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其他北宋作家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4 题号:622757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盆池

郑獬

绿发柔莎碧甃连,湛如蛟穴贮寒泉。

谁将宝镜遗在地,照见浮云浸破天。

数鬣游鱼才及寸,一层绿荇小於钱。

待将闹物都除却,放出秋蟾夜夜圆。


【注】①甃:盆池之壁。②秋蟾:秋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写出了盆池优美、清幽、怡人的环境,营造了静谧、和美的氛围。
B.“遗”字富有情趣,也不知是谁将宝镜失落了,她到底是有意还是粗心。
C.颔联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等修辞,突出了盆池之水的平静和清澈。
D.颈联写几条小鱼来来去去,安心自在,也免得沦为涸辙之鲋,只是稍小了些。
E.本诗语言凝练含蓄,不乏哲理,读之如饮甘醴,回味无穷。
2.诗人是如何写盆池之“湛”的?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其他北宋作家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沧浪亭怀贯之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注],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注] 悰(cóng):欢乐;乐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沧浪独步”“无悰”是“聊上危台四望”的原因, 这里明扣标题中的“沧浪”,暗扣“怀”,动词“步”“上”“望”运用更是环环相扣。
B.第二联描写霜林自红,而说秋色入林,在拟人化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秋色已深;竹色至秋依然青翠,而日光穿过其间,打破了竹林的宁静。
C.第三联比喻手法运用十分独到。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景象的坚贞。
D.诗歌的后三联中,所写的危台、林木、翠竹,留下了足迹,酒友离散、诗社凋零,来时和离去时的情景等,都充满朋友对“我”的怀念之情。
2.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
2019-03-01更新 | 91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蓦山溪

张中孚

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

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

【注】①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 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②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③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
B.“听楚语,厌蛮歌”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遇。
C.下片写识途老马,再见旧时景象而嘶鸣,直接写出了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
D.“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明前人说的话深得其心。
2.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2019-02-15更新 | 103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

谢逸

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

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脍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

1.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
2.请赏析词句“笛声吹彻云山翠”的表达效果。
2019-05-16更新 | 8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