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宋 > 其他南宋作家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9 题号:622816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整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②。

【注】①叶梦得(1077-1148),宋代词人,字少蕴。1138年再次知建康府,总管四路漕计,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此词大约作于这个时期。②云中:云中郡,汉代名将魏尚、李广都曾做过云中太守,并于此地奋勇抗击匈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本句为倒装句式,西风渐紧,催促人们做好准备迎接寒冬的到来。
B.“叠鼓”两句,写出破晓时分,军鼓震地,武士手持雕弓,走马飞驰的豪壮场面,视听结合,振奋人心。
C.“争”字写座中宾客正当盛年,习射武场得胜,嘲笑衰翁年事已高,还想与客走马比武,使人顿生衰病之叹。
D.“何似”三句,虚写词人自己年少力壮时,骑射技艺高超,回答了客人“豪气安在”“为谁雄”的疑问。
E.词的上片言“回望”千里江山,结句说“回首”云中郡发出许多感慨。前后呼应,使词作结构浑然一体。
2.作品表现了词人的哪几种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知识点】 其他南宋作家 解读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酹江月

秋夕兴元使院作①,用东坡赤壁韵

胡世将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②。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③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注】①兴元,地名,南宋时为宋金对垒前线。作者曾任川陕宣抚使。②一范一韩人物:指北宋抗击西夏、巩固西北边防的范仲淹与韩琦。③阃外,指统兵在外。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与“但使龙城飞将在”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
B.“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写词人感慨当前缺少可以抵御外侮的名将,国家半壁江山已沦入敌手。
C.“三秦”二句,宕开一笔,写历史汉初三杰的故事,借古言今,言外之意是指古有“三杰”收复失地,今天已永无收复失地的可能。
D.“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诗人写出了朝廷的消极避战,没有尽力地保卫祖国的大好山河。
E.“栏杆拍遍,独对中天明月”二句,与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表达的情感极为相似。
2.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17-05-16更新 | 70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起首两句点明时间,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
B.看到江面上芙蓉如被胭脂染过,红艳夺目,词人心中才感觉到真正的快慰。
C.“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意,寄寓田园之思。
D.最后两句写回首中原故土,不禁涌起报国之情,也就暂时放下归隐的念头。
2.“无理而妙”,是指艺术作品的某些内容不合常理反而能达到一种艺术效果。台湾诗人洛夫也说:有些诗是不讲理的,当理性从诗人的前门进来,灵感则悄悄地从他窗口溜走。如本诗中的“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又如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李清照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等诗句,都体现了“无理而妙”的特点。请任选上面提到的一句诗,也可选取其它诗句,结合诗句内容,谈谈该诗句如何“无理而妙”。
2020-03-07更新 | 119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

【宋】张炎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①此词是作者在南宋灭亡后重游西湖时所作。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婉约词。词的上片开头一句先以景起,用平缓的笔调写出了春深时的良辰美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
B.“抹”字,写足了一望无际的荒凉之景,今昔对比的亡国之情于此淋漓出焉。
C.下片起笔以“燕子”为转接之物,化用刘禹锡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但表达的情感大相径庭。
D.整首词写春天的景色和西湖的荒凉是实写,而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以景示情,以情带景。
2.赏析作品中两处问句在推动词人情感发展中的各自作用。
2022-12-24更新 | 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