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其他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1 题号:574082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演化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

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深衣剪裁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相连接,用途最为广泛,隆重程度仅次于朝祭之服。

秦汉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西汉建元三年、元狩四年,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形制。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汉初,由于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长足提高。当时民间手工业最普遍的就是纺织业。这一时期丝绸锦绣产量极多。汉代的纺织工艺也达到很高的水平。

汉代创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使汉代人对人类生产能力持有乐观信心。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中作者说到“汉人继承了道家美学的基本思想,又舍弃了它的消极出世思想,吸取了儒家某些合理观点,注意了自然规律与人的目的的统一性,坚信广大的外部世界存在着无限丰富多样的美,人们应当积极地去发现、占有,进而享受这种美。”

(选自《中国古代服饰特点及演变》,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史料记载衣裳或由黄帝创造,而服饰演化史的源头则要追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B.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商代衣服材料已摈弃皮革,以丝麻织物为主,甚至出现了极薄的绸子。
C.夏商周时期,冠服制度建立。春秋战国之交深衣形成,秦代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汉代出现舆服制度。
D.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此后无论服饰如何发展,始终都有上衣下裳分明的样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主要论述了从商代到秦汉时期中国服饰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演变过程。
B.文章第一段通过史料、出土文物及其山顶洞人遗址中的骨针、装饰品,追溯了服饰演化史的源头。
C.文章在论证中多次提到等级差别,表明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腐败黑暗,穿衣由身份决定的观点。
D.对于中国服饰的发展,文章不仅分析了与其相关的各种因素,还指出了它的内涵和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织绣工艺得到了巨大进步,衣料不断精细丰富,促进了服装的不断完善。
B.汉代丝绸锦绣产量极多,纺织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这都与统治者的政策有密切关系。
C.因为汉代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对自身的生产能力持有乐观信心,所以他们能将自然规律与人的目的统一起来。
D.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是庶人百姓的礼服,据此当时社会等级的差别可见一斑。
【知识点】 其他当代作家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上的村庄

何永飞

①在高原,在雨季,一朵朵白云把村庄托举得很高,很高。

②坐落在山坡或山顶的村庄,常常被贴上贫穷、落后、愚昧的标签,但不管这是误解还是同情,都难以贴稳,一阵山风吹过,都将飘落山谷。

③以白云为翅膀,进入密林深处,心灵便变得特别宁静。在林间虽然没有通到骑着黄牛的牧童,没有听到悠悠的竹笛声,但翠绿的树林让人沉醉。不远处,一群白色的绵羊在啃吃青草、啃吃流云,若不是它们时不时发出“咩咩咩”的叫声,真难以辨清它们是羊还是白云。而此时,放牧的老妇或老倌,也许正舒服地坐在软软的蓑衣上,背靠一棵大树,做着一个温暖的梦。

④很多老人从出生的那刻起,就把生命完全交给了这个云上的村庄。他们把一个个节气认真播种,把生活的故事慢慢续写。当他们还没能把太阳和月亮拉在一起,他们的脊梁就弯了,可他们没有遗憾,未完成的心愿还有子孙会接着去实现。他们不担忧未来,只要太阳和月亮有一个能出来,他们就知足了。

⑤那些邪恶的词语,比如偷盗抢劫、图财、害命等,是无法攀到云端的,上去了也会立即摔下来,粉身碎骨。在村子里不属于自己的,谁也不会将其纳为己有,不会给自己的脸上抹黑。声誉,在村人的心目中,比背后或周围的高山还高,宁可一无所有,也不容许玷污自己的形象。村里养着好多可爱的小狗,狗是人们忠诚的伙伴,而不是为了护院看家。家家户户的院子里竖着竹子栅栏,但栅栏只是用来吊挂黄澄澄的南瓜和牵牛花,而不是防盗贼。

⑥村庄跟着云朵移动,云朵把村庄引向充满绚丽色彩的梦境。生长在这里的人们头顶辽阔的蓝天,脚踏坚实的土地,他们从不自大,该昂首时就昂首,该匍匐时就匍匐。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都会给村庄染上艳丽的色调,带来不同的感受。在村人看来,山花烂漫是美景,树叶凋零也是美景;天气炎热是馈赠,寒风凛冽也是一种馈赠。村人们眼里含着善良,看什么都美;胸中藏有感激,得到什么也是珍贵。村庄不需要附加华丽的伪装,一切保持着本真的面貌。

