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晋 > 陈寿(233-297)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62 题号:506439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钟繇字元常,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繇说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傕、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傕、祀,益虚心。后傕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备遣子人侍。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

其后匈奴单于作乱平阳,繇帅诸军围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众甚盛。诸将议欲释之去,繇曰:“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纵吾欲归,其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败也。且援刚愎好胜,必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张既说马腾会击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援,降单于。语在《既传》。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

文帝即王位,复为大理。及践阼,改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难继矣!”太和四年,繇,帝素服临悼,谥曰成侯。子毓嗣。少子会,别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
B.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
C.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
D.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在明朝、清朝也变成对举人的雅称。
B.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因此有了“崩”“薨”“不禄”“卒”“死”来表示“人死”的意思,根据《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关右,古代地区名。古人以东为右,亦称“关东”。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王粲《从军》诗:“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相公征关右。”“关右”指的就是函谷关以东。
D.魏太傅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钟繇与王羲之并成为“钟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氏父子对钟繇的政治、军事才能很欣赏,魏文帝称他为“一代伟人”,虽不免过誉,而在曹魏时期颇受尊重是不争的事实。
B.李傕、郭汜等人作乱,钟繇和尚书郎韩斌共同商量谋划,使得被挟持的汉献帝得以逃出长安,这是钟繇尽心尽力的结果。
C.钟繇围攻匈奴单于,受到增援的郭援的军队的威胁。诸将劝其退兵,但他力排众议,巧妙安排,终于大败敌军。
D.钟繇未归附曹操前,就暗中与曹操有交情,劝李傕、郭汜等人为曹操的使者放行,不要拒绝曹操的诚意。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
(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知识点】 陈寿(233-297)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初为县吏,后仕郡。后避乱江东,徙会稽。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征仪。到见亲任,专典机密,拜骑都尉。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其计,劝权听之。从讨羽,拜忠义校尉。仪陈谢,权令曰:“孤虽非赵简子,卿安得不自屈为周舍邪?”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为非材,固辞不受。黄武中,遣仪皖就将军刘卲,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入阙省尚书事。

大驾东迁,太子登留镇武昌,使仪辅太子。太子敬之,事先咨询,然后施行。后从太子还建业,复拜侍中。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顾以闻知当有本末。”据实答问,辞不倾移。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蜀相诸葛亮卒,权垂心西州,遣仪使蜀申固盟好。奉使称意,后拜尚书仆射。仪以本职领鲁王傅。为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才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宅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其知信如此。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权闻之,仪舍,求视蔬饭,亲尝之,对之叹息,即增俸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权尝责仪不言事,无所是非,仪对曰:“圣主在上,臣下守职,惧于不,实不敢以愚管之言,上干天听。”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权叹曰:“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及寝疾,遗令素棺,敛以时服,务从省约,年八十一卒。   

(取材于《三国志·吴书》)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计                    善:认为好
B.收嘉                    系:拘禁
C.权闻之,仪舍          幸:皇帝到某处
D.惧于不                    称:赞许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遣仪皖就将军刘卲                  公杀固当
B.群臣之屏息                              然其侠益甚
C.知信如此                              居邑屋至不
D.权尝责仪不言事                       水则资车,待乏也
3.下列句中括号内补充的文字,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吕蒙图袭关羽,权以(此)问仪
B.太子登留镇武昌,(权)使仪辅太子
C.奉使称(蜀)意,后拜尚书仆射
D.为傅尽忠,动辄规谏(鲁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仪受孙权征召任官,很得孙权信任,在击关羽、破曹休等战事上立了功。
B.众官员都因畏惧吕壹而不敢说话,只有是仪在孙权严厉追问时仍据实答问,使遭诬告的刁嘉免罪。
C.是仪身为高官,屋舍仅能容身,衣食极俭朴,受到孙权的叹赏。
D.是仪为官数十年,奉公守法,吕壹逐个地告发朝廷官员的罪过,唯独没有找出是仪的过失。
5.把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仪自以为非材,固辞不受。
6.联系全文,概括说明是仪的特点。至少说明两个特点,并结合文本进行具体阐述。
2018-11-27更新 | 4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肃字子雍。年十八,从宋忠读《太玄》,而更为之解。黄初中,为散骑黄门侍郎。太和四年,大司马曹真征蜀,肃上疏曰:“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于是遂罢。

帝尝问曰:“汉桓帝时,白马令李云上书言:‘帝者,谛也。是帝欲不谛。’当何得不死?”肃对曰:“但为言失逆顺之节。原其本意,皆欲尽心,念存补国。且帝者之威,过于雷霆,杀一匹夫,无异蝼蚁。宽而宥之,可以示容受切言,广德宇于天下。故臣以为杀之未必为是也。”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

