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9 题号:664629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临水纵横回晚鞚(1),归来转觉情怀动。梅笛烟中闻几弄。秋阴重,西山雪淡云凝冻。

美酒一杯谁与共,尊前舞雪狂歌送。腰跨金鱼(2)旌旆拥。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


注:(1)鞚,有嚼口的马笼头。(2)金鱼,宋代高级官员的一种佩饰。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水纵横回晚鞚”,词人骑马奔驰于水滨,很晚才踏上归程。此句凸显了词人豪迈英武的气势。
B.“归来转……闻几弄”,骑马归来,耳闻暮霭中传来笛奏的乐曲,词人情绪发生转变,若有所悟。
C.“秋阴重……云凝冻”,秋天阴暗沉重,西山云雾笼罩,天寒雪淡。景物反衬了词人内心的轻松愉快。
D.“美酒……旌旆拥”,饮酒话别,席前歌舞狂欢;词人腰挎金鱼饰,护卫前呼后拥,场面壮观。
2.苏轼常以“梦”感叹人生。此词结语“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结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分别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17-18高一下·安徽淮南·期末 查看更多[2]
【知识点】 苏轼(1037-1101) 解读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

和乐天送鹤上裴相公别鹤之作

刘禹锡

昨日看成送鹤诗,高笼提出白云司。

朱门乍入应迷路,玉树容栖莫拣枝。

双舞庭中花落处,数声池上月明时。

三山碧海不归去,且向人间呈羽仪。


①刘诗作于大和二年,刘禹锡结束了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活,回到长安,任主客郎中,掌管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时年56岁。

(二)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诗颈联真实再现了鹤舞庭中、月下长鸣的生活场景,有声有色,别具风情。
B.刘诗笔墨所及,亦鹤亦人,物我交融,既是诗人自我写照,也是自我诫勉。
C.苏词通过营造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D.苏词托孤雁喻己,心怀幽恨,却世无知音,表达了自己孤苦寂寞的心境。
2.“玉树容栖莫拣枝”和“拣尽寒枝不肯栖”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1-05-17更新 | 137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

苏轼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注】①熙宁六年(1073)立秋日,出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奉知府之命带领县令周邠和徐畴求雨,作此诗。②《诗经·大雅·云汉》首章云:“倬彼云汉。”写周宣王仰观天河,心惧旱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重堆案”写文牍之多、公事之繁,“一叶秋声”与诗题中祷雨的时间照应。
B.山寺清幽,银白的月光如霜雪照进屋子,优美的琴筑之声如泉水流下台阶。
C.古人往往因声律或表达需要颠倒语序,本诗颈联如此,“多情应笑我”亦如此。
D.根据诗中内容可知,苏轼和周徐二令此行祷雨尚未见成效,旱情仍旧让人忧心。
2.前人论此诗,前三联看似闲情,读到尾联方觉都与“悯农”之心有关。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2-11-19更新 | 141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

苏轼

屋上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

老来厌逐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

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

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

注:述古: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

1.请简要分析本诗的构思脉络。
2.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涵。
2019-02-12更新 | 1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