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3 题号:666263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戬,字天休,苏州吴县人。早力学。客京师,事杨亿,以属辞知名,后复还吴。及亿卒,宾客弟子散去,戬乃倍道会葬。举进士,擢甲科,授太常寺奉礼郎。吏冯士元为奸利,有告士元受赇藏禁书者,戬穷治之。既而士元流海岛,盛度、程琳坐尝交关士元罢去。戬敏强善听决,喜出不意,独假贷细民,即豪宗大姓,绳治益急,政有能迹,徙三司使。

戬为宰相吕夷简所忌,罢,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钱塘湖溉民田数十顷,钱氏置撩清军,以疏淤填之患。既纳国后不复治,葑土堙塞,为豪族僧坊所占冒,湖水益狭。戬发属县丁夫数万辟之,民赖其利。事闻,诏本郡岁治如戬法。

迁给事中又徙永兴军先是衙吏输木京师浮渭泛河多漂没既至则斥不中程往往破家不能偿。戬奏岁减二十余万,又奏罢括籴,以劝民积粟。长安故都多豪恶,戬治之尚严,甚者至黥窜,人皆惕息。

初,静边寨主刘沪谋筑水洛、结公二城,戬使沪与著作佐郎董士廉督其役。会罢戬四路,韩琦、尹洙皆以为不便,召沪、士廉罢役归,不听。乃使裨将狄青将兵以往,械送德顺军狱,戬力争于朝,卒城之。

契丹与元昊方交兵,边奏互上,独戬不以闻。诏遣使问其故,戬对曰:“敌自相攻,中国不足忧也。”麟、府间有弃地曰草城川,戬募土人为弓箭手,计口给田。初,兵兴,用不足。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令,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承受诉,承受,官人,不能遏。又群噪州门,守门者拒不得入。戬闻,悉召至庭下,推首谋者数十人,黥隶他州,事乃定。

