勋旧武臣/倨贵陵下/济未尝挠屈戍卒/颇恣暴不法/夜或焚民舍为盗。
C.牧守多勋旧/武臣倨贵陵下/济未尝挠屈/戍卒颇恣暴不法/夜或焚民/舍为盗。
D.牧守多勋旧武臣/倨贵陵下/济未尝挠屈/戍卒颇恣暴不法/夜或焚民舍为盗。
2.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子”,此处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B.“疏”,是古代臣下向帝王进言的奏章的一种,用以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进行说明,也可以用来陈情,与对经书作注解的注疏不同。
C.“大中祥符”是宋代的一个年号。在我国历史上,一个帝王在位期间不一定只用一个年号,一个年号也不一定只有一个帝王使用。
D.《春秋左传》是对《春秋》进行阐释的一部经典作品,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这里的“传”指解释经义的文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秀州城被盗贼攻陷后,王济的父亲被杀,王济不顾个人安危,大义凛然,怒斥盗贼,盗贼不仅没有杀他,反而认为王济有义气而放了他。
B.王济正直有为,受到朝廷赏识,被朝廷召判登闻鼓院,授予监察御史的重要职务。王济曾上疏陈述统一天下、节省百姓财力的十点决策,言辞切合时政。
C.王济颇有政绩,在杭州任职时,兴修水利,百姓获利很多;在洪州任职时,遇到旱灾,亲自为百姓煮粥,录用灾民做州兵,许多人得以度过饥荒。
D.王济在年轻时,曾深受深州刺史念金锁的器重,在念金锁死后,王济完成当年念金锁的嘱托抚养他的后代,并帮助他的后代走上了仕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诏与刘综改定茶法,颇易旧制,由是忤丁谓、刘承规辈,因与王钦若迭诋訾之。
(2)素与内臣裴愈有隙,愈坐事,上怒甚,命宪府鞫之,济适知杂事,力为辨理,遂获轻典。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抃,衢州西安人。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其言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君子不幸诖误,当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言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且多过失;宣徽使王拱辰平生所为及奉使不法;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不称职。皆罢去。欧阳修、贾黯由是得留。一时名臣,赖以安焉。知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饷。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知虔州。虔素难治,抃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为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时贾昌朝以故相守魏,抃将按视府库,昌朝使来告曰:“前此,监司未有按视吾藏者,恐事无比,若何?”抃曰:“舍是,则他郡不服。”竟往焉。昌朝不悦。初,有诏募义勇,逾期不能办,官吏当坐者八百余人。抃被旨督之,奏言:“河朔频岁丰,故应募者少,请宽其罪,以俟农隙。”从之。坐者获免,而募亦随足。昌朝始愧服。知成都。抃向使蜀日,有聚为妖祀者,治以峻法。及是,复有此狱,皆谓不免。抃察其亡他,曰:“是特酒食过耳。”首恶而释余人,蜀民大悦。会荣諲除转运使,英宗谕諲曰:“赵抃为成都,中和之政也。”神宗立,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以为疑,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伤也。”以太子少保致仕。元丰七年,薨,年七十七。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

(节选自《宋史·赵抃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言务[A]欲朝廷别[B]白君子小人[C]以谓[D]小人虽小[E]过[F]当力竭[G]而绝[H]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馈饷,可指运送粮饷,也可指馈赠财物,本文“州郡公相馈饷”中“馈饷”的含义为后者。
B.无比,指没有什么可以相比,与《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中的“无比”含义相同。
C.亡他,即没有其他情况,“亡”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D.刑,这里是动词,施刑罚之意,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中的“刑”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抃嫉恶如仇,保护君子。他正气凛然,弹劾不同避权贵,人称他为“铁面御史”;而君子贤臣则因之得以保全。
B.赵抃宽严相济,处事灵活。在处理聚众妖祀问题上,他根据实际情况,在益州严苛,在成都宽容,都深得百姓拥护。
C.赵抃以身作则,刚直不阿。蜀地官场风气不好,他率先垂范改变当地官风;巡视地方时,不屈从权贵,坚持原则。
D.赵抃信任属下,宅心仁厚。他放权让县令们自己治理,成效显著;关心下属生活,对客死异乡的官员给予特殊关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
(2)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出。”
5.请简要分析赵抃每日焚香告天的原因。
2023-03-09更新 | 63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滕元发,初名甫,字元发。以高鲁王,改字为名。召试,为集贤校理。神宗即位,召问治乱之道,神宗曰:“卿知君子小人之党乎?”曰:“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神宗以为名言。知谏院。御史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班为跋扈,神宗以问元发,元发曰:“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以为欺天陷人矣。”拜御史中丞。宰相以其子判鼓院,谏官谓不可。神宗曰:“鼓院传达而已,何与于事。”元发曰:“人有诉宰相,使其子达之,可乎?”神宗悟,为罢之。河北地大震,命元发为安抚使。时城舍多圮,吏民惧压,皆幄寝茇舍,元发独处屋下,曰:“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除田租,修堤障,察贪残,督盗贼,北道逐安。知开封府。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元发在神宗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神宗知其诚荩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王安石方立新法,天下讻讻,恐元发有言,神宗信之也,因事,出知郓州。历齐、邓二州,会妇党[注]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改安州。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或以为复有后命,元发谈笑自若,遂上章自讼,神宗览之恻然。哲宗登位,知郓州。学生食不给,民有争公田二十年不决者,元发曰:“学无食而以良田饱顽民乎?”乃请以为学田,遂绝其讼。时淮南、京东饥,元发虑流民且至,为疠疫。先度城外废营地,召谕富室,使出力为屋。元发威行西北,号称名帅。河东十二将,其八以备西边,分半番休。以老力求淮南,知扬州,未至而卒,年七十一。