⑦村里人饭桌上的菜是自家栽种的,一般都是灶膛里的火烧着了,才跑到房子后面的园子里摘菜,芹菜、芦笋、萝卜、土豆……应有尽有。一棵白菜的味道,足以让日子过得水水润润、白白胖胖。从山涧流出的清凌凌的泉水,把身体内的毒素清洗得干干净净,从传说里飘来的白云,把灵魂涤荡得清清爽爽。村里人不是神仙,偶尔也会生病,但没有什么大病和怪病,小病小痛不用到医院治疗,一把草药,或熬成汤服下,或捣成浆敷在伤口上,没多久就恢复如初。

⑧在黄道吉日或传统节日,村里人会祭祀天地、祭祀神灵。在他们心中,所有的事物包括生命,无不是天地和神灵赐子。如果你肤浅地把无知、愚昧这样的词汇贴在他们额头上,那真正无知和愚昧的也许就是你自己。这正是他们懂得感恩、敬畏自然的体现。

⑨关于死亡的话题,我们会觉得沉重。可在白云掌心上的村庄,人们从不回避死亡。他们深深懂得,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生来他们就不忌讳死亡,也不是惧死亡,而如何死得完美才是他们看重的。他们从不做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总是清清白白、踏踏实实。当死去时他们要留一个好名声,希望自己的灵魂,能够乘着一朵白云,升入天界。罪恶会把人引入深渊。只有善良才能让自己超脱,为此,他们一辈辈乐善好施。

⑩村庄的左左右右、前前后后都挺立着一棵棵郁郁葱葱的大树。“保护树木”是祖辈的遗训,村里人不管有多大胆量,都不敢把手中的斧头挥向那一棵棵威严的大树。祖先早有预言,谁要伤及,轻则个人受到惩罚,重则全村受到株连。若有谁非要一意孤行,全村人则会对其唾之驱之。

不知从何时开始,也许是外面的诱惑太大,也许是内心那只欲望的小兽挣脱了链子,一些年轻人不顾白云的挽留,纷纷跑到花花绿绿的城市。他们走后很少回来,要么在那里娶妻生子,要么在那里像浮萍一样漂浮,有人杳无音信,甚至有人命丧他乡……白云间有时传来一声声叹息,一个人的魂不管在外面飘荡多久,终将会回到诞生的地方。

一朵朵白云把村庄托举得更高,更高。有人乘着白云升到空中,有人乘着白云降临大地。一切没有消亡,一切都在继续……

(节选自2018年10月9日《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一朵朵白云把村庄托举得很高,很高”,既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也可起到开门见山的作用。
B.文章语言流畅,句式整散兼用,有长句,有短句,变化自如,如行云流水,富于节奏,音乐感强。
C.全文思路清晰,先写自然环境的宁静优美,再写人们精神的纯洁高尚,再转入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D.文章结尾照应开头,将开头的“很高”换为“更高”,一字之改,充满深意,留给读者无尽的思索空间。
2.文章题目“云上的村庄”有哪些含义及作用?请简要赏析。
3.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有什么深刻意蕴?请简要赏析。
2019-12-23更新 | 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野姜花

刘墉

(1)童年时离家不过百米就有一条小河,我常趁母亲午睡的时候去河里抓鱼。先一手拉着河边的野姜花,一手把竹畚箕伸到水里捞。那些鱼都很小,最大的也不过三公分,藏在畚箕缝里不容易看到,我就把畚箕扣在草地上用力拍,把小鱼【甲】(A. 震/B. 振)出来,再一条条捡起带回家。

(2)小河是瑠公圳的支流,水势顺着晴雨变化,有时正捞鱼,突然水流变疾,从膝盖一下子淹到腰,幸亏身边有【乙】(A. 坚固/B. 强韧)的野姜花,我只要抓紧她们的茎叶就能平安。据说曾有人在台风时落水顺流而下,也是靠着抓住岸边的野姜花,捡回一命。

(3)我常顺便采些姜花带回家,先把一块大石头上的坑洞加满水,再把小鱼放下去,用姜花点缀在四周。小鱼过不了两个小时就一条条肚子翻白,被我扔进水沟。手上洗不掉的腥味全靠姜花的馨香掩盖,才不被妈妈发现。

(4)跟父亲去新店溪边钓鱼,满山遍野的姜花,大概因为土壤肥沃,那里的姜花长得特别高壮,叶子薄薄宽宽又长长的,逆光看一片翠绿。风吹来,呼噜呼噜加上摩挲的音响,还有一股幽香。

