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47 题号:571157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张良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 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
B.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使用。“幼名,冠字”,不论男女,成年后才能取字。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帝、太宗。
D.谥号,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给予肯定或褒扬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C.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2) 良亡,间行归汉王。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课外文言文练习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 “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季孟之间持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白:“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不济此,命也夫!”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此两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蚊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乃还息乎陬乡,作为《陬操》以哀之。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 滑稽:能言善辩
B.景公孔子曰 止:劝止
C.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 穆然:沉痛的样子
D.此两人而后从政 须:必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倨傲自顺,不可以下 狷者有所不
B.季孟之间待之 博我文,约我以礼
C.丘不济此,命也夫! 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D.中国言六艺者折中夫子 子贡贤仲尼
3.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理想主义者,可惜没有人用他,齐景公虽然热情地询问孔子怎么构建政治理想等问题,但由于朝中大臣的反对,加上自己目光短浅,最后对孔子采取了“敬而不用”的态度。
B.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讲求君臣、父子之礼,并且认为管理国家最重要的是节约开支,杜绝浪费。这样的主张彻底改变了齐景公的为政思想,因此他很高兴。
C.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能够体会出作曲者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个统治四方侯的王者,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悟性很高的人。
D.当孔子听到窦鸣犊、舜华被杀的消息后,感慨万千,认为那些鸟兽对于不义的行为还知道躲避,更不要说自己了,于是决定回到老家陬乡休息。
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
天 下 君 王 至 于 贤 人 众 矣 当 时 则 荣 没 则 已 焉 孔 子 布 衣 传 十 余 世 学 者 宗 之 自 天 子 王 侯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
2020-04-15更新 | 3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日:“嗟乎, 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丛入破秦赐平爵卿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昝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镒。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仗剑亡。

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楚有可乱者, 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 ”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 ”上具告之。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 ”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

于是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牖候。平辞曰:“此非臣之功也。 ”上曰:“吾用先生谋计,战胜克敌,非功而何?”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上曰:“若子可谓不背本矣。”乃复赏魏无知。

(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
B.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
C.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
D.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有可乱者 顾:看。B.能出捐数万斤金: 诚:如果。
C.是之战也 趣:促使。D.陛下出伪游云梦 第:次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年幼时爱读书,志向远大。他希望自己将来如果能够主宰天下,也会像分祭肉一样分配得很均匀。
B.陈平足智多谋。他建议汉王采用反间计,用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使项羽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
C.陈平善于审时度势。他没有赞同将领们发兵攻打韩信的主张,而是分析当时的形势,提出正确的建议。
D.陈平为人谦恭,知恩图报。他被封侯时,没有忘记是魏无知引他入朝的,于是请求皇上赏赐了魏无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2020-09-27更新 | 3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都王险,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天子募罪人击朝鲜。其秋,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人;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讨右渠。右渠发兵距险。左将军卒正多率辽东兵先纵,败散,多还走,坐法斩。楼船将军将齐兵七千人先至王险。右渠城守,窥知楼船军少,即出城击楼船,楼船军败散走。将军杨仆失其众,遁山中十馀日,稍求收散卒,复聚。左将军击朝鲜浿水西军,未能破自前。天子为两将未有利,乃使卫山因兵威往谕右渠。右渠见使者顿首谢:“原降,恐两将诈杀臣;今见信节,请服降。”遣太子入谢,献马五千匹,及馈军粮。人众万馀,持兵,方渡浿水,使者及左将军疑其为变,谓太子已服降,宜命人毋持兵。太子亦疑使者左将军诈杀之,遂不渡浿水,复引归。左将军素侍中,幸,将燕代卒,悍,乘胜,军多骄。楼船将齐卒入海固已多败亡其先与右渠战因辱亡卒卒皆恐将心惭其围右渠常持和节左将军急击之,朝鲜大臣乃阴间使人私约降楼船,往来言,尚未肯决。左将军数与楼船期战,楼船欲急就其约,不会;左将军亦使人求间郤降下朝鲜,朝鲜不肯,心附楼船。以故两将不相能。左将军心意楼船前有失军罪,今与朝鲜私善而又不降,疑其有反计,未敢发。天子曰将率不能,前使卫山谕降右渠,右渠遣太子,山使不能剸决,与左将军计相误,卒沮约。今两将围城,又乖异,以故久不决。使济南太守公孙遂往之,有便宜得以从事。遂至,左将军曰:“朝鲜当下久矣,不下者有状。”言楼船数期不会,具以素所意告遂,曰:“今如此不取,恐为大害,非独楼船,又且与朝鲜共灭吾军。”遂亦以为然,而以节召楼船将军入左将军营计事,即命左将军麾下执捕楼船将军,并其军,以报天子。左将军已并两军,即急击朝鲜。遂定朝鲜。

(节选自《史记·朝鲜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楼船将齐卒/入海/固已多败/亡其先与右渠战/因辱亡卒/卒皆恐将/心惭/其围右/渠常持和节/
B.楼船将齐卒/入海/固已多败亡/其先与右渠战/因辱亡卒/卒皆恐/将心惭/其围右渠/常持和节/
C.楼船将齐卒/入海/固已多败亡/其先与右渠战/因辱亡卒/卒皆恐将/心惭/其围右渠/常持和节/
D.楼船将齐卒/入海/固已多败/亡其先与右渠战/因辱亡卒/卒皆恐/将心惭/其围右渠/常持和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惠,是汉惠帝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外臣,是古诸侯国的士大夫对别国君主的自称,亦可指藩属或地方官吏。
C.顿首,古时“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D.持和节,节即符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者出使时用其作为凭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朝天子下令分两路攻打朝鲜,楼船将军杨仆率五万士兵从齐地乘船渡过渤海,左将军荀彘率兵从辽东郡走出,去讨伐右渠。
B.楼船将军首先到达王险城,后来因军队士兵少而进攻失败;左将军荀彘攻击驻守浿水西边的朝鲜军队,未能从前面攻破敌军。
C.左将军心想楼船将军曾有打败仗的罪过,如今和朝鲜大臣私下交好,却不招降朝鲜,是因为楼船将军怀疑朝鲜大臣心怀阴谋。
D.左将军将他同楼船将军约定进军而楼船将军不来会师的事,以及他怀疑楼船将军谋反的想法告诉了公孙遂,公孙遂表示认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右渠城守,窥知楼船军少,即出城击楼船,楼船军败散走。
(2)今如此不取,恐为大害,非独楼船,又且与朝鲜共灭吾军。
5.天子派卫山去晓谕右渠投降,右渠同意归顺,发生了什么事导致最终没有实现?请简要说明。
2021-01-18更新 | 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