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东汉 > 班固(32-92)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45 题号:4993342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勃,沛人。其先卷人也,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以吹箫给丧事。高祖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高祖击燕王臧荼,赐爵列侯,剖符世世不绝,食绛八千二百八十户。以将军从高帝击韩王信于代,为太尉,燕王卢绾反,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从高帝得相国一人,丞相二人,将军,二千各三人;别破军二,下城三,定郡五、县七十九,得丞相、大将各一人。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 勃既定燕而归,高帝已崩矣,以列侯事惠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年,高后崩。迎立代王,是为孝文皇帝。

文帝即位,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邑万户。居十余月,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厌之,则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陈丞相平卒,上复用勃为相。十余月,上曰:“前日吾召列侯就国,或颇未能行,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乃免相就国。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初,勃之益封,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勃狱辞,乃谢曰:“吏方脸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勃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安知狱吏之贵也!”勃复就国,孝文十一年曰武侯。

(摘编自《汉书·卷四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B.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C.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D.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迁” 古代指升官。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表示升官的词语还有擢、拜、除、署等。
B.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也是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C.薨,指诸侯死。古人讳言“死”以专称代替,天子死叫崩,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
D.谥,是中国古代帝王或高官死后,朝廷根据其平生功过给予的褒贬称号,如“文”“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祖先是卷人,后迁徙到沛,以编织竹器为生,常在别人家的丧事上吹箫以养家糊口。
B.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刘邦起兵反秦,入关灭秦,还定三秦,先后平定燕王、韩王等叛乱,所向披靡。
C.周勃墓木讷刚强,质朴敦厚。他不喜欢文辞,召见儒生说客时不行主宾之礼,说话直白,汉高祖据此认为可以把大事托付给他。
D.周柏位高权重,仕途顺利。他以军功受封绛侯,历任太尉、右丞相,深受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等多位皇帝的倚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日吾召列侯就国,或颇未能行,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

(2)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

【知识点】 班固(32-92)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何,沛人也。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何以丞相留收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剸属任何关中事。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关内侯鄂秋时为谒者,进曰:“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今虽无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加万世之功哉!萧何当第一,曹参次之。”上曰:“善。”于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拊循勉百姓,悉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不可复加。然君初入关,本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尚复孳孳得民和。上所谓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貣以自污?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孝惠二年,何,谥曰文终侯。

(选自《汉书·萧何传》,有删改)


【注】①剸(zhān);专擅,统领。②贳貣(shì dài):借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何以/丞相留收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
B.何以丞相留收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
C.何以丞相留收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
D.何以/丞相留收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庙号,是古代帝王去世后在太庙里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B.亭长,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置一亭,设亭长一职,掌管治安等。
C.项羽,名籍,字羽,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自立为西楚霸王。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也用来指称皇后之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能够详细地知道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分布等情况,萧何功不可没。沛公到达咸阳后,萧何首先想到的是得到秦丞相御史的图册文书档案。
B.汉王把关中事务专门交给萧何之后,萧何才着手制订法令规约建立宗宙、社稷、宫室、县邑,萧何还开始统计户籍人口,转运粮饷供给军需。
C.汉王即帝位后按照功劳进行封赏。关内侯鄂秋认为汉军与楚军对峙数年萧何保障了粮饷供给,保全了关中,功劳第一,这得到了皇上的认可。
D.皇上率军攻打黥布时,多次派使者问相国在做什么。门客劝说萧何要多买田地,低息借贷来玷污自己的名声,让皇上安心。萧何听从了他的计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2)于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2021-09-22更新 | 10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薛宣字赣君,东海郯人也。少为廷尉书佐、都船狱吏。后以大司农斗食属察廉,补不其丞。琅邪太守赵贡行县,见宣,甚说其能。察宣廉,迁乐浪都尉丞。幽州刺史举茂材,为宛句令。大将军王凤闻其能,荐宣为长安令,治果有名,以明习文法诏补御史中丞。是时,成帝初即位,宣为中丞,执法殿中,外总部刺史。宣数言政事便宜,举奏部刺史郡国二千石,所贬退称进,白黑分明,繇是知名。出为临淮太守,政教大行。会陈留郡有大贼废乱,上徙宣为陈留太守,盗贼禁止,吏民敬其威信。入守左冯翊,满岁称职为真。始高陵令杨湛、栎阳令谢游皆贪猾不逊,持郡短长,前二千石数案不能竟。及宣视事诣府谒宣设酒饭与相对接待甚备已而阴求其罪臧具得所受取宣察湛有改节敬宣之效,乃手自牒书,条其奸臧,封与湛曰:“吏民条言君如牒,或议以为疑于主守盗。冯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故密以手书相晓,欲君自图进退,可复伸眉于后。即无其事,复封还记,得为君分明之。”湛自知罪臧皆应记,而宣辞语温润,无伤害意。湛即时解印绶付吏,为记谢宣,终无怨言。宣为吏赏罚明,用法平而必行,所居皆有条教可纪,多仁恕爱利。池阳令举廉吏狱掾王立,府未及召,闻立受囚家钱。宣责让县,县案验狱掾,乃其妻独受系者钱万六千,受之再宿,狱掾实不知。掾惭恐自杀。宣闻之,移书池阳曰:“县所举廉吏狱掾王立,家私受赇,而立不知,杀身以自明,立诚廉士,甚可闵惜!其以府决曹掾书立之柩,以显其魂。府掾史素与立相知者,皆予送葬。”宣为人好威仪,进止雍容,甚可观也。性密静有思,思省吏职,求其便安。下至财用笔研,皆为设方略,利用而省费。吏民称之,郡中清静。迁为少府,共张职办。

