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 《宋史》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71 题号:569308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第,补赵州司理参军。跌荡自放,不守士节,然材猛过人。

时宰相吕夷简求罢,仁宗优诏弗许。沔上书言:“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又以张士逊冠台席,士逊本乏远识,至隳国事。盖夷简不进贤为社稷远图,但引不若己者为自固之计,欲使陛下知辅相之位非己不可,冀复思己而召用也。陛下果召夷简还自大名入秉朝政于兹三年不更一事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书闻,帝不之罪,议者喜其謇切。

知庆州。元昊死,诸将欲乘其隙,大举灭之。沔曰:“乘危伐丧,非中国体。”徙秦州,时侬智高反,沔入见,帝以秦事勉之。对曰:“臣虽老,然秦州不足烦圣虑,陛下当以岭南为忧也。臣睹贼势方张,官军朝夕当有败奏。”明日,闻蒋偕死,帝谕执政曰:“南事诚如沔所料。”又迁观文殿学士、知并州。而谏官吴及、御史沈起奏沔淫纵无检,守杭及并所为不法,乃徙寿州。

诏按其迹,而使者奏:“在杭州,沔爱许明所藏郭虔晖画鹰图,明不以献。初,明父祷水仙大王庙生明,故幼名“大王儿”。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鹰,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在并州,私役使吏卒,往来青州、麟州市卖纱、绢、药物。官庭列大梃,或以暴怒击诉事者,尝剔取盗足后筋,断之。”奏至,乃徙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坐失察,皆被绌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果召夷简还/自大名人秉朝政/于兹三年/不更一事/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
B.陛下果召/夷简还/自大名入/秉朝政于兹三年/不更一事/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
C.陛下果召/夷简还自大名人/秉朝政于兹/三年不更一事/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
D.陛下果召夷简/还自大名入秉朝政/于兹三年/不更一事/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字,又称表字,旧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在本名以外另起表德行或与本名意义有关的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会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中堂,为唐、宋时中书省政事堂之简称,因宰相办公于此而成宰相之别名。今多指悬于客厅的一种书、画形式。
D.社稷,即土神和谷神,护佑农耕。古时以农为本,“本固则邦宁”,君主设坛祭祀二神,社稷遂成国家之代称。
3.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沔曾上书指斥宰相吕夷简推荐平庸之人担任宰相,导致政务被搁置荒废。奏章上报后,皇帝没有加罪于他,议论的人喜欢他的严正率直。
B.西夏国君元昊死去,将领们想利用这个机会,大举消灭元昊的国家。可是孙沔认为,在敌国举办国丧期间发动战争是不合大国风范的。
C.孙沔在杭州任职时,为拿到郭虔晖收藏的画作《鹰图》,以僭越称王的罪名逮捕了他;在并州任职期间,私下役使官吏士卒,买卖物品,从中牟利。
D.孙沔命人在公堂上摆放大棒,有时大怒就用它痛殴前来陈述事情的人,曾经对盗贼使用酷刑,弄断了盗贼的脚后筋。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宰相吕夷简求罢,仁宗优诏弗许。
(2)奏至,乃徙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坐失察,皆被绌。
【知识点】 《宋史》解读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涛,字信臣,京兆万年人。后唐天成初,举进士甲科,自晋州从事拜监察御史,迁右补阙。宋王从厚镇邺,以涛为魏博观察判官。岁余,入为起居舍人。晋天福初,张从宾以盟津叛。故齐王全义子张继祚者实党之,晋祖将其家。涛上疏曰:“全义历事累朝,颇著功效。当巢、蔡之乱,京师为墟,全义手披荆棘,再造都邑,垂五十年,洛民赖之。乞以全义之故,止罪继祚妻子。”从之。泾帅张彦泽杀记室张式,夺其妻,式家人诣阙上诉。晋祖以彦泽有军功,释其罪。涛伏阎抗疏,请置于法。晋祖召见谕之,涛植叩阶,声色俱厉,晋祖怒叱之,涛执笏如初。晋祖曰:“吾与彦泽有誓约,恕其死。”涛厉声曰:“彦泽私誓,陛下不忍食其言;范延光尝赐铁券,今复安在?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晋祖不得已召式父铎等皆拜以官罢彦泽节制先是,范延光据邺叛,晋祖赐铁券许以不死,终亦不免,故涛引之。会契丹入汴,彦泽领突骑入京城,恣行杀害。涛诣其帐,通刺谒见。彦泽曰:“舍人惧乎?”涛曰:“今日之惧,亦犹足下昔年之惧也。向使先皇听仆言,宁有今日之事。”彦泽大笑,命酒对酌,涛神气自若。宋初,拜兵部尚书。建隆二年,涛被病。有军校尹勋董浚五丈河,陈留丁壮夜溃,勋擅斩队长陈琲等十人,丁夫七十人皆杖一百,到其左耳。涛闻之,力疾草奏,请斩勋以谢百姓。家人谓涛曰:“公久病,宜自爱养,朝廷事且置之。”涛愤言曰:“人孰无死,但我为兵部尚书,坐视军校无辜杀人,乌得不奏?”太祖览奏嘉之,诏削夺勋官爵,配隶许州。涛卒,年六十四,赠右仆射。

