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7 题号:616201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乙)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车避匿                           引,掉转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
C.且庸人尚                           羞,以……为羞耻
D.敌国,退而让颇                 信,威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不欲廉颇争列                  贵酋处二十日
B.势不俱生                         哀斯墓之徒有石也而为之记
C.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不如而厚遇之
D.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真州逐城门外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廉颇只知自己“攻城野战”为功,不知蔺相如“以口舌为劳”亦是大功,出于争名位的目的,使得廉蔺之间的矛盾引发。同时也照应开头对两人身份、地位悬殊的介绍。
B.甲文中,情节上通过安排舍人的责问和“请辞去”,主要是表现出舍人的目光短浅和对蔺相如的不理解。
C.甲文中,蔺相如先是退让避辱,委曲求全,继而是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表白,表现了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忍让的品格。
D.乙文中,蔺相如面对强秦不卑不亢,巧妙周旋,可谓“智”;大义凛然,维护国家利益,置生死于度外,可谓“勇”;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嫌怨,促成将相合心,更是“大智”,表现了司马迁的智勇观。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斯语矣。”(《颜渊》)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材料二: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宇仲尼。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孔子年三十五,季平子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干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家,而诸儒亦讲礼于孔子冢。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错:同“措”,放置。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高皇帝过A鲁B以太牢祠焉C诸侯卿相D至E常F先谒然后从政。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己礼为仁”与“学不学,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中的两个“复”字意思相同。
B.“请斯语矣”与“苟不充之,不足以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两个“事”意思不同。
C.孔子修订《春秋》,行文中增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后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D.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用羊、豕做祭品,叫“少牢”。
3.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尊崇礼仪。儿童时代,他就经常演习一些礼仪动作;母亲去世,他在得知父亲的墓址后,才将母亲灵柩与之合葬。
B.孔子秉持正道。季桓子执政鲁国时,阳虎藐视君主;季桓子僭越礼法,以致从大夫以下都不守正道,孔子因此而辞官。
C.孔子传承文化。他隐退时整理《诗》《书》《礼》《乐》,教授弟子;力排众议,根据史官的记载资料删定《春秋》。
D.孔子指出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认为《诗经》,可以激发情志,观察社会,交往朋友,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2)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5.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有怎样的见解?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3-11-09更新 | 13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籥。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B.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C.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D.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2.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书,文中指地理图册、文书档案。“律令”和“图书”是秦治理国家的重要资料。
B.关中,指嘉峪关以西地区,四面为天然地形屏障,战国后有“四塞之国”的说法。
C.昆弟,指哥哥和弟弟,后比喻亲密友好。“昆仲”“昆玉”,均为称人兄弟的敬辞。
D.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通晓法令,和刘邦交情深。萧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刘邦还是老百姓的时候,萧何多次凭借手中的职权保护他;刘邦当了亭长,萧何也常常帮助他。
B.萧何有远见,做事有谋略。项羽带领诸侯火烧秦朝宫殷,刘邦之所以能详细了解天下的军事要冲、各地人口以及百姓疾苦情况,得力于萧何完整得到秦朝的图书档案。
C.萧何功劳很大,获得刘邦认可。刘邦和项羽在京县和索城间相持不下时,曾对萧何有所怀疑。萧何采纳鲍生意见,派亲人到汉王营中效力,实为人质,终得保全。
D.萧何受到司马迁高度称赞。萧何在秦朝不受重用,只担任低级武将,追随刘邦后,依靠刘邦支持,得以建功封侯。韩信、黥布等人都被杀,萧何的功勋显得更加辉煌。
2020-08-29更新 | 3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曰:‘先破秦入咸阳者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选自《鸿门宴》)

1.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至鸿门,            哙拜
B.为大王不取也            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C.为婚姻                  怀王与诸将
D.杀人不能举               沛公起
2.翻译句子。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022-03-18更新 | 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