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3 题号:648669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客兴

苏轼

草满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楼台。

天围故越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

客梦冷随枫叶断,愁心低逐雁行来。

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


[注]①越,古国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出了一派晚秋景象,却没有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之感。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夜幕来临时天色吞噬云彩,潮打孤城的场景。
C.颈联“冷”字一语双关,既是写晚秋天气的凉冷,也是写作者漂泊心境的孤冷。
D.深秋傍晚,作者旅居在外的愁绪更加浓烈,无法排遣,只好寄托于南归的大雁。
E.“愁”是诗眼,作者借秋景抒“愁”,又以“愁”写“流年”,“愁”贯穿全诗。
2.本诗尾联在抒情方面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苏轼(1037-1101)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①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连用三个动词“压”“贴”“飞”,赋予画面动感和蓬勃生机。
B.次句将时空交互在一起描写,季节是春天,天气是初晴,地点是池馆内外。
C.开头两句用华丽的辞藻勾勒出一幅春天的画面,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
D.“沙上”“竹间”分别为鸿雁和鹧鸪的栖息之地,也可能为词人举目所见之景。
2.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2019-03-25更新 | 95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东坡:地名,在湖北黄冈,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②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下列对《临江仙》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一、二两句除点明夜饮地点、回寓所时间,还通过“醒复醉”和“仿佛”把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B.“倚杖听江声”句,融情于景,写词人夜饮归来,无法入眠,只好置身宁静、旷阔大自然静听江涛之声的无奈之情。
C.上片以声衬静,通过家童鼻息声和汹涌江涛声,衬出夜静人寂的意境,烘托内心孤寂,为下片的人生反思作铺垫。
D.下片前两句直抒胸臆,感叹自己无法掌握命运,表达词人欲求解脱而不能的人生困惑和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有人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与《定风波》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分析其情感的异同点。
2023-08-16更新 | 4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二首(其二)①

苏轼

江上同舟诗满箧,郑西分马涕垂膺。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

官舍度秋惊岁晚,寺楼见雪与谁登。遥知读《易》②东窗下,车马敲门定不应。


【注】①一般认为此诗写于苏轼凤翔府签判任上,时年26岁。②苏洵曾让苏轼苏辙从小读《易》,并为他们讲解。古人认为《易》是一本智慧之书,能让人认识世界宇宙,甚至预测命运未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首联回忆了兄弟二人同舟而行写诗唱和,以及分手告别时候泪水打湿前襟的往事。
B.诗的一二句不仅表现苏式兄弟二人志趣相投、感情深厚,也为后文的叙写与抒情做铺垫。
C.诗人见寺楼覆雪,惊觉已近年末,而自己依旧孤身一人,所以感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
D.诗人先想象苏辙在住所的东窗之下如痴如醉地读《易》,以致连门外的车马、敲门声都听不见。
E.最后一联表达了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也含蓄地表达对苏辙通过读书来避世这一行为的认可。
2.本诗的尾联“遥知读《易》东窗下,车马敲门定不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020-04-02更新 | 9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