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欧阳修(1007-1072)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3 题号:502479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余十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陈灭,与世基入隋。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①。炀帝为晋王,与秦王俊交辟之。大业中,累至秘书郎。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王践祚,拜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   

贞观八年,进封县。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   

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②。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尝命写《列女传》于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   

卒,年八十一,诏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   

(《新唐书·虞世南传》)

【注】①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的并称。②赓和:依韵唱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
B.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
C.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
D.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的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动请求退职,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和它表意相同的词语还有致仕、致政、休致、填沟壑等。
B.子、公,都是中国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对宗室及功臣的封赐,据记载,自周代开始自高到底依次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C.宫体诗,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始于梁简文帝萧纲,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亦称“宫体”。
D.浮屠,佛教语,亦作“浮图”,分别有佛、佛教、和尚、佛塔等义项。文中的“浮屠”和“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的“浮图”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世南沉静好学。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多年,他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甚至十几天不洗脸梳头。
B.虞世南刚正守节。在隋朝任职时,虞世南因性格刚正而多年得不到升迁,但他丝毫也不改变自己的节操。
C.虞世南很有谋策。面对山崩、水灾的情况,虞世南进言唐太宗借鉴汉文帝时的解决办法来惠民稳定局面。
D.虞世南忠直诚恳。虞世南外表虽弱但内心意志坚强,议论政事坚持正确意见,连唐太宗都有感于他的诚恳态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
(2)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晙,沧州景城人,少孤,好学。擢明经第,除殿中侍御史。会朔方元帅魏元忠讨贼不利,劾奏副将韩思忠败,律当诛。晙以思忠偏裨,权不己制,且其人勇智可惜,不宜独诛,固争,得释。景龙末,授桂州都督。州有兵,旧常仰饷衡、永。晙始筑罗郭,罢戍卒;埭江,开屯田数千顷,以息转漕,百姓赖之。后求归,州人诣阙留。有诏:桂往罹寇暴,户口雕瘠,宜即留,以须政成。在桂逾期年,人丐刻石颂德。开元二年,吐蕃以精甲十万寇临洮,次大来谷。晙率所部二千与临洮军合,料奇兵七百,易胡服,夜袭。去贼五里,令曰:前是寇,士大呼,鼓角应之。贼惊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万计俄而薛讷至武阶距大来二十里贼阵两军间晙往迎讷夜使壮士衔枚鏖突虏骇引去追至洮水,败之,俘获如积。明年,突厥默啜为拔曳固所杀,其下多降,分置河曲。虏叛,乃敕晙将并州兵济河以讨。晙间行,卷甲舍幕趋山谷,夜遇雪,恐失期,誓于神曰:晙事君不以忠,不讨有罪,天所殛者,当自蒙罚,士众无罪。心诚忠,则止雪反风,以奖成功。俄而和霁。时叛胡分二道走,晙自东道追及之,获级三千。仆固都督勺磨等散保受降城之鄙,潜引突厥内扰,晙密言上,尽诱而诛之。为朔方军大总管。九年,兰池胡康待宾据长泉反,陷六州,诏郭知运与晙讨平之。卒,谥曰忠烈。晙气貌伟特,时谓为熊虎相。感慕节义,有古人风。其操下肃壹,吏人畏爱。始,二张之诬魏元忠,晙独上疏申治。宋瞡曰:魏公全矣,子再触逆鳞,其殆乎! 晙曰:魏公以忠获罪,苟得辨,虽死弗悔。