(节选自《汉书·薛宣传》)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宣视事/诣府谒/宣设酒饭与相对/接待甚备/已而阴求其罪/臧具得所受取/
B.及宣视事/诣府/谒宣设酒饭与相对/接待甚备/已而阴求其罪臧/具得所受取/
C.及宣视事/诣府谒/宣设酒饭与相对/接待甚备/已而阴求其罪臧/具得所受取/
D.及宣视事/诣府/谒宣设酒饭与相对/接待甚备/已而阴求其罪/臧具得所受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茂材,即茂才,又称秀才,汉代举荐人才的科目,明清时考中的秀才有时也用此名。
B.中丞,汉代御史大夫下设职官,内部督查刺史,外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C.牒书,也被称作“牒”,是用竹子或者木头制成的短简,是汉代常用的书写载体。
D.共张,也称“供张”“供帐”,指供应、备办各种器物,本文是指为皇上备办所需帐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宣富有才能,为人赏识。大司农、琅邪太守、幽州刺史赏识他的才能,举荐他任职,王凤听说他的才能后还举荐他任长安令。
B.薛宣施政有方,平叛有力。他担任临淮太守时,治理当地政教大行,担任陈留太守时平息强盗,官吏百姓敬重他的威望信誉。
C.薛宣仁厚宽恕,以恩相待。在有证据的情况下,他以温和的言语和方式保全了杨湛的颜面,并且使杨湛立即主动交付了印绶。
D.薛宣性情缜密,安静有谋。上至省察官吏的职责,下至财务笔砚等事,都积极寻求便利安逸的方法,得到官吏和百姓的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宣数言政事便宜,举奏部刺史郡国二千石,所贬退称进,白黑分明,繇是知名。
②宣为吏赏罚明,用法平而必行,所居皆有条教可纪,多仁恕爱利。
5.薛宣为何将“府决曹掾”的职位写在王立的灵柩上?请简要说明。
2021-03-10更新 | 29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文言文阅读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

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

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
B.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
C.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
D.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又叫驾崩,古代专指皇帝死亡。
B.祭酒:古代祭祀时,必先推年高有德者举酒以祭。后即称年高有德者为“祭酒”。
C.神爵,是皇帝所用年号,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年号来纪年。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D.单于,是汉人对少数民族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回国后,虽然他受燕王谋反事件的牵连而被捕,但是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B.因为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所以宣帝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
C.因为卫将军张安世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也曾苏武的这两点长处,所以宣帝又让苏武做了右曹典属国。
D.苏武年老了,他的儿子以前被处死,皇帝怜悯他,就让苏武在匈奴生的儿子通国回到汉朝后做了郎官,又让苏武弟弟的儿子做了右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
(2)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
2020-01-09更新 | 8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