(5)她们整株都是香的,叶子带着生姜的香味,可以包粽子;块根与食用的生姜看起来一模一样,据说能做糕饼。至于那白色,有点像蝴蝶的花瓣,既可以入菜,也可以泡荼

(6)野姜花的香味很淡很幽,不像“含笑”那样馥郁,也没晚香玉的浓重,倒有着梅花的幽。花少的时候似有似无,花多的时候也不令人【丙】(A. 昏醉/B. 沉醉)。一直到今天,还有六七岁时睡在父亲怀里,在溪边钓鱼的记忆。虽然闭着眼睛,睡着了,父亲怀抱的温度、姜花的阵阵幽香,和细细的沙沙的一波波溪水,都进入我的梦中。

(7)还有个记忆。父亲的钓友常用姜花叶片把鱼串起来,只见他们抓住姜花叶子逆方向扯。就能从茎上扯下一长条,再用那长条当绳子穿过鱼鳃,大概因为我感觉很残酷,所以印象深刻。

(8)所幸父亲钓到鱼,不是放到鱼篓就是先装进鱼网,再用块大石头压在浅水里,这样可以让鱼活着保鲜。记得有一回我好奇,走到溪边看,提起鱼网的一角,两条鱼不知怎么就溜不见了。我很紧张,觉得闯了大祸,怯生生地跟父亲说。他居然一笑:“跑了没关系!再钓嘛!”

(9)他这句话,我记一生

(10)父亲死后,我再没去过新店溪边钓鱼,也在不久之后搬离童年的那个家,只有在郊游的时候偶尔看见野姜花。但只要我去花市见有姜花,一定会买一把。可惜的是大概为了运输方便,花市的姜花都把长长的花茎剪掉,只剩很少的叶子。

(11)到美国之后,就更没机会见到野姜花了。只记得有一次去佛罗里达的迪士尼世界,在“动物王国”的水边见过一次。原以为这辈子跟姜花的缘分结束了,没想到。这两年我又拥有了姜花。

(12)那是因为我繁殖了许多君子兰,自己养不了,就拿去送给华埠的花店,没隔多久。花店老板【丁】(A. 居然/B. 忽然)抬来三盆花送我。一盆白兰花,一盆桂花,还有一盆姜花。

(13)我把姜花放在大花盆里,加上腐殖土,又模拟水边环境,在花盆下加个总是注满水的托盘,再把花放在向阳的南窗。虽然不及童年水湄的茂盛,我的姜花也能长到一百六十公分以上。而且就算冬天外面下雪,它们仍然常在屋里盛放。

(14)前年夏天姜花盛开,我在绢本上以工笔画了一幅野姜花。花用青墨勾勒,再在绢的正反面以“胡粉”和淡淡的黄绿表现花瓣。叶子很多,但我不用墨,也不勾轮廓.完全以不同的水绿表现层次。叶子的尖端和叶鞘,加了一点赭石色,形容焦黄的细节。因为在完美里加一点残破,更真实。

(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为【甲】【乙】【丙】【丁】四处分别选择恰当的词语。
【甲】_________【乙】_________【丙】_________【丁】_________
2.概括下面两组语句的内容,回答问题。
第一组:
野姜花的香味很淡很幽
叶子薄薄宽宽又长长的
我的姜花也能长到一百六十公分以上
第二组:
我只要抓紧她们的茎叶就能平安
既可以入菜,也可以泡茶
父亲的钓友常用姜花叶片把鱼串起来
第一组写的都是野姜花的_________(填1个词语)
第二组写的都是野姜花的_________(填1个词语)
3.文章第(9)段说:“他这句话,我记一生。”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作者与野姜花缘分匪浅。纵观全文,请分条概括作者与野姜花“缘分”的表现。
2018-02-11更新 | 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麟角峥嵘数脊兽

中国传统高等级木构建筑的屋脊上多装饰有“脊兽”,它的应用使得建筑屋脊轮廓富于变化,尤其是大型建筑上脊兽的应用,更使得屋脊造型繁简有度,颇具清人邓石如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构图之美。除却装饰,脊兽还有稳固瓦件的作用。其他钉帽一类的瓦饰虽不在脊上,却与瓦钉配合固定檐口端头,具有与脊兽类似的作用。

脊兽的起源约在东周,这是瓦件逐渐普遍应用的时代。已发现最早使用瓦饰的实例,见于秦雍城遗址出土、可追溯至春秋晚期的陶质建筑构件中。形式有鸟形、三瓣花形、屋形瓦钉钉帽,也有正着脊端与后世鹅尾位置相当的羊角形构件,甚至还有人形瓦饰。这类瓦件皆为捏塑,手工造型感强烈,不似后世的模制风格,说明尚未大规模生产,正处于初创阶段。