正始元年,出为广平太守。公事征还,拜议郎。时大将军曹爽专权,任用何晏、邓飏等。肃论及时政,正色曰:“此辈即弘恭、石显之属,复称说邪!”爽闻之,戒何晏等曰:“当共慎之!公卿已比诸君前世恶人矣。”时有二鱼长尺,集于武库之屋,有司以为吉祥。肃曰:“鱼生于渊而亢于屋,介鳞之物失其所也。边将其殆有弃甲之变乎?”其后果有东关之败。嘉平六年,白气经天,大将军司马景王问肃其故,肃答曰:“此蚩尤之旗也,东南其有乱乎?君若修己以安百姓,则天下乐安者归德,唱乱者先亡矣。”明年春,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景王谓肃曰:“安国宁主,其术焉在?”肃曰:“昔关羽率荆州之众,降于禁于汉滨,遂有北向争天下之志。后孙权袭取其将士家属,羽士众一旦瓦解。今淮南将士父母妻子皆在内州,但急往御卫,使不得前,必有关羽土崩之势矣。”景王与之,遂破俭、钦。甘露元年薨,追赠卫将军,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注】①宋忠:东汉末年大儒。②弘恭、石显:西汉奸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
B.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
C.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
D.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和四年” 中“太和”是年号。文中的“黄初”“ 正始”都是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纪年法之一。
B.“出为广平太守” 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而“拜议郎”的 “拜”表示授予官职。
C.《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三国志》也是纪传体史书。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是我国古代史书的常见体例。
D.追赠,指加封死者官职、勋位或称号;而“谥号”是古时帝王死后,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肃主张为政者修德以治国。他认为,对谋反的淮南将士的亲属应施以恩德,派军队守护。
B.王肃不随意附和皇帝的心意。皇帝认为李云应该被处死,但王肃认为李云忠心进谏,不宜被杀;针对汉武帝和司马迁谁是谁非的问题,王肃也持有和皇帝不同的观点。
C.王肃为人正直,令奸臣畏惧。曹爽专权,任用何晏等人,王肃谈及时政,认为何晏等人就是弘恭、石显那一类的奸臣,这使曹爽告诫何晏等人要小心谨慎。
D.王肃常有不同于他人的见解,且敢于直言。曹真征讨蜀国时,王肃认为粮草难以为继,不宜征讨;鱼出现在武库的屋顶上,王肃认为是边将有弃甲之变的凶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
(2)君若修己以安百姓,则天下乐安者归德,唱乱者先亡矣。
2017-11-11更新 | 21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兄笃,于乡里合部曲数百人。笃卒,荆州牧刘表令峻摄其众。表卒,峻率众归先主,先主以峻为中郎将。先主自葭萌南还袭刘璋,留峻守葭萌城。张鲁遣将杨帛诱峻,求共守城,峻曰:“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帛乃退去。后璋将扶禁、向存等帅万余人由阆水上,攻围峻,且一年,不能下。峻城中兵才数百人,伺其怠隙,选精锐出击,大破之,即斩存首。先主定蜀,嘉峻之功,乃分广汉为梓潼郡,以峻为梓潼太守、裨将军。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子弋,字绍先,先主末年为太子舍人。后主践阼,谒者。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请为记室,使与子乔共周旋游处。亮卒,为黄门侍郎。后主立太子璿,以弋为中庶子,璿好骑射,出入无度,弋援引古义,尽言规谏,甚得切磋之体。时永昌郡夷獠恃险不宾,数为寇害,乃以弋领永昌太守,率偏军讨之。遂斩其豪帅,破坏邑落,郡界宁静。迁监军翊军将军,领建宁太守,还统南郡事。景耀六年,进号安南将军。是岁,蜀并于魏。弋与巴东领军襄阳罗宪各保全一方,举以内附,咸因仍前任,宠待有加。《汉晋春秋》曰:霍弋闻魏军来,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及成都不守,弋素服号哭,大临三日。诸将咸劝宜速降,弋曰:“今道路隔塞,未详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苟也。若主上与魏和,见遇以礼,则保境而降,不晚也。若万一危辱,吾将以死拒之,何论迟速邪!”得后主东迁之问,始率六郡将守上表曰:“臣闻人生于三,事之如一,惟难所在,则致其命。今臣国败主附,守死无所,是以委质,不敢有贰。”晋文王善之,又拜南中都督,委以本任。后遣将兵救援吕兴,平交趾、日南、九真三郡,功封列侯,进号崇赏焉。

(选自《三国志蜀书霍峻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B.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C.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D.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酹:指将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立誓。文中和苏轼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的“酹”,都有用酒祭奠之意。
B.素服:白色的衣服。既指日常穿的便服,如清代王韬《淞滨琐话•李延庚》“两妇年皆四十许,淡妆素服,丰韵幽嫺”;又多指居丧或遭遇凶事时所穿的,文中取的是这个语义。
C.除:任命,授职。“除谒者”中的“除”即“授官”之义。古文还有许多表示官职升贬的词语,如“陟”和“擢”表升官,“谪”和“判”表贬官。
D.“后主”指末代君主。此词始见于《三国志》,陈寿称刘备为“先主”,刘禅为“后主”。后来的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因此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峻顺应时势,投靠明主。他一开始跟随刘表,接管哥哥的队伍后,他率众投奔了刘备,并对其非常忠心。
B.霍峻能力突出,以弱胜强。面对刘璋万人部队为期将近一年的围攻,霍峻抓住其懈怠的时机,一举攻破对方。
C.霍弋忠于职守,处事得体。面对后主刘禅无节制的爱好,霍弋列举许多古代的例子,言辞激烈,效果很好。
D.霍弋忠心耿耿,追随后主。成都失守后,在不知后主安危的情况下,他不急于投降,听到后主投降,才上表请降。
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永昌郡夷獠恃险不宾,数为寇害,乃以弋领永昌太守,率偏军讨之。
(2)今臣国败主附,守死无所,是以委质,不敢有贰。
2017-10-13更新 | 12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