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0 题号:5971988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各小题。

   

【宋】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

【注释】①作者被贬遇效自岭南北归,途中过大庾岭,到达虔州作此诗,时年66岁。②作者自绍圣元年一贬再贬,今重到虔州,计已七年。③这里江南指虔州。④毵毵(sān),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突出了“甘”之少,“长”与“少”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的悲伤痛苦。
B.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醉中”对“梦里”,似梦似幻;“江南”对“海外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梦境,今日北归如宿醉。
C.颈联用典。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一词表明在山润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身心的疲惫。
D.尾联中“谁遣山鸡忽惊起”的意思是:谁人让山鸡忽然受惊飞起,扰乱了山间的宁静。这一句集中反映了自然的勃勃生机。
E.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又不乏瑰丽雄奇之美,比如“生”“鸣”“绕”“滴”几个动词为山景增强了气势,富有激情磅礴之美。
2.诗歌尾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知识点】 苏轼(1037-1101)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二)

苏轼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蒨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注]①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词人时任徐州太守,曾前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这组词即写途中观感。②蒨罗裙:蒨,红色;罗裙,丝绸裙子。
1.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主要描写村中姑娘们穿上红色罗裙、三三五五争相观看使君的场景,十分生动有趣。
B.“旋抹红妆”传神贴切,既写出了乡村姑娘的特色,又表现了她们看望使君的急切心情。
C.次句运用白描手法,写姑娘们三五成群地挤在棘篱门前,其活泼、自然的神态不言而明。
D.“相挨踏破蒨罗裙”生动描写了姑娘们在推挤中踩破罗裙的场面,表达了姑娘们的懊恼之情。
2.本词下片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祭祀的情景?请简要分析。
2022-02-23更新 | 254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

乐全先生生日,以铁拄杖为寿,二首(其一)

苏轼

二年【注】相伴影随身,踏遍江湖草木春。

擿石旧痕犹在眼,闭门高节欲生鳞。

畏途自卫真无敌,捷径争先却累人。

远寄知公不嫌重,笔端犹自斡千钧。


【注】二年,亦作“三年”。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拄杖本是诗人的心爱之物,相伴两年,如影随形,如今送给乐全先生祝寿。
B.铁拄杖坚硬沉重,曾伴诗人跋山涉水,擿石留痕,这为下文写“重”做铺垫。
C.“高节”赞扬诗人的美德,“生鳞”指铁拄杖虬曲苍劲,似乎要化龙腾空而去。
D.铁拄杖利于畏途自卫,拙于捷径争先,用对比说明铁拄杖功用,妙趣横生。
2021-09-06更新 | 46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注]①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②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起笔两句“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出山水苍茫的画面,把读者自然引入画境。
B.大小孤山四面环水,诗人连用“崩”“绝”“搀”等几个词语,展现了“孤山”之险。
C.“沙平风软”两句,写江风轻柔,江波起伏,大小孤山仿佛随小舟在江上起伏低昂。
D.结尾“舟中”两句,采用借代手法,利用民间传说故作戏语,给全诗增添了情调与风趣。
2.“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描写江中的大小孤山,别有情趣。请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2020-01-23更新 | 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