(节选自《宋史·李涛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晋祖不得已/召式父铎等皆拜以官/罢彦泽节制/
B.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晋祖不得已/召式父铎等/皆拜/以官罢/彦泽节制/
C.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晋祖不得已/召式父铎等皆拜以官/罢彦泽节制/
D.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晋祖不得已/召式父铎等/皆拜/以官罢/彦泽节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族,封建时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有罪,整个家族、亲属被诛灭。古代法律规定,“谋反”“大逆”均连及亲族。
B.笏,也叫“朝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C.铁券,中国君主专制时代皇帝赐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允其后代享有优厚待遇及免罪的一种特别证件。
D.配隶,也作“隶配”,指将流放犯人发配至某地服役,在宋代特指官员犯罪时上级或朝廷给予的一种比较严厉的惩罚方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涛是非分明。张继祚与叛贼张从宾是同党,晋祖要将张继祚灭族。李涛上疏言其父张全义之功,劝晋祖只惩处张继祚及其妻子儿女,晋祖听从了他的建议。
B.李涛不畏强权。张彦泽杀记室张式,晋祖因与彦泽有誓约而免其罪,李涛以笏板叩击台阶,声色俱厉,即使受皇帝怒叱,仍不折不挠,最终使皇帝让步。
C.李涛视死如归。张彦泽率骑兵突人京城,大肆杀戮,李涛直闯其营账中,无所畏惧,不仅神情自若,还语出强硬,毫不避讳地直言可惜当年先皇没有杀死张彦泽。
D.李涛处事刚正。军校尹勋为惩处逃散的疏浚五丈河的丁壮,用刑过重,杀戮过多。李涛听说之后,带病起草奏疏,坚持要斩杀尹勋来向百姓谢罪,受到太祖的嘉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全义手披荆棘,再造都邑,垂五十年,洛民赖之。
(2)彦泽私誓,陛下不忍食其言;范延光尝赐铁券,今复安在?
2021-09-14更新 | 14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博通经史,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孽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杭州。西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减)

1.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日数千言          属:撰著
B.以水之再至          虞:忧虑
C.有补于国             庶:希望
D.四年杭州             知:掌管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弱冠”等说法。
C.《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它与《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合称“五经”,是儒家经典之一。
D.居士是对在家信道之人的泛称,也指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还是文人雅士的自称,如李白自称青莲居士,李清照自称易安居士。
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轼为官有法。在徐州时黄河在曹村决口,汇集于徐州城下,城墙将要被浸坏,富人争着出城避水,苏轼为安定人心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杭州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排泄湖水的枢纽。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021-03-29更新 | 5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材料一:

⑴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乃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迁光禄勋主事。

⑵复为太尉黄琼所。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⑶后牢脩诬言钩党,滂系黄门北寺狱。狱吏谓曰:“凡坐系皆祭皋陶。”滂曰:“皋陶贤者,古之直臣。知滂无罪将理之于帝如其有罪祭之何益!”众人由此亦止。狱吏将加掠考,滂以同囚多婴病,乃请先就格,遂与同郡袁忠争受楚毒。

⑷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大人割不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节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


[注释]①黄门北寺狱:东汉黄门署属下的监狱,暗指遭受党锢之祸。②龙舒君:指范滂之父范显。③李、杜:指李膺、杜密,东汉时期名臣,是党锢之祸中被迫害的清正官员的代表。

材料二: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复为太尉黄琼所(           )
(2)滂系黄门北寺狱(           )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故先举所急,其未者,方更参实(       )
A.慎重     B.确切     C.固定     D.仔细
(2)大人割不忍之恩,勿增感戚(       )
A.希望     B.思考     C.但是     D.听从
3.把第⑸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4.第(4)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知滂无罪将理之于帝如其有罪祭之何益
5.下列理解不符合材料文意的一项是(     
A.范滂清高正直,被任用为清诏使时,有问题的官吏望风而逃。
B.尚书责备范滂劾举太多是挟私报复,被他有理有节地说服了。
C.范滂被人诬陷下狱,因无罪不需要申诉,所以拒绝祭祀皋陶。
D.范滂自认为慷慨就义追陪父亲而让弟弟奉养母亲,各得其所。
6.范滂就义,范晔评价道“子伏其死而母欢其义。壮矣哉!”请结合两则材料中范滂母子与苏轼母子的两则对话,分析两位母亲的人物形象及其表达作用。
2023-01-07更新 | 8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