(摘编自《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惊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万计/俄而薛讷至武阶/距大来二十里/贼阵两军间/晙往迎讷/夜使壮士衔枚鏖突/虏骇引去/
B.贼惊/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万计/俄而薛讷至武阶/距大来二十里/贼阵两军间/晙往迎/讷夜使壮士衔枚鏖突/虏骇引去/
C.贼惊/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万计/俄而薛讷至武阶/距大来二十里/贼阵两军间/晙往迎讷/夜使壮士衔枚鏖突/虏骇引去/
D.贼惊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万计/俄而薛讷至武阶/距大来二十里/贼阵两军间/晙往迎/讷夜使壮士衔枚鏖突/虏骇引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都督,中国古代的军事首长的官名。兴于三国时期,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
C.吐蕃,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延续两百多年。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
D.鼓角,指战鼓和号角的总称,是古代军队为了在战争中鼓舞士气而制作的吹擂之物。如杜甫诗句“五更鼓角声悲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晙禀性正直,敢于直谏。在二张诬陷魏元忠时,他不顾劝告,为其申诉冤屈。宋璟担心他因此获罪,他表示只要元忠的事情辨明,虽死无憾。
B.王晙文武兼备,屡建奇功。他从小好学,依靠精通明经考中了进士;而在从政生涯中,他经常带兵打仗,多次打败来犯的突厥军队和吐蕃军队。
C.王晙善于治理,颇有政绩。他担任桂州都督时,修筑城郭,撤去驻军,兴修水利,开垦屯田,使百姓丰衣足食,后来百姓刻石立碑歌颂其功德。
D.王晙讨叛顺利,如有神助。渡河平定叛乱时,他抄小路进军,不料夜遇暴风雪,他怕误期就向神灵祷告,请求雪停止、风转向,结果如其所愿。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晙率所部二千与临洮军合,料奇兵七百,易胡服,夜袭。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王晙为什么坚决反对处死韩思忠?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2021-11-23更新 | 3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节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


注:①矧shĕn:何况,况且。②剑:挟在胁下,这里指抱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知汝父能养也             及其所既倦
B.指而叹曰                       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也
C.今有余                           母立于兹
D.使其言                           他植者则不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尝夜治官书
A.是以区区不能废B.小鸟来啄食
C.眄庭柯以D.其肤以验其生枯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B.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C.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D.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穷的“穷”指“贫穷”,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意思相同。
B.始归的“归”指“女子出嫁”,与《归去来兮辞》中的“归”意思不同。
C.死狱的“狱”指“案件”,与《曹刿论战》中 “小大之狱”的“狱”意思相同。
D.矜饰的“矜”指“夸耀”,与《陈情表》中“犹蒙矜育”的“矜”意思不同。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的父亲为官廉洁又喜欢救济别人,所以在去世后并没有留下什么可赖以生存的家财。但欧阳修的母亲守节自誓、衣食自力,将欧阳修抚养成人。
B.欧阳修的父亲每到岁末祭祀或面对酒水美食的时候,想要赡养母亲而母亲已不在,他总会哭泣。欧阳修的母亲由此知道他父亲能侍奉父母。
C.欧阳修的父亲觉得如果不为死囚求生路,死去的人就有遗憾了。此时欧阳修由奶妈抱着在旁边,父亲就将这番话说给他听。
D.欧阳修的母亲对于平日里父亲教育子弟的话听的很熟,记得很详细,觉得父亲这样做是发自内心,要欧阳修用父亲的话勉励自己。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2)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7.欧阳修母亲说:“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母亲对父亲有怎样的了解?请简要概述。
2023-08-26更新 | 5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磨至于是而后上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其丧,辍视朝一日,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天下之疑                 释:消除
B.由是宰相意                 忤:违背
C.永和遣人以利动公       阴:暗中
D.天子愍然,其丧          临:临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       利乘便,宰割天下
B.边兵新败好水                    寄蜉蝣天地
C.不宜小故置之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D.贵显不忘俭约                    生,何面目以归汉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磨/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B.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磨/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C.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磨/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D.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磨/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公讳,与“私讳”相对,意谓避君王之讳。
B.夷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
C.三司,唐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
D.赠,古代皇帝为在职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称号。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       
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       ②不宜以小故置之       ③尤不可深责主将
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                 ⑤公执以为不可          ⑥公为之亦自若也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尧臣仗义执言。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而被贬官,王尧臣为其申辩,认为不应因小小的缘故弃之不用。
B.王尧臣见解独到。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建议,后得到印证。
C.王尧臣为官清正。宦官张永和为借公家之名收取百姓房钱,谋求私利,派人贿赂王尧臣,被王尧臣执意拒绝。
D.王尧臣忠心为国。临终前,他口授弟弟写下了最后奏章,建议皇上要以宗庙为重,心怀皇嗣未立的忧虑,这令皇上颇为感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
(2)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
2023-05-03更新 | 9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