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47 题号:4926155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孟子对曰: “王好战, 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

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 则曰:‘非我也, 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曰:‘非我也, 兵也。’? 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
B.邻国之民不                                               加:更
C.百步而后止                                                  或:或者
2.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3.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知识点】 孟子(前372-前289)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     刑人如恐不
B.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今急而求子,寡人之过也
C.涂有饿莩而不知               顷之未,太子迟之
D.非我也,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2020-07-30更新 | 6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不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怒”。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专心)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制止,约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上丝绸衣服)                    申之以孝悌之(意思)
C.受业子思之门人(从师学习)                              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违背,违反)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归咎于年成)          河东亦然(发生凶暴的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后也借指孤立无助之人。
B.河内,古代指黄河以北的地区,有时专指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区。
C.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亦泛称学校。
D.天子,古代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后亦用来指有资格继承君位的人。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面对“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的现实,内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是他信服孟子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
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C.太史公认同孔子的“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观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喜好利的弊端有所不同。
D.孟子的主张不符合所到之国的需要,是因为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争战为贤能,而他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19-08-01更新 | 10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1.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断绝
是故圣圣,愚益愚。渐渐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文字的诵读
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驾驭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以道为师
故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靠近
D.吾尝而望矣踮起脚跟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不传也久矣蚓无爪牙
B.非能水也,绝江河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C.今其智反不能及家祭无忘告
D.授之书而习句读者皆出于此乎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提到了“君子”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的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2017-10-12更新 | 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