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2 题号:58995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拖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豁。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 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 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 ①子瞻:即苏轼。②乱流:横渡江湖。③一旦:一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息                                  极:穷尽
B.子瞻策载酒                           杖:拐杖
C.然将西山                           适:到,往
D.睥睨终日                           睥睨:斜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亭成西山之胜始具                鼓作气,再
B.不可加斤斧                              故荆轲逐秦王
C.旁古木数十                              还也
D.怅然                                   夫晋,何厌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无一字具体描写九曲亭,重在描写苏轼游览武昌诸山之乐。
B.第二段叙述重建九曲亭的经过,强调了苏轼纵情山水的旷达情怀
C.第三段作者追忆少年时随苏轼游山玩水的情景,称赞苏轼的达观。
D.文章以重建九曲亭和赞美“适意为悦”为线索,而以前者为主主线。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曰君子大居正,又曰王者大一统。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尧、舜之相传,三代之相代或以至公或以大义皆得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是以君子不论也,其帝王之理而始终之分明故也。及后世之乱,僭伪兴而盗窃作,由是有居其正而不能合天下于一者,周平王之有吴、徐是也;有合天下于一而不得居其正者,前世谓秦为闰是也。由是正统之论兴焉。

自汉而下,至于西晋,又推而下之,为宋、齐、梁、陈。自唐而上,至于后魏,又推而上之,则为夷狄。其帝王之理舛而始终之际不明,由是学者疑焉,而是非又多不公。自周之亡迄于显德,实千有二百一十六年之间,或理或乱,或取或传,或分或合,其理不能一概。大抵其可疑之际有三:周、秦之际也,东晋、后魏之际也,五代之际也。秦亲得周而一天下,其迹无异禹、汤,而论者黜之,其可疑者一也。以东晋承西晋则无终,以隋承后魏则无始,其可疑者二也。五代之所以得国者异,然同归于贼乱也,而前世议者独以梁为伪,其可疑者三也。夫论者何?为疑者设也。尧、舜、三代之始终,较然著乎万世而不疑,固不待论而明也。后世之有天下者,帝王之理或舛而始终之际不明,则不可以不疑。故曰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也。

(节选自欧阳修《正统论》)

材料二:

不幸有天子之实,而无其位;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德。是二人者立于天下,天下何正何一,而正统之论决矣。正统之为言,犹曰有天下云尔。人之得此名,而又有此实也,夫何议?

天下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圣人于此不得已焉,而不以实伤名。而名卒不能伤实,故名轻而实重。不以实伤名,故天下不争;名轻而实重,故天下于实。

(节选自苏轼《正统论》)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三代A之相代B或以C至公D或以E大义F皆得G天下H之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具备的意思,和成语“相得益彰”“怡然自得”中的“得”意思均相同。
B.夷狄,中国古代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夷狄”常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C.虽,虽然的意思,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中的“虽”意思不同。
D.趋,趋向的意思,与苏洵《六国论》中“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的“趋”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认为,从周朝灭亡到显德年间的多个政权是否符合正统,可以一概而论,大抵存有三处疑问。
B.欧阳修分别对“正”和“统”进行了解说,认为匡正天下那些不正当的是“正”,统一天下还没有统一的是“统”。
C.欧苏二人都认为,正统之论的产生完全是为了解决后世统治者继承帝位时出现的不正与不一的问题。
D.欧阳修认为,秦朝直接传承周的政权,统一天下,其行为和大禹、商汤没有区别,评论的人不应该贬黜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合天下于一而不得居其正者,前世谓秦为闰是也。
(2)天下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圣人于此不得已焉,而不以实伤名。
5.欧阳修和苏轼评判一个政权是正统的依据分别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27更新 | 39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摘选自苏轼《赤壁赋》)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
A.苏子愀然                  愀然:心情复杂的样子
B.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C.举匏樽以相            属:嘱托
D.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适合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托遗响悲风
B.今安在哉                           侣鱼虾友麋鹿
C.此非曹孟德诗乎                 固一世雄也
D.相与枕藉舟中                    浩浩如冯虚御风
3.下列对这两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的第二段文字中讲了万物都有变与不变的两面,但重点放在“变”上。
B.“水与月”一方面是拾取眼前景物,另一方面也是分别承了“客”的“羡长江之无穷”和“抱明月而长终”而来。
C.“且夫”以下几句看似有宿命论和及时行乐的思想,其实是写出了对待功名富贵、得失荣辱的态度,所以反映的精神境界并不庸俗低级。
D.主客问答,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4.请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022-02-17更新 | 17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虚御风(乘)
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正襟坐(身体斜着坐)
C.酒临江(洒)                           渺沧海之一(米)
D.而莫消长也(终究)               洗盏酌(交换)
2.下列句子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通常指阴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古人将黄道附近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023-07-12更新 | 1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