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其他北宋作家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3 题号:590319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忆少年

曹组

年时酒伴,年时去处,年时春色。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

念过眼光阴难再得。想前欢,尽成陈迹。登临恨无语,把阑干暗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伤春词,实际抒发的是念旧怀人之情——旧地重游,景色如昔,可是往日的酒伴不能一同游宴了。抚今追昔,于是引起了对同游者的怀思。字里行间传达出无限深情。
B.起首三句追忆往日的一次游宴。“年时”即当年。具体时间从后文可知为临近清明。三句同用“年时”二字开头,采用了顶针手法,加重了感情色彩,哀婉极致,却也新颖别致。
C.任何人都曾有过欢乐赏心的事,但事过境迁,良辰不再,往日的欢快事,回头来看就已是陈旧的痕迹。“想前欢,尽成陈迹”明显紧承上句而来,且从中可以窥见《兰亭集序》的影子。
D.词的含义清晰,落点在告诫后人珍惜光阴,不要虚度年华,无所事事,正如白居易诗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E.全词语言平易精炼,通俗浅出,无矫揉弄作,一气呵成。意境清幽,于淡雅中抒浓郁真挚之情。深沉哀婉,情韵悠长。
2.辛弃疾词《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中有“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句,试与本词结尾“把阑干暗拍”比较,谈谈两词表现手法与情感的异同。
【知识点】 其他北宋作家 解读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阆

秋夕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树不鸣蝉。

极浦涵秋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 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水之滨,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其为师。后帮助武王伐封灭股,建立周朝。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描写秦川秋色做了铺垫。
C.颈联中的“秋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的情状,含有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E.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2018-04-26更新 | 40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沧浪亭

苏舜钦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刺棹穿芦获,无语看波澜。


[注]①苏舜钦,北宋词人,字子美,号沧浪翁。因支持范仲淹革新被陷害劾奏,罢职闲居苏州沧浪亭。②陶朱张翰:陶朱,指范蠡,他助越王勾践成就霸业后归隐,泛舟五湖。张翰,西晋著名文学家,虽然有才华,善于写文章,但身受亡国之痛,佯狂避世。③鸥鸟,比喻世俗之人。④青纶:青丝织成的印绶,代指为官身份。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上片从写景入手,写出了太湖岸和洞庭山的雄奇,似写隐逸之乐,实写词人的心头郁闷。
B.词人与鱼龙为伍,追慕古人,他用湖中的鱼龙比喻自己,烟雾深锁是指苏当时所处的环境。
C.“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写风波浪里一叶扁舟飞流而来,满载的鲈鱼给人以快乐。
D.“暴”和“绕”明写自然界的风雨之骤和词人对暴风雨的躲避,暗喻词人远离了官场风雨。
2.词的下片从哪些角度来写词人的无奈的? 
2020-05-02更新 | 77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六子(重九即事呈徐倅·祖禹十六叔)

晁补之

喜秋晴。淡云萦缕,天高群雁南征,正露冷初减兰红,风紧潜凋柳翠,愁人漏长梦惊。

重阳景物凄清。渐老何时无事,当歌好在多情,暗自想、朱颜并游同醉,官名缰锁,世路蓬萍。难相见,赖有黄花满把,从教渌酒深倾。醉休醒,醒来旧愁旋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是词人在九九重阳节那天触景生情写给朋友的,属于离别述怀的怀人之作。
B.开篇抒发词人即事的感受,意境与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有异曲同工之妙。
C.寒露降临兰花凋萎,劲猛的秋风在柳林中穿行,导致词人的感情陡然发生变化。
D.过片词人以一句“重阳景物凄清”既对上片的写景进行概括,又为下片的抒情做了铺垫。
2.本词下片的抒情有一波三折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0-01-15更新 | 1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