(选自《宋史·滕元发传》,有删改)


【注】妇党:妻子的亲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发在神宗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神宗知其诚/荩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
B.元发在神宗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神宗知其诚/荩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
C.元发在神宗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神宗知其诚荩/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
D.元发在神宗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神宗知其诚荩/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避讳,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
B.召试,是指皇帝召来面试,为封建时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特殊方式,是科举考试的一种补充。
C.中主,文中指中兴之主,指中途振兴王朝的君主,有别于开国之君。
D.学田,是中国宋代以后,以其地租收入供学校、书院用费的田地。学田是随着宋代学校教育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国有土地形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滕元发,原来名甫,字元发,后来因为要避高鲁王名讳,改用字作为名。通过召试入朝为官,担任集贤校理一职。
B.滕元发富有才智。神宗即位后,向他求取治乱之道,他的回答深得神宗的肯定;他与神宗议事,能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C.滕元发处事公允,反对不正之风。宰相任命官员没有避嫌,谏官反对,皇帝没有接受,滕元发发表意见后,神宗醒悟。
D.滕元发体恤百姓。当时淮南、京城东边闹灾荒,流民到达,暴发瘟疫。滕元发召集富裕户出钱,在作废的军营土地上建房屋,救助灾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以为欺天陷人矣。
(2)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
2020-07-07更新 | 7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少好学,父授诸子经,其兄未卒业,尧佐窃听已成诵。及贵,读书不辍。善古隶八分,为方丈字,笔力端劲,老犹不衰。进士及第,历魏县、中牟尉。以试秘书省校书郎知朝邑县,会其兄尧叟使陕西,发中人方保吉罪,保吉怨之,诬尧佐以事,降本县主簿。召还,直史馆、知寿州。岁大饥,出奉米为糜粥食饿者,吏人悉献米至,振数万人。后为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转运使,后卒如尧佐议。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祥符知县陈诂治严急,吏欲罪诂,乃空县逃去,太后果怒。而诂连吕夷简亲,执政以嫌不敢辨。事下枢密院,尧佐独曰:“罪诂则奸吏得计,后谁敢复绳吏者?”诂由是得免。过郑,为郡人王文吉以变事告,下御史中丞范讽劾治,而事乃辨。初,太后遣宦者起浮图京兆城中,前守姜遵尽毁古碑碣充砖甓用,尧佐奏曰:“唐贤臣墓石,今十亡七八矣。子孙深刻大书,欲传之千载,乃一旦与瓦砾等,诚可惜也。其未毁者,愿敕州县完护之。”以太子太师致仕,卒,赠司空兼侍中,谥文惠。

(节选自《宋史·陈尧佐列传》)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
B.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
C.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
D.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朔,地区名,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我国古代把北方看作是万物之始,因此称北方为朔方,称黄河以北为河朔。
B.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也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明、清时,进士及第者分为三甲。
C.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是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也可专指和尚或佛塔。文中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的“浮图”意思相同。
D.司空,古代职官,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徒合称“三有司”,宋代以司空为大官之加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尧佐年少好学,强记善书。陈尧佐父亲教几个儿子学习经书,兄长还没有完成学业,他通过偷听就已能背诵,还善于书写古隶,笔力遒劲。
B.陈尧佐治水有方,造福百姓。以前钱塘江堤坝第二年就毁坏,他放入柴薪装满泥土,使堤坝坚固耐用。黄河决口,他制造木笼以消除水势,并修筑“陈公堤”。
C.陈尧佐性格仁慈,体恤百姓。他任河东路转运使时,因土地贫瘠,百姓贫困,奏请朝廷免除当地百姓税收。
D.陈尧佐为官正直,敢于直谏。祥符知县陈诂治理严厉苛刻,下属官吏对其不满,就逃离使县为之一空,太后大怒,要惩处陈诂,只有陈尧佐据理力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大饥,出奉米为糜粥食饿者,吏人悉献米至,振数万人。
(2)过郑,为郡人王文吉以变事告,下御史中丞范讽劾治,而事乃辨。
2021-05-03更新 | 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