(选自《宋史·郑戬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迁给事中/又徙永兴军/先是衙吏/输木京师/浮渭泛河/多漂没/既至/则斥不中程民/往往破家不能偿
B.迁给事中/又徙永兴军/先是衙吏/输木京师/浮渭泛河多/漂没既至/则斥不中程/民往往破家不能偿
C.迁给事中/又徙永兴军/先是/衙吏输木京师/浮渭泛河/多漂没/既至/则斥不中程/民往往破家不能偿
D.迁给事中/又徙永兴军/先是/衙吏输木京师/浮渭泛河多/漂没既至/则斥不中程民/往往破家不能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古时称幼年丧母为孤;也指幼年丧母或父母双亡的人。
B.长安,西安城旧称,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较多的古都。
C.中国,古时称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建立的政权为中国。
D.黥隶,古代在犯人脸或其他的部位刺上标记再发配至指定地方服劳役的一种刑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戬有感恩之心。郑戬曾经侍奉杨亿,杨亿去世,当其宾客弟子都四散离去时,他却兼程前往参加杨亿的葬礼。
B.郑戬宽恕、关心百姓。豪门大姓犯错,郑戬惩治急迫,对平民却很宽恕;他奏请皇上取消征购民间的余粮,鼓励百姓存粮。
C.郑戬敢于据理力争。韩琦和尹洙认为郑戬修筑水洛、结公二城不当,将他逮捕,他在监狱里据理力争,使二城建成。
D.郑戬治政疾恶如仇。当时长安故都有很多强暴凶恶之徒,郑戬对他们严加惩处,毫不留情,使不法之人都提心吊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戬发属县丁夫数万辟之,民赖其利。事闻,诏本郡岁治如戬法。
(2)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承受诉,承受,宦人,不能遏。
【知识点】 脱脱等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季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致仕。元六年八月,,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
B.河朔,泛指黄河以东的广大地区。河,古代特指黄河;朔,在表示方位时指东方,如朔风即东风。
C.公,古代贵族五等爵位中的头等,爵位一般由嫡长子孙世袭。
D.薨,死的一种说法,例如周代诸侯、唐代二品以上官员之死。
3.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与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并对宰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
B.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C.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
D.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富弼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
(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2020-07-10更新 | 4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日:“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三年,辙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和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祐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B.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C.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D.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举,又叫制科,是由皇帝亲自下诏而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通过策论文章考查应试者水平,选拔各类特殊人才。
B.宰相,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各朝代所对应的官名有所不同,可不受君主限制,具有独立处理政务的权力。
C.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是不能上厅堂的,所以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
D.注疏,“注”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疏”是对经书所做注的注解。注疏的内容关乎经籍中词语的意义、史实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参加制举考试,文章论述得恳切周到。苏辙在制举考试的策论文章中恳切地谈论朝廷宫禁之事,虽然得到皇帝的理解,但最终还是被列入下等。
B.苏辙为国为民,劝说王安石。王安石施行青苗法后,派遣使者前往各地寻求未收取的财利。人们对此颇为担心,最终选派苏辙去劝说王安石。
C.苏辙体谅士子,建议考试从旧。司马光想要对科举考试加以改革,但苏辙认为考试时间将近,建议来年的考试除稍作变动外,尽量一切如旧,可是司马光并没有采纳。
D.苏辙敢于直言,不以谄媚为事。无论是对皇帝,还是执政的王安石与司马光,苏辙均能直言其弊,不以对方位高权重而畏缩不言,体现了他正直耿介的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
(2)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
5.请列举苏辙的传世著作,并谈谈苏辙文章的特点。
2024-05-05更新 | 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道辅,字原鲁,孔子四十五代孙也。道辅幼端重,举进士第,为宁州军事推官。有蛇出真武殿中,一郡以为神,州将帅官属往奠拜之。道辅径前以击蛇,碎其首,观者初惊,后莫不叹服。奉使契丹,道除龙图阁待制。契丹晏使者,优人以文宣王为戏,道辅艴然①径出。契丹使主客者邀道辅还坐,且令谢之。道辅正色曰:“中国与北朝通好,以礼文相接。今俳优之徒,慢侮先圣而不之禁,北朝之过也。道辅何谢!”既还,言者以为生事,且开争端。仁宗问其故,对曰:“契丹比为黑水所破,势甚蹙。平时汉使至契丹,辄为所侮,若不较,恐益慢中国。”帝然之。明道二年,召为右谏议大夫。会郭皇后废,道辅诣垂拱殿伏奏:“皇后天下之母,不当轻议绌废。”帝令宰相吕夷简以皇后当废状告之。道辅语夷简曰大臣之于帝后犹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可以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夷简曰:“废后有汉、唐故事。”道辅复曰:“人臣当道君以尧、舜,岂得引汉、唐失德为法邪?”道辅性鲠挺,遇事弹劾无所避,出入风采肃然,及再执宪,权贵益忌之。初,道辅僦②郭贽旧宅居之,有言于帝者曰:“道辅家近太庙,出入传呼,非所以尊神明。”即诏道辅他徙。集贤校理张宗古上言:“国朝以来,庙垣下皆有官私第舍,谓不须避。”帝出宗古通判莱州。会受诏鞠冯士元狱,事连参知政事程琳。宰相张士逊雅恶琳,而疾道辅不附己,将逐之。察帝有不悦琳意,即谓道辅:“上顾程公厚,今为小人所诬,见上,为辨之。”道辅入对,言琳罪薄不足深治。帝果怒,以道辅朋党大臣,出知郓州。时大寒上道,行至韦城,发病卒。

(节选自《宋史·孔道辅》)


【注】①艴然:生气的样子。②僦:租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辅语∕夷简曰∕大臣之于帝后犹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可以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
B.道辅语夷简曰∕大臣之于帝后∕犹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可以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
C.道辅语夷简曰∕大臣之于帝后∕犹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可∕以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
D.道辅语∕夷简曰∕大臣之于帝后犹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可∕以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C.北朝,指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五个朝代的总称。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D.太庙,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道辅勇敢令人叹服。在担任宁州军事推官时,用笏击打被全郡奉为神、将军带领属官祭拜的那条蛇,将其头击碎。
B.孔道辅出使契丹义正辞严,不受辱。契丹宴请使者时拿文宣王的事情演戏,孔道辅愤然退出后被要求道歉,他严辞拒绝,并指出是契丹的过错。
C.孔道辅勇于直谏。任右谏议大夫时,碰上郭皇后被废,他到垂拱殿禀奏,劝谏皇帝要做像尧、舜那样的圣明的君主,不可失德。
D.孔道辅性格耿直,遭权贵嫉恨。宰相张士逊因憎恶程琳与孔道辅,便骗孔道辅在皇帝面前为程琳说情,最终孔道辅因惹怒皇帝而被贬官,死在途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俳优之徒,慢侮先圣而不之禁,北朝之过也。道辅何谢!
(2)人臣当道君以尧、舜,岂得引汉、唐失德为法邪?
2020-10-10更新 | 6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