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5 题号:554578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温公行状

公讳光,字君实。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未上,丁太夫人忧。未,丁天章公忧。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籍请公视。公为画策:“宜因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虏矣。募民有能耕闲田者,复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

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

则以书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由是天下服公先知。

公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然神宗知公最深。公思有以报之,常摘孟子之言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谓吾君不能谓之贼。”故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

(选自《苏轼文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籍请公                                按:巡视
B.,丁天章公忧                      除:巡视
C.乞独坐其事,不                      报:回复
D.则以书安石,三往反               喻:告知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即殿试及第者。
B.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官员必须停职守丧。
C.巡狩:天子巡行视察诸侯所守的疆土,“巡视”“视察”之义。
D.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3.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复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
②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
4.司马光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请依据文意简要概括。
【知识点】 苏轼(1037-1101)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问客曰:“何为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赋诗,固一世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取材于苏轼的《赤壁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                              属:嘱咐
B.纵一苇之所                       如:往
C.山川相                              缪:围绕
D.横赋诗                              槊:长矛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扣舷歌之     正襟危坐问客曰
B.其声呜呜     何为其
C.固一世雄也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
D.而又何羡       相与枕藉舟中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多么悠远啊我的情怀,眺望着美人啊,她却在天的另一方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正当他攻破荆州,顺着长江而下,到了江陵
C.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只能把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中
D.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
4.用斜线(/)给选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阅读选文的第三段,用文中语句,将下面一段分析文字补充完整。
“客”由眼前所见联想到历史英雄,他们尚且如此渺小,何况“①______,②______”的常人。进而,“客”以“③______,④______”形象地表达出生命短促、个人渺小的感慨。
2024-02-15更新 | 10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C.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D.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全部循环一次为60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纪日,每月初一为晦,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都是星宿名,即“斗宿”和“牛宿”,均为二十八星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D.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合称,泛指首尾衔接的船只。槊,中国古代的一种兵器,即长矛。匏樽,用葫芦做的酒器。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这段文字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B.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一曲洞箫,凄切婉转,隐喻了客人怅惘、失意的胸怀,也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C.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从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面。
D.在第四段中,作者为客人指出了一条通向快乐的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这段文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以苏轼的豁达衬托客人的悲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023-08-08更新 | 14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梁贾说

苏轼

①梁民有贾于南者,七年而后返。杏实、海藻,呼吸山川之秀,饮泉之香,食土之洁,泠泠风气,如在其左右。朔易弦化,磨去风瘤,望之蝤蛴然,盖项领也。

②倦游以归,顾视形影,日有德色。倘佯旧都,踌躇乎四邻,意都之人与邻之人,十九莫己若也。入其闺,登其堂,视其妻,反惊以走:“是何怪耶?”妻劳之,则曰:“何关于汝!”馈之浆,则愤不饮。举案而饲之,则愤不食。与之语,则向墙而欷歔。披巾栉而视之,则唾而不。谓其妻曰:“若何足以当我,亟去之!”妻而怍,仰而叹,曰:“闻之居富贵者,不糟糠;有姬姜者,不弃憔悴。子以无瘿归,我以有瘿逐。呜呼,瘿邪,非妾妇之罪也!”妻竟出。于是,贾归家三年,乡之人憎其行,不与婚。而土地风气,蒸变其毛脉,啜菽饮水,动摇其肌肤,前之丑稍稍复故。于是还其室,敬相待如初。

③君子谓是行也,知贾之薄于礼义多矣。

④居士曰:贫易主,贵易交,不常其所守,何独梁贾哉!

1.解释加点字:
(1)杏实、海藻( ) (2)则唾而不( )
(3)闻之居富贵者,不糟糠( ) (4)前之丑稍稍复故( )
2.翻译下列句子:
(1)意都之人与邻之人,十九莫己若也
(2)若何足以当我,亟去之!
3.本文第②段划“     ”的句子刻画梁贾这一人物形象,运用了不同的描写手法,请分别分析。
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2015-02-11更新 | 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