除秦以外,东方列国也有各具特色的瓦饰,如河北灵寿中山国遗址出土的檐头筒瓦上装有叶片形并开半圆孔的巨大瓦钉钉帽等,显然是源自独立发展的瓦饰体系。

东汉时期,大量陶楼涌现,为认知当时脊兽的面貌提供了较为直接的信息。南北朝数百年间,制瓦技术大大提升,瓦饰的生产也普遍趋向于批量模制。东汉陶楼上已出现一种装饰于脊端、上下三瓦当叠起的瓦饰,其最初可能为三件独立的脊头筒瓦叠砌而成,形成风尚后,逐渐出现整体制作的做法。

纵观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脊饰造型题材,大致可归为鸟形、兽形、叶片形三类。其工艺从捏制到局部模制、再到整体模制,具体形象细节则缺少统一制度规范,可发挥空间大,呈现出物象杂陈的面貌。

隋唐时期的脊兽继承了南北朝的特点,出土实物中仍以兽面脊头瓦数量最巨,两京诸宫殿皆有发现。

唐代除有大量兽面脊头瓦发现以外,尚未见脊头瓦前端的“仙人走兽”实物。然而敦煌莫高窟中自初唐开始,就有若干建筑壁画表现出角脊下端以筒瓦上翘叠落、每片筒瓦端头置瓦当的做法,形成锯齿形构造,颇似明清建筑上“仙人走兽”的发端,只不过还未出现兽形。

莫高窟晚唐五代寺院建筑类壁画中,还普遍出现了在建筑正脊、角脊、前檐瓦面上设置陶制或金属制火焰宝珠以为装饰的做法,使建筑整体更为华丽精致,同时起到瓦钉的作用,这也是东汉明器与九原岗北朝壁画中叶片形钉帽的造型延续。

北宋后期,“仙人走兽”的面貌已与明清时比较趋近,这应当是经历了较长时间演进后制度化的结果。

两宋绘画中的亭台殿阁上,皆形象地描绘了包括各类走兽在内的脊饰。

经历了北宋时期定型和金元时期的发展,脊兽的使用到明清时更趋制度化,造型上也发生了新的改变,既不似魏晋南北朝模印的质朴风格,也不似唐宋堆塑的夸张风格,而是呈现出高度程序化的特点。其制作趋近于在方整的空心砖上加以雕饰,大型吻兽则用数块空心琉璃砖拼合,体块感十足。类型方位虽大致继承了前代,但对宋式脊饰中浓郁的民间性加以调整,追求庄严整肃,以见“威仪”。明清是古代集权制度加强的时代,这在微观的建筑装饰上也体现出来。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脊兽是常出现在传统高等级木构建筑中屋脊上的一种装饰,能使屋脊轮廓富于变化、造型繁简有度,并呈现出屋脊的构图美。
B.考古发现,至少在春秋晚期,我国传统木构建筑已经开始使用瓦饰,其样式有鸟形、三瓣花形、屋形、羊角形、人形等。
C.脊兽约起源于东周,捏塑的方式表明此时还未大规模生产,能使用这种脊兽的多是中国传统里的高等级的大型的木构建筑。
D.秦雍城遗址出土的陶制建筑构件和中山国遗址出土的檐头筒瓦等考古发现都能够说明脊兽来源于独立发展的瓦饰体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传统的木构建筑中,能够起到固定瓦件的作用的除了脊兽外,还有能够与瓦钉配合固定檐口端头的钉帽一类的瓦饰。
B.先秦到南北朝的脊饰样式少、工艺变化大、具体形象细节缺少统一制度规范等原因使得脊兽制作和使用发挥空间很大。
C.“仙人走兽”是脊饰的一种,经历较长时间的演进后逐渐制度化,在北宋后期已相对定型,样式与明清比较趋近。
D.脊兽在北宋时期定型、在金元时期得到发展,在明清时期更趋于制度化,并且造型的风格在明清时也呈现高度程序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瓦技术在南北朝得到长足发展,瓦饰生产逐渐由捏塑转变为模制,随之也由此前的单独制作逐渐形成了整体制作。
B.莫高窟晚唐五代寺院建筑类壁画的绘制技艺,能证明我国一些古建筑沿用叶片形钉帽造型以火焰宝珠装饰固定瓦件。
C.瓦当是传统木构建筑上只放置在脊兽前端的一种瓦饰,比如在东汉陶楼上就有装饰于脊端、上下三个叠在一起的瓦当。
D.皇家建筑、寺庙建筑在脊兽方面改变了宋式浓郁的民间性,追求庄严整肃、显示皇家威仪,体现出明清时集权制的加强。
2017-06-02更新 | 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